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饮暴食对大脑有害?专家曝「护脑8招」警告吃饭别超过八分饱,吃得少能减少脑部疾病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StormMg,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请记住沖绳饮食的规则—吃到八分饱就好,尽量让自己还有一点饿的感觉时就离开餐桌。(示意图/取自pixabay)(photo:StormMg)
    请记住沖绳饮食的规则—吃到八分饱就好,尽量让自己还有一点饿的感觉时就离开餐桌。(示意图/取自pixabay)(photo:StormMg)

    我们典型的一日三餐外加零食的饮食模式,与人类的进化史背道而驰,在150万年来的间歇性进食方式下,我们的大脑进化成可应付所谓的「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间歇性食物短缺的进化压力,使大脑在我们饥肠辘辘、甚至饿到前胸贴后背时会变得更加活跃。

    效法祖先的饮食方式

    休息时,我们会在不进食的大约十二个小时内耗尽肝脏的能量供应,大多数人到这时都已经饿坏了。把这个时间延长到二十四小时、甚至四十八小时,我们的大脑就没有葡萄糖可用了,身体运作靠的就会是酮—「生酮作用」(ketogenesis)的最终产物,也就是我们体内储存的脂肪会进行化学分解,再加上一场像打猎这样的剧烈活动,我们可在不到十二小时内就达到这个状态。从技术上来讲,酮是一种简单的有机分子,其核心有一个碳原子,它透过强大的「双」键与一个氧原子连结,其核心周围则连结了其他官能基,这些官能基使得酮很难被分解以释放能量。

    换句话说,酮能抵制氧化,需要大脑细胞中的强力酵素来将酮氧化,以获取能量。酮是进化的葡萄糖替代能源,但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拒绝向大脑提供这种能源,在我们进化的过程中,大脑不是靠舒适,而是靠冲击、挑战而茁壮成长的,它会在强制性食物短缺的剧烈压力下有所反应。因此,有个明显的问题出现了:当我们从一日三餐外加零食,转变为间歇性断食的饮食模式,我们大脑的表现—我们的认知—是否会因此得以提升?

    事实上,这理论已经由动物研究验证,研究显示,小型哺乳动物採取间歇性断食可带来许多好处,它可保护大脑免受压力,增加神经营养因子(如大脑衍生神经滋养因子),并促进海马回中脑细胞的生长。为了因应禁食的挑战,大脑还自我整顿了一番,保存了它的资源,并回收垂死和受损的细胞。一重新开始进食,大脑就会回到它的生长阶段—制造大量蛋白质,并形成新的突触,这些都是我们所谓神经可塑性的一部分。

    针对确定间歇性断食能否改善人类受试者认知能力的对照试验尚未进行,然而,许多读者会看出间歇性断食的基本化学原理,本质上是一种「生酮饮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採取生酮饮食的人会燃烧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这会导致游离酮从尿液中排出。也就是说,他们处于所谓的「酮症」(ketosis)状态。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生酮饮食和大脑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2019年发表在《阿兹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生酮饮食可能对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早期迹象的人有好处,这是在巴尔的摩(Baltimor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进行的一项小型前导研究(pilot study),其中14位有轻度认知问题的老年人接受改良式阿金(生酮)饮食(Atkins (keto) Diet,即Modified Atkins diet,简称MAD饮食),而其他5位则採用标准的「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