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达:伦敦闹事年轻人表现出的「现代中国性」(视频)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爱尔兰裔钢琴家卡瓦纳在脸书贴文说:因为他和中国人的冲突,以至英国警方封锁了这台公共钢琴。(图片取自Dr K Boogie Woogie脸书)(photo:UpMedia)
    爱尔兰裔钢琴家卡瓦纳在脸书贴文说:因为他和中国人的冲突,以至英国警方封锁了这台公共钢琴。(图片取自Dr K Boogie Woogie脸书)(photo:UpMedia)

    爱尔兰裔钢琴家卡瓦纳(Brendan Kavanagh)经常四处街头表演,其 Youtube 频道有230万人订阅,自称K博士(Dr K),他在本月19日到伦敦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车站的购物商场,使用那里的公共钢琴演奏和自拍。之后一班手持五星红旗的华人来到与其发生争执,一众华人表示他们「正在拍摄一个不能提前公开的节目」,所以不想K博士的镜头将他们摄入镜。

    其中一名男子首先警告会採取法律行动,K博士没有理会,摆出「我不知道自己做错甚么」的样子。他们要求不果后又扯到「肖像权」。K博士反驳这里不是中国,这里是英国。没有法律禁止在公共地方拍摄。当中又夹杂一些国旗和党国之辨。争吵过程中,华人团队那边一名男子突然大吼一声:STOP TOUCHING HER!!!!!! (不要再碰她),然后要求道歉。在争吵中K博士亦被指「种族主义」(racist)。

    华人男子不断重覆「不要碰她、不要碰她」,令对手哭笑不得。最后惊动英国警察接报到场处理,一班闹事华人随即被中国网民人肉搜寻身份。由于整个过程在K博士的YouTube频道直播纪录下来,瞬即热爆网络。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

    争执的起点是这班华人「正在拍摄一个不能提前公开的节目」。熟识国情的朋友都大概推断,应是类似在拍摄央视春晚节目的海外恭贺环节。时间线正好差不多要准备农历新年的一连串节目。

    在这类片段,都会有年轻华人、外国地标、中国国旗(引燃点之一)、恭喜观众甚么甚么等一系列元素。如果是这样都不令人意外,不过英国、中国及海外网民的反应,却是耐人寻味,十分过瘾。

    中国网民反而不少对「自己人」并不买帐,视为失礼、野蛮,也是他们慢慢口耳相传找出涉事者的背景。

    英国舆论在这种恶客撒野的事情,也可以十分阴阳怪气。他们会声讨那位到场处理的英国警察处理不力,她竟然听到华人们喊出种族主义就态度即时软化,被耻笑式形容为「一听种族主义咒语就融化」,意味当时的处理根本很难搞清谁是谁非。

    部份公众那种对闹事者连正面批评都故意留白的做法,显然是无私显见私,就是有一种对闹事客连谈都不想谈的意味。

    不少人的角度是在讨伐自己人为甚么如此不问是非,但这是「中国人」问题吗?可能在英国人看来也不尽然,那是因为英国社会自身某些根本的东西先出了问题。例如说一个社会内部保障社会多元、开放、尊重人的这些善意真的很好,但也经常会受到各种不同外来人的滥用。前线人员是否well equipped去面对这种情况?可见不一定。当然一切的宽和紧总是在不断调整中,而公众的印象在事件中累积和改变。

    不久之前伦敦红砖巷(Brick Lane)才发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涂鸦墙行为艺术争议。不管事主事后如何辩论行为艺术的理念,客观上就是该处一段长时间变成了反华文宣的二创圣地,新闻上了国际,客观上也没对「民族形象」好处。

    如果跳出来看,这些年轻人在外闹事,其实好像也是自身也欲罢不能,可能他们也继承了「现代中国性」对异文明的羡憎交织。用人话讲,就是他们对外国的一切,骨子里多少都有好羡慕,又很愤怒看不惯的矛盾情绪。

    钢琴事件中的中国年轻人,也是尝试利用西方的玩法,诉诸种族歧视。一方面他们想要复制令自己舒服的秩序到异地去,即使是暂时的再现也好。

    不过他们始终需要这个拍摄场景,正如中国和英国在黄金十年之后,其实仍十分需要彼此。虽然在外交上他们会互相批评,但现实上,中国人还是会去英国,英国还是会欢迎他们的资产。

    变得频繁和高调的「中英冲突」,总是涉及年轻一代。他们一方面据理力争,感到自己所信之正确和正义,which makes them different,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时刻被歧视。就是这种矛盾的情绪。

    西人面对这种心态应该是觉得莫名其妙,但又不明觉厉,只可以说大家的想法和时差都相当大,并非民族或血缘的问题。而全球化和人口流动,就是将这种分歧变成军火库的过程。这些心态的上游可能是来自一个神话,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世界观。在大众层级,英国和日本都负了「中国」,这祭典般的记忆到今天仍然鲜活灵动。

    ※作者为香港评论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