让一部三集短片打脸,內娱要反思了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信最近每一个人都被一部小短剧给刷屏了。

    它只有短短三集,每集甚至都不足十分钟。

    第一集只有 2 分 44 秒,第二集 4 分多钟,第三集仅有 9 分多钟。

    然而就是这部加起来都没有半个小时的作品,却在网上掀起了极大的风浪。

    B 站播放量超过 1500 万,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 2.6 亿。

    就连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也都亲自下场表扬,称赞。

    小短剧,大情怀。

    *(photo:MyZaker)

    是的,它靠着自来水,迎来了一大波的热度与流量。

    所有人都在震惊,为什么这部短剧能如此火爆出圈,引发大家强烈共情。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或许,你了解完这部短剧背后的细节与含义。

    你会更加对它充满敬意——————

    《逃出大英博物馆》

    *(photo:MyZaker)

    讲真,该片真的算不上是什么大制作。

    它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也没有像样的主创团队,更没有资本介入。

    是一部实实在在的 " 三无 " 产品。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制作网剧,但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和细节,一点也不输优质影剧。

    真的只能说,用心的作品会被看见真心。

    短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大英博物馆里的一件中国艺术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某天突然 " 活了 ",变成了一个身穿天青色纱裙的小姑娘。

    她在异国他乡遇到 " 同乡 " 张永安,一个在英国发传单的记者,玉壶激动不已。

    请求他一定要带自己回家。

    *(photo:MyZaker)

    短短三集中,讲的就是玉壶回家的故事。

    而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这部短片最打动大家的不只是情怀和大爱,还有这其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刻画:

    比如小玉壶在纠正男主自己是一 " 盏 ",而不是一只玉壶。

    这是因为中国的量词甚多,英语无法翻译,而量词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photo:MyZaker)

    当她回到男主住的地方时,小玉壶自己心里犯嘀咕的小声说道:

    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 ……

    *(photo:MyZaker)

    原来在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都挤在一个展柜里,它们甚至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photo:MyZaker)

    有的一些文物别说玻璃柜了,连个隔离藏品与观众的栏杆也没有,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

    所以,小玉壶在一出场的时候脸上总是脏脏的,这都是隐喻的细节。

    *(photo:MyZaker)

    而我们的男主之所以叫 " 永安 ",其实也是有寓意的。

    *(photo:MyZaker)

    因为在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个宋代磁州窑瓷枕,上面写的正是 " 家国永安 "。

    *(photo:MyZaker)

    太多太多的细节藏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了。

    正如网友所说: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该片为什么要选在大英博物馆呢?

    这不得不承认一个很无奈但却是现实的事实:

    「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 23000 多件,长期陈列的有 2000 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它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中国馆。

    *(photo:MyZaker)

    在这里,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

    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 ……

    这里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photo:MyZaker)

    甚至就连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其中就有 3 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所以不少网友感慨:"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国’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有人说,《逃出大英博物馆》,被一个短视频博主拍出来,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

    这部短片的成功,其实也在结结实实的打了內娱一耳光。

    如今很多小自媒体都自费自制情怀短剧了,做得比内娱不知高多少档次。

    而內娱不少大的影视公司还陷入翻拍,抄袭,拍摄粗制滥造的低劣洗钱剧。

    *(photo:MyZaker)

    相比于内娱的摆烂,我想《逃出大英博物馆》也许是一针强心剂。

    它最初的策划很简单,起因是网友的一句留言,提议 " 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各个文物拟人化,然后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 ……"

    于是,一句 " 等我 ",一个承诺。

    就让两个年轻人,酝酿半年,筹备三个月,完成了这部创作。

    *(photo:MyZaker)

    刚开始,他们以为这像往常一样,只是制作一个短视频而已,可当他们真正开始认真翻阅资料、创作剧本的时候。

    他们才明白这个故事的重量。

    男主说:有一种无名的强烈情感堵住了我的咽喉。

    是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其实,不光是大英博物馆,在全世界还有很多国家都有流失的中国文物。

    如果有更多的媒体人,影视剧从业者,以文艺作品的方式呈现。

    可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故事,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在 2012 年成龙大哥主演的电影《十二生肖》中,该片就介绍了一群偷盗贼们由最初的谋取私利。

    渐渐的在偷盗过程中明白国宝的意义,于是就有了成龙大哥在最后为了保护龙首不被销毁,甚至拼了命去跳火山救龙首的一幕 ……

    *(photo:MyZaker)

    讲真,该片上映于贺岁档,实际上属于商业片,而且本片算不上太过精良。

    但是,该片播出以后,真的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

    法国皮诺家族真的把鼠首和兔首归还给了中国。

    原因竟是这位皮诺先生在飞机上偶然看到了这部电影《十二生肖》,所以最后做出了归还兽首的决定。

    *(photo:MyZaker)

    皮诺家族归还鼠首兔首

    讲真,这难道不就是影视创作的意义吗?

    无论是电影还是短片,它的出现就一定有它的意义,

    未来,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谁知道不会引起同样的效果呢。

    这样有意义的作品,难道不比拍些无聊,博噱头,粗制滥造的烂片好得多吗?

    让一部时长还没有半小时的短片如此打脸,內娱的影视创作模式可能真的要反思了。

    记住,只有走进观众心里的才是好作品,无关乎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