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唱会到考研戒断反应,学会与未知握手言和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MyZaker)

    「对现实的恍惚和困惑,正在逼迫我们正视生活的不确定性。」

    " 考研也有戒断反应啊?"

    12 月 25 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初试结束,# 考研戒断反应 # 登上热搜。在过去半年、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全情投入备考的学子们似乎遭遇了一场集体的心理戒断反应,不仅没有体验到如释重负的畅快,反而处处都遭情感冷遇,抖音刷不动、逛街提不起劲、书本看不进去,整个人都似雨打芭蕉,蔫蔫地失了生气。

    *(photo:MyZaker)

    (戒断综合征示意图)

    戒断反应,原指人长期用药后骤停或骤减引起的特异性症状,包括心悸、呕吐、烦躁、易怒及睡眠障碍等多种生理、心理症状。因经历上的相似性,人们开始用其形容某段情绪体验结束后产生的不适," 演唱会的戒断反应也太大了 "" 旅行结束后的戒断反应才是最致命的 "" 电影散场后也有戒断反应 " ……

    *(photo:MyZaker)

    (小红书用户发帖分享的各类戒断反应)

    这并不是戒断反应第一次用于形容纯粹的情绪体验,但它与「考研」的结合却略显不同。如果说演唱会、旅行、电影构筑出的短暂幸福是让人愿意永远沉醉的美梦,那么由日复一日的埋首苦读组成的考研历程又为什么让人难以割舍呢?

    情绪的戒断反应——多巴胺与荷尔蒙骤然跳崖所导致的精神空虚,似乎照见了分立于崖顶和谷底的温柔乡与荆棘地。对现实的恍惚和困惑,正在逼迫我们正视生活的不确定性。

    01

    全情投入,然后从现实逃离

    一次酣畅淋漓的演唱会、一段开怀大笑的旅途、一场直击心灵的电影……人们在这些暂时性的体验中欢呼、大笑或流泪,最大程度地释放敏感多情的那部分自我,享受此时此刻的激情。但当帷幕落下,浪潮汹涌最终都回到了海波不惊,平凡生活里的安静突然变得震耳欲聋,像四面轰隆而来的鼓点,重重锤打在 " 只道寻常 " 的日子上。

    *(photo:MyZaker)

    (摘自蔡康永的节目片段)

    这些暂时性的体验似乎脱轨于日常生活,共同创造了一个简单纯粹的精神乌托邦,当人们来到这里、全情投入,就在沉浸式体验中与现实生活逐渐丝缕剥离。

    马上期末周了?还有未完成的工作?月初又要交房租了?爸妈又催婚了?那个讨厌的人又作妖了?学习工作、社交生活的种种烦恼,此刻都被震耳欲聋的音乐或绚丽多彩的北欧极光赶出脑中,幸福和快乐成为了唯一的主旋律。

    但如果说产生戒断反应是因为我们透支了快乐,那么当热闹与欢笑退散," 考研 " 这场比拼意志力的战斗为什么同样让人有怅然若失之感?

    *(photo:MyZaker)

    (微博网友对戒断反应的理解)

    其实,备考时长以月起步、甚至长达一年之久的考研,因其目标的纯粹性和清晰化,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令人沉浸得更为彻底的脱离现实。当一个人决定参加考研,他就为自己设定了一条不得不走的道路和一定要到达的远方。书是一定要每天都看的,题是一定要每天都刷的,学是一定要争取能上的。

    相比站在人生岔路口举棋不定的其他人,考研人正走在一条有明确方法和目的地的路上。但当考试结束,他们重又被抛回了那个岔路口:如果没考上怎么办?去考公会不会更好?直接工作需不需要考虑?与此同时,因备考而后置了优先级的问题或许仍然以问题的形式存在着,他们将不得不面对。

    在这段旅途的终点,是有更多选择需要做出的未来,而得以喘息的当下的恍惚,未尝不是在为开启未来和面对真实生活做心理准备。

    *(photo:MyZaker)

    (考生在微博上分享的考研焦虑)

    在各色场景中,人们被赋予了一个暂时性的集体身份,并随之心照不宣地遵照着一套行为模式行事。在演唱会就呐喊狂欢,在剧场就走进角色的内心,在备考就规律学习。体验结束后,人们又重新接上现实生活的轨道,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可不思考的未来直行而去。

    02

    反身现实,然后认清 " 不确定性 "

    演唱会散场后,坐在观众席上的歌迷终于给了青春一个交代,但然后呢?这就是歌迷和偶像唯一一次的现实交集吗?这样的快乐还会再有吗?之后的平常日子又怎么过下去呢?狂欢过后,人们会为这样的快乐或许在未来不可得而烦恼。

    考研初试落下帷幕后,基本结束了备考学习阶段的考生也会对自我发问,然后呢?系统性学习就到此为止吗?我的努力能收获结果吗?过程结束后,看不清终点的未来让人陷入内耗。

    *(photo:MyZaker)

    (摘自泰勒 · 斯威夫特的采访片段)

    当我们试图溯源这些怅然若失,或许会在内心深处找到答案:现实之所以让人不愿面对,是因为人们开始很难相信,有一个既定的未来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人生一会儿好像是十秒就有一个红绿灯的川流大道,一会儿又好像是看不到尽头的羊肠小道,在变化和无常的冲撞中,心灵难以找到真正的落脚点。

    于是,一切能带来 " 确定性 " 的东西变得弥足珍贵。此刻身体摇摆的快乐是确定的,此时认真备考的落笔是笃定的,此刻涕泪连连的感动是肯定的。我们开始不愿和这些暂时性的体验告别,不愿反身回到现实生活,去等待下一个不知何时能到来的快乐或一份值得信赖和投入的笃定。

    *(photo:MyZaker)

    (来自小红书 @剧场笔记)

    " 世界本质上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 的事实是如此让人不愿相信,以至于有时我们会愿意给带来确定性的许诺支付不菲的代价。这个代价有时是金钱,有时是时间。

    但不幸的是,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本身。当暂时性的体验结束,我们又要面对永恒的不确定

    生活就好像是戒断反应的循环,多巴胺与荷尔蒙反复窜高落低,以为已经拥有,但随时可能失去。

    一场短暂狂欢的尽头是 " 未来或许不再可得 " 的烦恼,一场沉浸式学习的尽头是 " 未来或许等待着一个坏消息 " 的内耗。这些 " 或许 " 避无可避,但人生本就有千万种可能。如果太过沉溺于这些暂时性体验搭建的安全屋,可能会让人失去在生活中一往无前的勇气。

    *(photo:MyZaker)

    (来自小红书 @苏飞的答案)

    当把时间的尺度拉长,戒断反应也可以被当做一场体验的结束仪式,它的出现是来自心灵的敲打,告诫我们寻常生活中还没有足够举足轻重的东西来压牢心灵的阵脚,鼓励我们记住此时此刻的满足和快乐,为了更稳固地起航,不断寻找人生中那个真正的生活锚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妨把戒断反应当做一个生活闹铃,每当闹铃声起,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更大胆地迈开步伐,重新锚定自己的生活。

    03

    拥抱未知,对生活多一点天真

    多巴胺与荷尔蒙的一次暂时性过溢会让人产生戒断反应的规律并不会在所有人身上应验," 从前的我们 " 似乎就不曾为此烦恼。

    高考结束时,我们是玩累了、玩腻了,而不是怅然若失于戒断反应;孩童时和邻家小孩的一场追逐赛,结束后只会念叨着明天再来,而不是担心明天会不会约不出这个玩伴;暑假天天在海边疯玩,临走时只会被大人嘲笑晒得像黑炭,而不是站在海边惆怅何时再见这片海。

    我们曾经很天真,又因为那一点天真轻易地让快乐填满整个心灵。在我们足够成熟、以至自信能够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拥有一点保留天真的能力,未尝不是更完整的 " 长大 "。无常既然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永恒主题,未来既然注定是无从确定的,不妨选择多给自己一点相信的力量,相信幸福会再次降临,相信下一次的快乐更强烈,相信此路不通还有道路千万条,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

    *(photo:MyZaker)

    (来自小红书 @会好)

    如果愿意从积极的意义上去面对人生的 " 不确定性 ",那么那些暂时性的快乐或安全体验也就不再拥有如此大的魅力,以至于让人在结束后长久地陷入 " 戒断反应 "。因为日常生活就已经足够饱满踏实,足以支撑人们安心把日子一天天过完,而无需全情寄托在某一段暂时性的体验中。

    拥有锚点的生活,即寻找到了让生命恒久涌动的力量源泉的现实生活,让人不必在平凡的日子里怅然若失,也不必将一段暂时性体验看得过重。因此每一次经历都成了生活的礼物,得到便是惊喜,不再拥有也并不意味着失去,毕竟生命的体验已然更加丰富。

    当我们能够坦然拥抱 " 不确定 ",也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

    人生的岔路口何其之多,如果一味沉溺于既有的快乐,永远选择最具有确定性的那个答案,或者干脆停滞不前,就会错过很多来自未知的精彩。

    一如以醉酒喻人生态度的尼采,面对人生注定的苦难和看似悲剧性的最终结局,以欣喜的态度肯定生活的 " 不确定性 ",并为自身不可穷尽的可能感到喜悦。面对现实生活,不妨发扬一点点 " 酒神 " 精神,至少在未来永不可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够给自己多一点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