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40年:台湾如何在大国之间找出自己的路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BBC,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 林祖伟 李宗宪

    “断交”一词,近年不时出现在两岸新闻之中,中国大陆被指大洒钱夺取台湾的邦交国,但要细数最令台湾震撼的断交,必然要重返40年前,台美断交那一夜。

    1978年12月16日凌晨,熟睡中的蒋经国被侍从叫醒,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宣读美国总统卡特(Jimmy Carter)的信,短短7个小时后,美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并自1979年1月1日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那一刻,中美台旧有的三角关系被打破。

    40年过去,台美关系没有因为“断交”而绝交,两方在经贸、防御等多方面合作,台湾实现了民主选举和政党轮换;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开始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40年后,在史无前例的中美贸易战笼罩之下,两岸情势波谲云诡。BBC中文通过图片和文字带您回顾这40年来,中美台关系的历史变迁,告诉你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细节。

    遭攻击受伤的美国副国务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立初期不获西方国家承认,美国把驻华大使馆撤往台北,随后韩战、越战相继爆发,美国反共情绪高涨,两国关系毫无改善迹象。但冷战期间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而中苏在1969年爆发珍宝岛冲突,促成了中美靠近、谋求关系正常化的契机。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上台后,谋求联华制苏,下令放宽对华贸易制裁,但适逢中国文化大革命,建交之路不容易。1971年,中美透过乒乓球外交,以体育交流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大门。

    美国时任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秘密访问促成尼克松首度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决定“暂时”搁置两岸问题,承诺会为外交关系完全正常化努力。1975年时任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再次表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意愿。

    事实上,台湾在这20多年间已经历了一轮断交潮,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后,苏联、东欧、英国、瑞典已选择与中华民国断交,后来中华民国1971年被迫退出联合国,再触发一轮断交潮。

    因此,“断交”不是一个意外,中美建交前已有很多不同的互动。台美关系降级为“非官方”关系也只是时间问题,当时的台湾只能够默默地看着美国与对岸愈走愈近。

    时任台湾总统的蒋经国,在1978年12月16日的凌晨获告知华盛顿与北京建交,与中华民国断交,并且废止共同防御条约。翌日,蒋经国对美国提出抗议,台湾爆发反美示威浪潮,支持政府谴责美国。12月27日,卡特指派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赴台湾说明,遭到示威群众攻击而受伤,台湾当时的反应,比退出联合国时更为激动。

    “半夜两点多把蒋经国总统吵起来……这个宣布的方式,让人家很难接受,”担任台湾对美外交工作多年的前台湾驻美代表沈吕巡说。

    沈吕巡在台美断交时,仍在美国攻读国际关系,他见证纽约唐人街万人上街示威的场面,其中很多是赴美念书的台湾留学生,在当地掀起“反共爱国运动”。

    “那时在美国还没有大陆留学生。”他回忆说,“当时中国城很多人说要换旗子,原本挂中华民国国旗的侨团要换五星旗,但游行以后就没有人敢换,因为这个时期,中华民国的势力还是很大。”

    “美国的存在很实在,联合国在台湾没有一个大使馆或甚么东西,但美国有一个大使馆,美国在台湾几乎无所不在,所以感受更深刻一点,”沈吕巡说。

    断交以后

    但事实上,过去40年台美关系并未出现恶化,在观察人士眼中,美国对台湾仍有实质性的支援,断交只是把关系“去官方化”。

    断交后,驻台美军离开,原本的台北的驻美大使馆变成“美国在台协会”(AIT),该协会被美国称为民间机构,职责是促进美台贸易及金融发展。台湾当局则设立“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CCNAA)作为对等机构,属于台湾行政院特设单位。

    1979年台美断交的同时,美国国会制定《台湾关系法》以规范美台关系,并承诺提供防御性武器给台湾,抗拒任何足以危及台湾人民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之强制活动。这则法案确保了两地维持实质关系,如经贸合作、免签证待遇等措施,促进了两地人民交流及合作。

    《台湾关系法》也间接影响了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台湾前国安会副秘书长张旭成对BBC中文说,“《台湾关系法》区隔出我们和大陆的不同。”他解释,从台美断交、中美建交后,开始有人会觉得“我们不是中国人,又或是更认同台湾这块土地。”

    断交之初,台美打交道凡事都必须经过AIT和CCNAA,当时AIT很在意各种礼节,并坚决不进台湾外交部,谈问题选择在餐厅或宾馆而不是政府机关。就连美国国会议员到访台湾乘坐的军机,降落台北后,就迅速飞至日本冲绳停泊,就是担心停留在台湾太久引发抗议。

    有数十年外交工作经验的台湾前驻美代表沈吕巡说,台湾外交界流传一个笑话,“有人问美国外交官,AIT大小事情都先找CCNAA而不找台湾政府,那么发生火灾时,第一时间是找消防部门求助还是CCNAA,那名美国外交官回答说,还是会先找CCNAA。”

    这笑话突显出台美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多正式外交礼节,有点无聊,”沈吕巡回忆说。

    这些外交礼节不成文“规定”,40年间逐步松绑,AIT的领导层愿意进入总统府。2018年AIT新馆落成,馆内悬挂了美国国旗以及一般只出现在官方机关的国徽,落成典礼举行时,美国甚至派出助理国务卿到场。

    “象征意义很重要,代表你到底是甚么,”沈吕巡说。

    2018年1月,美国通过《台湾旅行法》,为美台官员互访解禁,根据该法,美国所有层级的官员均可访台,与台湾官员会面,而台湾官员亦可以“受尊重”的形式访问美国,与包括国务院、国防部在内的华府各级官员会见。

    台美“非官方”关系看似承接了双方的互动往来,但自从台美断交后,台湾国际空间持续受到持续打压,比如,参加国际组织及运动赛事,只能以“中华台北”或其他不含国家意涵的名义;大陆更要求各类跨国企业将台湾正名为“中国台湾”;台湾还被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大会(WTA)拒之门外。

    台湾对外关系更持续遭受重挫,并与邦交国发生“雪崩式断交”。对此,美国偶尔会作出立场上的声明,包括指责改名事件为“奥威尔式废话”,台湾失去邦交国时,美国也传召涉及国家的大使以示抗议。

    张旭成说,“看得出来美国相当重视台湾。”他并相信,台湾的民主自由及对人权的重视,会使美国将台湾视为重要伙伴。

    经济方面,台湾是美国第11大的贸易伙伴,中美2017年贸易总值是5837亿美元;两岸贸易总额则为1390亿美元,比台美同年贸易总额是868亿美元为高。沈吕巡表示,以台湾的人口和规模来说,代表台每断交多年后,台湾的体制和竞争力“还是很好”,这证明台美断交,没有真的把台湾排除在外。

    台湾的民主化

    断交牵连的不仅是中美台三地关系,还导致台湾内部的政治危机,当年,国民党的蒋经国以“台美断交”令国家陷入危机为由,取消即将到来的民意代表选举,引发党外人士不满。在党外人士眼中,当时国民党持续打压他们,民间杂志遭到查禁、运动领袖被捕,他们称那是一个白色恐怖、威权统治的年代。

    当时也是党外人士之一的台湾前副总统、民进党籍的吕秀莲对BBC中文说,“如果台美没有断交,便不会发生美丽岛事件。”

    “当时台湾是戒严统治,所以言论自由受到严厉打压,讲过头随时会‘被失踪’,只有选举的时候,可以把心里的话讲出来,”吕秀莲说,“因为(中美)建交,给蒋经国一个藉口,宣布选举停止,这个奥妙的时间点,让党外的候选人没有机会当选,进入立法院,也就是体制内抗争,才会导致后来的美丽岛事件。”她解释,“台湾民主浪潮早已挡不住,本土意识也越来越兴盛。”

    美丽岛杂志社成员为核心的党外运动人士,1979年12月10日组织群众进行游行及演讲,诉求民主自由,并终结党禁和戒严,后来引发成严重警民冲突,被称为“美丽岛事件”。隔年2月,警备总部军法处以叛乱罪起诉8人,吕秀莲就是其中一名。

    1970年代前,台湾流行一句话,“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许多台湾官员都在美国留学,也强化了他们对民主制度的响往与追求,美国国会通过的《台湾关系法》也写明,“维护及促进所有台湾人民的人权是美国的目标”,美丽岛事件后,美国国会议员时常对台湾的自由、人权问题提出关切,当时党外人士眼中,是精神上重要的支持。

    吕秀莲说,以前国际根本不在乎台湾。美丽岛事件后,争取人权,关心人权的民主国家纷纷声援台湾,也增加台湾的能见度。“可说是相当程度巩固台湾的民主,有牺牲就有代价。”

    1980年代,台湾发生“江南案”时,里根(Ronald Reagan)政府威胁停止对台售武,并要求国民党推动政治民主化。

    迫于外交压力以及内部民主声浪,蒋经国1987年宣布解严,也促成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

    吕秀莲认为,总统直选是令台湾主权走向独立、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章节,“美国对台政策,1996年以后,应该要尊重台湾最新的提议,我们自己有权利选出自己的总统,我们治理我们的国家,我们有自己的宪法、土地,当然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台湾奉行民主制度的影响之一是,两岸关系逐渐由国共的历史矛盾,转变成两种体制的对抗。

    台海危机后

    1989年北京天安门事件后,美国似乎对中国失去信任,重新检视美台关系,并认定台湾具备区内战略地位,于是加强支持台湾走向民主化,以此与北京抗衡。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名誉教授丁树范曾对BBC中文分析,“天安门事件是美国重新审视华人民主政权正当性”的契机,在台湾走向民主化的同时,中国担心美国会改变中美台关系,所以在总统直选时,中国有很大反应。

    1995年,台湾时任总统李登辉破例获得美国签证,到母校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发表公开演说,翌年,台湾举行首次总统直选。北京强烈不满,以武力恫吓,引发一场“台海危机”,美军更一度派航空母舰协防台湾。

    事件触发美台加快军事交流,不仅美国派军事高层赴台,台湾军校毕业生到美军校就读,美国对台售武也创下两方断交以来的高峰。

    另一方面, 中美两国关系则波折不断,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触发中国民众反美浪潮,破坏美国使领馆及焚毁美国快餐店,美军称该事件为误炸,但中国指北约是蓄意行为;两年后,2001年中美军机在中国海南岛专属经济区上空相撞,中方飞行员王伟身亡,再次引发美中外交风波。

    不过,随着全球生产业链转向中国,2001年中国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令其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相对地,美国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便专注了中东局势,在经贸、反恐、朝鲜伊朗核问题等国际议题,也需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在这段时期,美国除了保持“一中政策”立场以及有限度的“对台售武”外,台湾不再是一张大牌。

    台湾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首次政党轮替,2000年,民进党的陈水扁当选总统,虽然他在就职时表明“四不一没有”,即“不会独立、不改国号、不推动两国论、不推统独公投”,但他2002年提出“一边一国”口号,独派色彩浓厚,引发大陆反弹。2008年,陈水扁推动“入联公投”时,美国表明反对。

    不过,时任陈水扁副手的吕秀莲认为,美国虽然坚持一中政策,但不承认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很关键。

    她说,“台湾用民主的演变,选出民进党。而民进党的党纲拒绝接受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1996年,台湾直选总统后,美国应该要尊重台湾最新的提议,我们自己有权利选出自己的总统,我们治理我们的国家,我们有自己的宪法,土地,当然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中美台互相牵扯

    台湾经过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再次执政。特朗普则在当选美国总统后迅速与台湾总统蔡英文通电话,打破美台数十年的外交惯例。

    特朗普之后相继签署《台湾旅行法》及《国防授权法》,也被指触碰北京红线。《台湾旅行法》允许台美高官互访;《国防授权法》则要求美国国防部加强与台湾的防务关系,支持台湾发展现代化的国防军力,并帮助提升台湾的自卫能力,建议美军应适度参加台湾军事演习,及加强对台售武。

    一些分析认为,这是特朗普有意把台湾纳入印太战略中,制衡中国的一步,对台湾应对大陆压力来说,有鼓舞作用。

    张旭成举例,“美国2017年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中国视为最大威胁,这是很大的战略转变。”而报告中也明确提到,应该提供台湾正当防卫需求,他说,“我相信这是强调和台湾的合作,台美关系会加强。”

    不过,前外交官沈吕巡却质疑,虽然美国近期通过多项有关台湾的法案,表面上“很光鲜亮丽”,却未能促进台美在经贸上的合作,美台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至今仍然毫无进展,地域性协议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台湾均被排除在外。

    沈吕巡认为,台美关系未来发展,大陆必然牵涉其中,“虽然我经常批评大陆,但大陆今天的发展,我们也要想办法去与大陆把很多问题讲开来。”

    在超级大国与新兴大国夹缝中的台湾,该如何求存?吕秀莲向BBC中文说,“公投成为中立国”是选择之一,不过她坦承,要和别国寻求正常化关系,“路途遥远”。

    中国大陆与民进党政府关系不佳,现在大陆倾向绕过民进党政府,在经济、民间上影响台湾,同时削弱台湾的国际地位。

    蔡英文政府主张“新南向政策”,企图突破大陆在外交上边缘化台湾的现况,但实质效果仍有待观察。

    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经济民生停滞,被外界视为为民进党大败的因素之一,亦令国民党更勇于表达与大陆深化经济合作的倡议。像是甫上任的国民党籍高雄市长韩国瑜,就希望直接与大陆城市进行经贸交流,在两岸议题上挑战蔡英文政府。

    台美断交、中美建交走过40个年头,在中美关系面临历史性挑战的局面下,台湾面临复杂国际形势,同时也迎来重新定位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