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南海争端距全面冲突有多近? 分析人士:恐升级到双方难以退让地步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菲双方十七日在南海仁爱礁近海对峙。(法新社)(photo:UDN)
    中菲双方十七日在南海仁爱礁近海对峙。(法新社)(photo:UDN)

    中国与菲律宾的船只在6月17日于南海爆发海上严重对峙,造成菲方人员严重受伤,区域紧张局势再升级。分析人士认为,此类涉及严重伤害的事故「令人担忧」,因为很可能升级到「双方都感到难以退让的地步」。

    根据菲律宾武装部队(AFP)发佈的影片显示,中国海警传包围2艘菲律宾海军船只,中方人员并挥舞着砍刀和斧头、破坏菲方船只及强制登船。马尼拉并表示至少有8名菲律宾人员受伤,其中包含一名海军士兵的拇指遭切断。

    双方互相指责是挑起争端的一方。菲方称中方人员形同「海盗」、暴力「攻击」菲方人员;中方则反指控菲律宾船只以「不专业方式,故意危险接近中方正常航行船只」,导致双方船只相撞,中国海警只是採取登临检查、强制驱离等「必要措施」,以「专业且克制」的方式捍卫国家主权。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计画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告诉DW,从这起争端的结果来看,未来「不难想像出现造成人员意外死亡的情况」,事故升级成冲突的风险很高。

    中菲在南海的争端已持续多年,中国声称几乎拥有整个海域的主权。2016年,海牙国际仲裁法庭裁定菲律宾胜诉,认为中国对南海自然资源不享有基于其主张的「九段线」历史性权利,并要求中国政府遵守国际法。

    但北京拒绝接受这一裁决,并持续强化其在区域的海警力量,与菲律宾在过去一年内发生多次海上冲突,包含菲方船只受损、水手遭水炮击伤等。

    作为回应,菲律宾总统小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加强寻求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而两国在印太地区是长期盟友,双方早在1951年就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MDT),承诺如果任一方受到第三方攻击将予以协防。

    驻马尼拉的地缘政治分析师吉尔(Don McLain Gill)告诉DW:「中国近年不断推进挑战美菲同盟的界线,以向全球展示,尽管马尼拉和华盛顿发表了政治声明,该同盟仍然无法採取实质行动。」

    在最近马尼拉与北京的冲突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与菲律宾外长通话,再次强调华盛顿对其盟友的「铁桿承诺」。

    美媒《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24日也报导,美副国务卿康贝尔(Kurt Campbell)在一场智库举办的中国战略倡议研讨会上,表示美方已向中方提出正式的外交抗议,并表示已与菲律宾进行「密切磋商」、採取措施加强安全合作,但他拒绝透露具体合作细节。

    然而,批评人士表示,美国需要採取更多行动来阻止中国在该地区的鲁莽行为。吉尔告诉DW:「鑑于时间的敏感性,菲美同盟有必要决定如何有效应对这一事件。如果不加以制止,北京很可能会进一步逼迫菲律宾。」

    葛来仪则分析,北京是故意加强对菲律宾施压,试图「恐吓和威胁马尼拉,迫使其回到与中国的谈判桌上」,并打算借机证明「美国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友」。

    但她强调中国这一策略相当「冒险」,因为菲律宾领导人在近期下调了动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门槛。

    这个月初,在新加坡的一场「香格里拉」国防论坛上,有一位代表向菲国总统小马科斯提问表示,假设中国使用水炮杀死了一名菲律宾士兵,菲方该如何回应,是否会启用美菲条约。

    当时小马科斯答道,如果中方出于蓄意的行为杀害了——不仅是军人——甚至是菲律宾公民,这将「非常接近战争行为」,而菲律宾将「做出相应回应」。不过,针对最新这起冲突,菲律宾官方已对外表态并未考虑启用与美国的共同协防条约。

    週一(24日),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Gilberto Teodoro)表示,该国将继续在该地区进行补给任务,并强调不能将事件归类为误解或事故来「淡化事件」。

    特奥多罗说:「这是一次具有侵略性和非法使用武力的行为」,同时重申总统小马科斯前一日所表态的立场,即马尼拉「无意挑起战争」。

    中国外交部则透过例行记者会再次敦促菲方「应停止侵权挑衅,尽快回到透过谈判协商妥处涉海分歧的正轨」。

    庄嘉颖告诉DW,目前任何使冲突降温的可能性比较多是「掌握在北京手中」,因为「中国是最有能力的争端方,也是最愿意动用武力的一方。」

    他也指出,尽管中国海警此次採取强硬行动,但并没有击沉菲律宾船只或扣押其船员,这表明中国人员仍意识到需要「防止情势升级至失控的程度」。

    菲律宾外长马纳洛(Enrique Manalo)25日表示,目前菲方正致力与中国制定「信任建立措施」来管理南海的紧张局势,但强调对于事故的发生「并不盲目」,「无论菲律宾同意採取何种措施,都不会以牺牲其在南海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为代价。」

    然而吉尔认为菲律宾需要从该事件中「吸取教训」,并採取「更有效的物理威慑策略」,例如为菲律宾船员配备非致命武器、提供应变与中国海上冲突的训练,以及使用更高速、大型的船舰。

    「这是提高北京行动成本的方法之一,」吉尔说,因为只有在中国海警意识到进一步施压并无法获得更多好处之后,才有可能缓和其行动。

    6月15日,即最新海上冲突发生的2天前,菲律宾向联合国机构提交了一项申请,要求扩展其在南海的海底大陆架权利。北京随后谴责马尼拉的主张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并在敦请该机构不予审查这一请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庄嘉颖告诉DW,马尼拉诉诸联合国这一动作,是让北京感到需要採取更强硬行动的部份原因。

    而此次发生主权争议的地点是在备受争议的第二托马斯礁(The Second Thomas Shoal),距菲律宾巴拉望岛约200公里(125英里)。中菲两国都声称拥有该岛礁的主权,马尼拉称之为阿云津礁(Ayungin),北京则称作仁爱礁。其他政府如越南、马来西亚、汶莱和台湾也同样主张对该岛礁的主权。

    在第二托马斯礁上,有一艘菲律宾海军舰艇——塞拉马德雷号(BRP Sierra Madre)于1999年后便一直搁浅至今,被用作菲律宾伸张主权的一处军事基地。

    冲突发生当下,菲律宾海军正在进行例行的「补给任务」,向搁浅舰艇上的部队运送食物和其他物资。北京则批评菲方实际上是在向「非法『坐滩』军舰」运送建筑材料、武器弹药,「企图大规模维修加固,以实现仁爱礁的永久佔领」。

    中国外交部多次声称,菲律宾此举违背了1999年曾中国做出的承诺,即拖走该搁浅舰艇。马尼拉则否认曾做出过此类承诺。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国之声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