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书:柯文哲的「第三条路」注定失败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民众党错把「第三条路」当成愿景,在定位模稜两可的情况下以超越蓝绿为号召横空出世,以至于推出的政策经常互相矛盾。(摄影:陈恺巨)(photo:UpMedia)
    民众党错把「第三条路」当成愿景,在定位模稜两可的情况下以超越蓝绿为号召横空出世,以至于推出的政策经常互相矛盾。(摄影:陈恺巨)(photo:UpMedia)

    2024总统大选圆满落幕,尽管柯文哲获得不差的26.46%得票率,所属的「台湾民众党」也在政党票大有斩获,让不分区席次较上届再多三席来到8席,但距离柯文哲喊出的「超越蓝绿」似乎仍有一段差距。

    由柯文哲成立的「台湾新故乡智库协会」,在官网的简介中阐述愿景:跳脱「蓝绿恶斗」的框限,以「科学、理性、智慧、前瞻」的思考模式找出一条适合台湾前进的「第三条路」。然而,党的智库对「第三条路」(Third Way)的误解,可能或多或少影响了判断、左右了策略,进而奠定了选举的结果。

    柯文哲在选前一週也延续这个论调,以「为何台湾必须开创第三条路」(A Presidential Candidate on Why Taiwan Needs a Third Way)为题投书《经济学人》,开出包括「经济发展」、「国防准备」和「两岸交流」三张国政处方笺。尽管如此,对于如何建构选民对一个「更好的台湾」的想像,依旧是模煳不清的。

    其实,「第三条路」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30年代便有相关着作阐述这个概念,而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英国首相东尼布莱尔(Tony Blair)的新工党政府中透过政治实践发扬光大。一开始专指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找到一条揉合两条路线优点的中间路线,后来也被套用在其它的政治经济场域中。

    若是放在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上来看,「第三条路」旨在吸取布尔什维克理念和社会主义思想,并把两者的优点结合为一种现实可行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目标」。这也是为何近代多数採取「第三条路」的政党,都是原本带有左派色彩,为了拓展票源而往光谱中间挪移,乃至吸纳部分右派政策。

    简单来说,「第三条路」是施政的手段,是政策擘划的理念,但不是愿景。民众党错把「第三条路」当成愿景,在定位模稜两可的情况下以超越蓝绿为号召横空出世,以至于推出的政策经常互相矛盾。

    反观民进党对中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1999年第8届全代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成功调和了民进党内「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革命」的两种路线、淡化了党的台独色彩,并在「台湾」和「中华民国」之间搭起了「中华民国台湾」的「broad church」,这其实就是「第三条路」的体现。

    这个做法造就以「中间路线」为号召的陈水扁完成第一次政党轮替,为蔡英文的「维持现状」提供说服力,也让赖清德在这个基础上甩开容易被外界拿来借题发挥的「务实台独工作者」认同,顺利接棒执政。

    英国预计在2024下半年举行全国大选,最大在野党工党将有望取代执政的保守党,意味着延续「布莱尔路线」的现任党魁施凯尔(Keir Starmer)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下届首相。誓言四年后「赢回国家」的柯文哲,在下架蓝绿之外,或许可以开始研究要透过「第三条路」带领台湾走向怎样的愿景。

    ※作者为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文化研究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