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率消失 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待统计工作完善适时发布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经济不振,失业率直接关系到内需,但青年失业率8月起就未再公布。(photo:RFA)
    中国经济不振,失业率直接关系到内需,但青年失业率8月起就未再公布。(photo:RFA)

    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一连串经济数据,其中城镇失业率为5%,与上个月持平。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8月起消失的“青年失业率”何时再公布?统计局给出了答案。

    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本地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则为4.7%,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从今年8月起,中国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青年失业率,最后一次停留在7月份,高达21.3%,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何时再公布青年失业率,《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发布会回应称,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促进就业任务比较繁重。有关部门在不断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加快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劳动者大军。“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对青年失业率相关方法制度进行完善,待相关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之后,将适时发布有关情况,”她说。

    许成钢:高失业率影响购买力 将导致通缩

    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许成钢在本台“亚洲很想聊”节目中指出,中国官方不再公布数字,是因为这会和它的经济增长数据矛盾。中国官方数据是2成青年失业,国内的经济学家独立统计更高达40%,没有理由在高失业率情况下,经济是正增长。

    许成钢:“当高失业率发生,不但失业的人没了消费能力,虽然企业没有大规模解雇人,但是会先以减薪因应,就业人口担心失业,也会减少消费。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什么现在出现明显的购买力不足,导致通缩现象。”

    官方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5%;中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已是连续第14个月下降。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日前在专栏文章解析,从历史数据看,每当PPI为负时,民间投资增速一般都会下降,甚至变负。他列举,中国从2009年开始,多次出现PPI为负的局面。如2009-2010、2013-2016、2019-2020及2022-2023,“说明中国可能面临长期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扩内需是长期策略,其中促消费远比扩投资重要。”

    此外,1-11月份,中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4%。

    中国银行奉命救房企 中国冻结资产下滑 阻金融危机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国该如何防止金融危机引爆,许成钢认为中国目前债台高筑,高盛估计中国债务占GDP比重超过300%,此指标也被称为杠杆率。“当杠杆率过高,金融危机风险就上升。”

    许成钢进一步解析,中国的债务大都以房地产和股票抵押贷款,当经济下行时,这些抵押在银行的资产价值也就下降。只要市场是浮动运作,资产价格一路下滑,将导致银行破产,这将引发“金融危机”连锁效应。

    “如果任凭市场操作,金融危机非常难避免,”许成钢说,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以各种方式冻结市场,使得市场不能真的让价格下滑,“如果任凭市场运作,通缩的现象更清楚。由于大部分冻结了房地产、土地市场,市场不活跃,也就可以避免银行破产。”

    然而,这也隐含另一个问题,许成钢解释,当冻结房地产、土地市场,也就意味整个房地产行业要垮台。许成钢解释,中国避免银行破产的代价,就是房地产公司要出问题。最近看到中国政府出台政策要求银行大规模去救出问题的房企,就是典型的“软预算约束”问题。

    救市大量印钞 代价恐陷超级通货膨胀

    “以软预算约束方式避免房地产市场破产,避免金融危机。当全面使用这些手段时,确实在一段时间里能顶住,使得金融危机不发生,它的代价就是要大量的印钞票,”许成钢说。

    许成钢分析,中国要发债有难度,如果在中国国内发行,在消费力下滑时,很少有人愿意购债;穆迪才刚把中国主权债信用评等降成负面,中国要在国际发行债券就很困难。无法举债,就是大量印钞,但这会为中国经济埋下不定时炸弹

    许成钢:“苏联东欧改革完全失败崩溃后,出现超级的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积累这么多坏账时,休克疗法只能短期解决问题,长期积累下来超级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信评机构穆迪(Moody’s)先将中国政府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stable)下调至“负面”(negative),同时也下调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内的18家中国企业、中国8家银行的评等展望。

    记者:黄春梅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