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侠侣】从万人迷到痴情种 金庸如何重定杨过人设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流金岁月:金庸小说的原始光谱》书封(远流出版公司提供)(photo:UpMedia)
    《流金岁月:金庸小说的原始光谱》书封(远流出版公司提供)(photo:UpMedia)

    杨过是《神鵰侠侣》的主人公,戏份最多。不过,金庸到底想写杨过的什么呢?「后记」说得很清楚:

    金庸将杨、龙二人的「师生恋」视作「礼法习俗」的范例,透过书中各人对杨龙恋的态度与看法,从而引起读者对「礼法习俗」必然性的反思与讨论。金庸亲自告诉读者小说的主题;然而,从《神鵰侠侣》的人物角色与情节发展来看,读者是否能够从中体会、领略金庸所布置的主题呢?

    再进一步说,这段「后记」写于1976年金庸再次改写《神鵰侠侣》之后,这个时候,《神鵰侠侣》已经连载过两次,也正式修改了两次,那么「杨龙师生恋」的意义,到底是作者创作小说时原有的想法,还是在改写时才重新赋予的重点?

    无可否认,「杨龙师生恋」是推进小说情节的催化剂,但实际上只有一次成效而已。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让杨过增加江湖历练、提升武功、不断成长的关键,是「小龙女离他而去」。小龙女四次离开杨过,只有第二次离开与师生恋引起的冲突有关;其余三次,两次出于误会(误会杨过不想跟她在一起、误会杨过与郭芙有婚盟),一次出于救杨过。

    杨龙二人的不幸与困惑,更多是来自小龙女本人与郭芙,前者自作主张,后者卤莽冲动,两个自以为是的人让杨过尝尽了苦头。因此,尽管金庸亲口说「杨龙师生恋」带出了对传统礼法习俗的反思,也实在难以让人生出共鸣。

    (延伸阅读:回覆读者次数最多的小说!金庸答客问之《射鵰英雄传》篇)

    然而,金庸到底想写什么呢?其实,第三次华山论剑重定天下五绝时,金庸已经透过黄蓉之口说了出来:

    重定天下五绝「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可以说是《神鵰侠侣》故事走到尾声的「盖棺论定」。「五绝」称号虽然重新釐定,但其中四人都是《射鵰》旧人,称号中所反映的人物特征与个性,都是旧有形象,只有杨过才是真正在《神鵰侠侣》的舞台中,上演一段又一段狂放不覊的戏码。

    金庸写杨过的「狂」,比「杨龙师生恋」更全面地挑战传统礼法,可见杨过在小说中的重要性。杨过是《神鵰侠侣》成败的关键,金庸深知如果把杨过写坏了,《神鵰侠侣》就不算成功。因此,金庸在1973年改写《神鵰侠侣》时,便将其中一个改写重点放在杨过身上,为杨过去芜存菁,删掉旧版故事中「效果不佳」的写法。

    《射鵰英雄传》的成功让金庸意识到,武侠小说如果想吸引读者,除了要有超乎想像又合乎现实的武学脉络,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讨喜的主角。郭靖「淳厚」贴地、黄蓉「聪颖」出众,已经为武侠小说的成功模式做了最佳示范。在《明报》草创时期,金庸更需要一个能够同时让男性接受、女性爱慕的角色,才能让小说热度延续,甚至再创佳绩。

    (延伸阅读:傻傻摸不着头脑?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正集、续集划分理由?)

    杨过无疑是个万人迷:英俊的外表、狂放的性格、聪颖的资质、侠义的心肠、重诺的言行……,除了没有显赫的出身与顺利的际遇,金庸看来把所有能够吸引人、让人欣羡的客观条件,全部给了杨过,甚至还有「秘密武器」。试看:

    旧版《神鵰侠侣》江湖中武功最高的两大女角,一个五十多岁,一个三十多岁,但一接触到只有十四、五岁的杨过身上的气息,都不约而同「心中一凛」、「心中一荡」。原来,金庸还为杨过设置了独特的 Pheromones(费洛蒙),天生就能够吸引雌性。不止如此,旧版故事中的少年杨过,狂放行为可不限于打破师生的礼教大防,还有面对异性时完全不加约束的轻浮举动与情感投入:

    为了让杨过成为万人迷,但凡能够让异性留下印象的言语与行为,甚至人格特征或与生俱来的本钱,金庸似乎什么招数都用上了。只是,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发现,原来只需「情深」一招,就足以让《神鵰侠侣》成为武侠小说中的经典。有了这种体认,1973 年改写时,金庸就删掉其他「花招」,「独沽一味」地写杨过至死不渝的深情。

    于是,黄蓉为杨过推挤毒血,不再闻到发散自杨过腋下的气息;李莫愁下不了手,不是因为杨过的男子气息,而是一时心软。杨过想亲陆无双时,就会想到姑姑,之后想亲完颜萍眼皮,只是因为跟姑姑很像,而不是出于「情丝」转移。

    (延伸阅读:【金庸答客问之《书剑恩仇录》篇】娥皇女英之法虽能解决问题,但 ......)

    金庸在修订时删掉的,还有杨过年轻时「研发」的剑招。杨过看到朱子柳以书法融入武功,就自己琢磨,想着以四言诗句化为剑招。后来与公孙止的黑剑金刀对战,就使了出来,一时间让公孩止难以破解。最后是金轮法王出言提示,预先背出诗句,公孙止凭诗知道剑意,提早防避,新创剑招也就无功而还。

    杨过这套剑法对《神鵰侠侣》整个故事来说毫无意义,却能在连载时增添阅读趣味。当小说走过「快闪」的连载岁月,迈向足以传世的经典锻造年代时,像四言诗剑法这种只提供一时趣味的情节,只能在金庸小说创作史上昙花一现,最终被金庸舍弃、淘汰。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后获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香港专上院校,历任讲师、高级讲师、助理教授,以文献学、语言学、流行文学为研究方向,近年专事研究金庸小说的文本和文创现象。

    曾于 2009 年举办「金庸小说版本展」,展出逾300件旧版金庸小说文献,是华人地区首创。2010 年,发表〈自力在轮回——寻找金庸小说经典化的原始光谱〉,根据多年收藏的旧版小说,釐清金庸小说从连载到单行本的文献系统与相关问题。2013-2023 年间,曾多次获香港文化博物馆委任为特约研究员,并为筹建「金庸馆」借出逾 1800 件藏品。

    着有:《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何以金庸:金学入门六大派》。

    毕业于香港柏立基教育学院,现为退休教师。

    自诩是一名金迷,缘起于四十年前阅读第一部金庸小说《连城诀》,自此遍读其他,反覆重温。二十年前,开始收藏不同版本的金庸作品,延展到旧版的书本版、报章及杂志,以册数(份数)计,至今已收藏逾二千三百册(份)。由于收藏数量日多,对金庸旧版的版本系统逐渐梳理出脉络,乐于和广大金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