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崑玉:顾立雄要如何让陆军这头老牛动起来?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刺刀之所以还能存在几十年,关键是士兵携带的子弹不足,在激烈战斗中很快用完,于是就只能拼刺刀。(翻摄图片)(photo:UpMedia)
    刺刀之所以还能存在几十年,关键是士兵携带的子弹不足,在激烈战斗中很快用完,于是就只能拼刺刀。(翻摄图片)(photo:UpMedia)

    新任国防部长顾立雄上任不到一个月,连出七箭改革国军,取消刺枪术、踢正步,增加官兵伙食费……等政策,赢得社会大众的肯定,但也遭到军中守旧派的激烈反弹。取消休假回报制度看似德政,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个群组名称,一切照旧回报。这跟之前小英时代要求废掉刺枪术时,军方换个名词照样练刺枪术,如出一辙。新任部长所要面对的,不只是表面的政策,而是根深蒂固的组织文化。「铁打营盘流水官」,部长总是要走的,但大小军官可是会蹲到退伍的。顾部长恐怕得想得更深更远,才能让陆军这只老牛动起来。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网路流传的军中因应休假回报的作法。(图片取自新北市议员林秉宥脸书)

    刺刀见红乃是步兵之魂?

    许多军中传统都有它渊远流长的历史,我们可以否定其在现代战场的功用,但也没必要过度羞辱,理解其背后思维与坚持原因,可能更有助于说服众人,至少是说服现役的,没那么食古不化的军人。照《西洋世界军事史》的说法,刺刀应用来自16-17世纪法国的农民起义,当时双方用的都是前膛枪,装填很麻烦,大概一分钟只能打两枪。于是农民们便在开一、两枪后,将尖锐农具,耙或刺插在枪口,将枪枝当作长矛使用。而由密集长矛兵所组成的方阵,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时代便是有效的阵型,足以抵挡骑兵冲锋与步兵突袭。即使到15世纪火枪出现之后,由于其射速过慢,西班牙人便用一堆长矛兵来保护火枪兵,再让火枪兵排射来打垮对方骑兵。

    枪口刺刀的缺点是,上了刺就不能开枪,使用弹性极差。于是到了1687年左右,法王路易十四的将军发明了现代套筒型刺刀,在长刀后方加个Z字型的套筒,便可套在枪管上,既能刺又能开枪。如此设计一路沿用到二战结束,只不过把套筒换成了卡笋。1870年普法战争后,后膛枪虽然开始流行,但栓式步枪拉一打一,射速仍然无法全数消灭整排冲过来的敌军,或打光弹药时还是要拼刺刀。一直到韩战和越战,都还有拼刺刀的纪录。韩战小部队战史中有一段很传神,美军与法国外籍军团联合防御,打到弹尽援绝,便看到外籍军团整批冲出去跟共军拼刺刀,将共军打退。美军事后对此的评语是:「这些法国人很能打,就是太爱拼刺刀,让人有点受不了。」

    正由于约400年间步枪射速与刺刀间的孪生关系,使得军事学家们坚信「刺刀见红乃是步兵之魂」。这句话是18世纪俄罗斯叶卡婕琳娜大帝手下大将苏沃洛夫的名言,此后也为苏联红军传承,而黄埔军校则是苏联帮忙建立的,初期装备就是莫辛那干之类的栓式步枪。苏沃洛夫时代用的还是前膛枪,机枪还没发明出来,部队作战採用的是「线性战术」或称「排队枪毙」战术,即整排人整整齐齐前进到距敌火枪射程内,再用排枪射击敌军。这是现代许多陆军战术编组与观念的起源,陆军基层战术单位称为「班」,便是排队枪毙战术的一个正面宽度。「排」则是三个班组成的一个小队,三排轮放,放完就蹲下或后退装弹,下一排前进放枪,如此可以维持火力持续不断。「齐步走」也是这么来的,每个人要与左右邻兵保持一线,才能让射出弹丸形成整齐火网。射完一两轮后,便「上刺刀」,开始冲锋。会搞出这种战术,是因为当时的滑膛枪子弹,在出枪管后大约30m就开始乱飞,只能用排枪来抵补不精准劣势。于是,刺刀、齐步、班排组织、线性战术,便完成了闭环,自成一套系统与传统。

    踢正步其实也来自相同源头,只不过更加偏向仪式性与展演性,目的是让民众看到军威壮盛,热血奔腾。正步的源头是普鲁士军队的「鹅步」,在阅兵时踢起来的确好看,但完全没有实战功能。以色列名将夏龙在当国防部长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以色列部队阅兵只走齐步,不踢正步?他的回答是:「如果踢正步能让我打胜仗,我就踢。」

    刺刀存在的关键是子弹不足

    总结上述这一大段步兵武器、战术、与编组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步枪射速与准确度,是让刺刀生命如此长久的关键。所以当机枪出现,排队枪毙战术就不见了。而在二战机枪与步枪射速提高后,刺刀之所以还能存在几十年,关键是士兵携带的子弹不足,在激烈战斗中很快用完,于是就只能拼刺刀。二战时期,美军步兵的一个弹药基数,M1步枪约88发,即10+1个弹夹。到M14,是4+1个弹匣,约100发。M16之后现代美军的弹药基数,则是7+1个弹匣,6个在腰上,1个在枪上。但中国军队在二战中既穷又饿,一个步兵能配发10发子弹就算不错了的,所以才需要大刀队。撤来台湾后,国军穷困程度没有好到哪里去。加上普遍接受日本人白团教育训练,于是源自日本武士剑道的「气刀体一致」刺枪术,便成了国军步兵的信仰源头。而刺枪术拥护者一再强调,如果子弹打光了,还是需要刺枪术,讲的也是实话,因为穷,子弹不足是常态嘛!问题是,你子弹打光了,人家还是有机枪和突击步枪啊!美军在弹药剩下一个弹匣时便允许撤退,但我们国军却老要弹尽援绝的部队死守阵地,拿刺刀跟敌人的子弹拼,这就是观念差异。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步兵阵型的演进与刺枪术。(图片由作者自制)

    所以,顾部长需要做的,不只是废掉刺枪术,而是找出一系列取代方案。美军之所以能如此火力旺盛,关键是后勤补给。「外行谈作战,内行谈后勤」,后勤补给要能成功,关键有四:一是要有足够生产或购置弹药装备的军工体系产能,二是足够数量的卡车或装甲车等运输机具,三是要有足够安全的前线仓储基地与运送路线,四是经由现代管理方法所管理的仓储物流体系。而此四者,正是国军的致命弱点。1991年海湾战争,第一批到达沙乌地阿剌伯的美军,就是其后勤部队,调查当地各种资源,租下所有能租的房舍供美军进驻。沙乌地缺水,那就盖海水淡化厂,从美国送可口可乐。后勤司令巴恩斯中将,设计了整套条码系统,打完仗退役后他去SEARS百货当副总,现在我们用的POS系统及物流系统,很多都是他当年发展出来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使用的是货柜系统,一个驻点或一个连队的弹药、油料、食物、饮水,早在基地内装入一个货柜,送到定点就直接落柜,车辆开走,搬空的货柜还可以就地改建成货柜屋。美军二战时的餐食标准,就已经是每人每天约400克的肉类,或2830卡路里,后勤系统能让前线官兵吃牛排、喝可乐,而国军至今,营区福利社卖最好的永远是泡面。

    做好后勤 刺刀就没存在理由

    所以,顾部长要改变国军观念,不如先改变国军的肚子。从物质满足上着手,所有改变才会是真实的、有感的。肚皮先填饱,再来是个装,头盔与防弹板,跟上美军的防护标准。再来是弹药补给,携行量与补给效率都需要增加,因为这是有钱也买不到,无法因粮于敌于地的东西。再来才是军工企业的产能,后勤体系与基地的佈建,至少不要30年前人家就已经在用条码了,我们现在还需要人力填报表和高装检。整个后勤体系若有缺料漏件,先既往不究全给补上,但要配合料件条码或编号,谁流出就严办法办。当后勤系统做到好,那些没弹药拼刺枪的说法便没有了理由,搭配观念教令的调整,没弹药就撤退啊!要不就派带满弹药的部队去换防啊!死撑在那里,白白浪费人命,有何意义?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当后勤系统做到好,那些没弹药拼刺枪的说法便没有了理由。(图片由国防部提供)

    但这些改革,适必遭遇强大的反弹,碰触到国军既有的习惯,甚至损及既得利益,搞鬼或拼命都是有可能的。如一开始提的休假回报,这种事都可以阳奉阴违,碰触到既得利益的事还不给你阴到底?所以,这是下命令也不见得有用的事,得要设计出一整套方法,才能彻底改造国军习性。尤其是陆军。

    个人建议是,顾部长需要建立一支「教导团」,全美械、全美式、全以美军训练人员组成,而他们是整个改造国军的实验部队与种子部队,实验成功的方法,这支部队的人员便可成组成队的下到其他部队,包括军官与士官,当作种子教官进行改造,一如美军派出的安全合作旅,很少是一个教官来讲讲课,而是一整组人进驻协助。

    所以,顾部长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管理问题大于军事问题。军事作战的确可以,也应该交给参谋总长,国防部长光处理管理问题就处理不完了。更麻烦的是,如果不把那些迷恋刺枪术与踢正步的次长和主官们清干净,铁定出了部长室大门,就开始一路的欺上瞒下,阳奉阴违。国军的现代化,也将永远无法赶上美军标准,而其关键,不只是观念,更在于后勤。

    ※作者为前亲民党文宣部副主任、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