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敏感实体指南实施在即 韩企加速降低对华依赖度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VO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3年10月19日韩国瑞山市电动汽车电池工厂一名员工展示电动汽车电池(photo:VOA)
    2023年10月19日韩国瑞山市电动汽车电池工厂一名员工展示电动汽车电池(photo:VOA)

    首尔 - 《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敏感实体指南(FEOC)即将从明年起实施。指南将中国政府持股份额超过25%的合资企业视作敏感实体,令近年来频繁与中国企业合资建厂的韩国电池巨头面对着增持股权这一棘手问题;从中长期来看,还必须加快降低供应链对华依赖度。

    分析指出,这将对韩国企业构成相当大的成本压力,但考虑到韩国与中国在电池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也并非完全没有利好。

    多家韩中合资电池企业料将调整股权 或令韩企财务承压

    外国敏感实体指南对韩国企业影响最大的一条规定是,敏感国家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25%以上股份的企业均视作外国敏感实体,使用敏感实体所生产电池组件、关键原材料的电动汽车将分别从2024年、2025年起失去《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补贴。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对敏感国家政府的定义极为宽泛,高层官员直系家属也被列入其中。

    近年来,韩中两国电池企业密集合资建厂。据韩国贸易协会、HI投资证券等机构的统计,两国企业在韩国、中国及第三国已建立和拟建立的合资法人达到25家,除去持股份额未定和不公开的情况,大部分合资法人的持股比例均为韩国企业51%、中国企业49%,个别甚至达到20%对80%。

    其中受指南影响的项目主要涉及LG化学、浦项钢铁集团(POSCO)、ECOPRO等韩国电池材料头部企业。以对华合资金额最高的LG化学为例,该公司计划与华友钴业控股子公司巴莫科技在韩国庆尚北道龟尾市建立1家正极材料公司,与华友钴业在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建立1家前驱体公司、在摩洛哥建立1家正极材料公司。龟尾公司的控股比例为LG化学51%、巴莫科技49%,其余两家未定。据《韩国经济》11日援引LG化学有关人士的话报道说,该公司将在经过评估后制定应对方案。

    韩国贸易协会一名有关人士在通话中告诉美国之音,韩国企业“必须确认控股关系,并确认共同建立合资企业的中方伙伴公司董事会是否有中国政府和共产党前、现任人士以及家属。在此基础上,若伙伴公司存在属于外国敏感实体的可能性,接下来就需要与伙伴公司商讨如何解决控股份额的问题”。

    而调整控股或为韩国企业带来资金上的压力。韩国信评机构韩国企业评价在12日公布的《2024年行业信用展望》报告中指出,海外敏感实体指南是韩国电池企业面临的压力因素之一,与中国企业调整合资法人股权有可能使所需资金增加。

    但目前韩国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上述报告显示,受销售额增长放缓、收益恶化、投资扩大的影响,电池材料企业的财务指标持续恶化,今年底净债务预计将达到4.4万亿韩元,衡量企业杠杆水平的净债务对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比率预计将从去年的1.8猛增至6.8。净债务对EBITDA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杠杆水平越高、偿债压力越大。

    降低对华依赖度课题再凸显 专家:难完全脱钩

    外国敏感实体指南还再次凸显出降低对华依赖度这一韩企需要期解决的课题。

    目前韩国在电池矿物原料、材料等方面均高度依赖中国。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3日公布的一份资料,以去年为准,韩国对中国产NCM前驱体、人工石墨、氢氧化锂、电解液的依赖度分别高达98.6%、93.0%、87.9%、69.5%。这四项均为电池生产的关键原材料。

    为此,韩国企业持续做出各种“脱钩中国”尝试,包括从中国以外国家获得矿物供应、实现主要材料国产化、研发新材料等。例如,浦项钢铁集团在印度尼西亚、阿根廷、菲律宾、加拿大等多国对矿物开发和生产进行投资;旗下公司POSCO Future M与澳大利亚锂矿巨头皮尔巴拉矿业公司(Pilbara Minerals)合资建立的氢氧化锂工厂上月29日在韩国全罗南道竣工。氢氧化锂是生产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料。此外,韩国多家企业还在研发使用锂金属、硅等来替代负极材料关键矿物石墨的技术。

    韩国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委员黄敬寅在接受美国之音电话采访时表示,“在外国敏感实体指南继续维持的前提下,若要在美国生产、销售电池,对于韩国企业来说,把供应链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和企业、实现多元化将变得更加重要”。

    但这类行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短期内韩国仍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以电池矿物原料为例,目前中国锂、石墨、镍、锰的产量均排名世界前列,在矿物冶炼领域更是占据了绝对性优势。据韩联社本月3日援引业内有关人士的话报道说,“矿物冶炼的价格竞争力受环境污染问题、薪资、电费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在韩国国内或其他国家进行冶炼会受到监管等各种现实性制约,眼下很难找到替代性方案”。

    黄敬寅告诉记者,“目前韩国企业在矿物加工后的环节中,很大部分都是从中国采购”。

    韩国贸易协会有关人士向美国之音指出,韩国有必要为多元化作出努力,但是“我国和中国在电池领域供应链的多个方面相连接,实际上很难做到完全脱钩”。

    专家:指南提高韩企经营成本 但也存在利好一面

    无论是短期的财务压力,还是中长期供应链的调整,都不可避免地增加韩国企业支出的成本。

    黄敬寅认为,《通胀削减法案》和外国敏感实体指南等规定“会使韩国难以顺利地从中国得到供应,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负担”。

    不过他也表示,两方面应该放在一起看,对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的电池组、电池包生产商来说,对中国企业构成限制的这些规定,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帮助。

    事实上,在外国敏感实体指南公布后,韩国不少分析都认为,将对韩国本土电池组件和材料生产商形成利好。

    DB金融投资在11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电解液、隔膜被划分为核心组件,2024年起中国企业的产品将受限,预计客户对韩国、日本电解液和隔膜生产商的青睐度将进一步上升。

    韩亚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贤洙(音)在4日发布的题为《FEOC细则长期利好韩国企业》的分析中指出,符合美国主导的供应链重组关键词的韩国企业长期业绩改善有望更加显著,尤其是在矿物、材料领域,与中国企业不存在合作关系、构建独立供应链的企业价值将得到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