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之柱」3D奇幻旅程! 哈伯与韦伯太空望远镜打造宇宙奇观(视频)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LT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这张图片是「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可见光和红外线视图的拼接图。图中展示了为视觉化序列所创建的创生之柱3D模型,交替显示了哈伯太空望远镜版本(可见光)和韦伯太空望远镜版本(红外线)的观测结果。(取自NASA专页)(photo:LTN)
    这张图片是「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可见光和红外线视图的拼接图。图中展示了为视觉化序列所创建的创生之柱3D模型,交替显示了哈伯太空望远镜版本(可见光)和韦伯太空望远镜版本(红外线)的观测结果。(取自NASA专页)(photo:LTN)

    〔编译陈成良/综合报导〕美国航太总署(NASA)日前发布了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3D视觉化影片,带领观众深入探索鹰状星云(Eagle Nebula)中的「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这个影片巧妙结合了哈伯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观测资料,为这个孕育新生恆星的宇宙摇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视角。

    鹰状星云位于蛇夫座(Ophiuchus),距离地球约7000光年,因其形状酷似展翅飞翔的老鹰而得名,也被称为M16或NGC 6611。它是一个活跃的恆星形成区域,直径约70光年,主要由氢气、氦气和其他较重的元素组成。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生之柱」,则是一组巨大的气体和尘埃柱状结构,自1995年被哈伯太空望远镜首次拍摄以来,一直吸引着全球天文爱好者的目光。

    据《每日科技网》(scitechdaily)6月29日报导,这次的视觉化专案由NASA的「宇宙学习计画」(Universe of Learning)团队主导。影片中,观众彷彿乘坐一艘虚拟飞船,穿梭于这些巨大的气体和尘埃柱间。最高的柱体高达3光年,相当于从太阳到最近恆星距离的4分之3。柱体顶端伸出的巨大指状结构,每一个「手指」都可能比我们的整个太阳系还要大。

    首席视觉化科学家萨默斯(Frank Summers)解释道:「透过在柱体间飞行,观众可以体验它们的3D结构,并看到它们在哈伯可见光视图(Hubble visible-light view)和韦伯红外线视图(Webb infrared-light view)中的不同表现。这种对比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多台太空望远镜来观察同一天体的不同面向。」

    创生之柱主要由冷分子氢(cold molecular hydrogen)和尘埃组成,正在被附近炙热年轻恆星的强烈紫外线辐射和星风(stellar wind)侵蚀。这个过程不仅塑造了柱状结构的形态,也为新一代恆星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这个视觉化专案的科学顾问、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副教授麦克劳德(Anna McLeod)强调,影片中呈现的是基于实际观测资料的科学模型,而非艺术想像。这种方法不仅确保了视觉化效果的科学准确性,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直观理解天文研究的窗口。

    透过这种沉浸式的视觉体验,NASA希望能够激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天文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影片中还标註了几个特别的区域,展示了恆星形成的不同阶段,包括在中心柱顶部闪烁着红色红外光的「婴儿原恆星」(infant protostar),以及左侧柱体顶端「手指」末端的一颗闪耀的新生恆星。

    报导提到,NASA的创生之柱3D视觉化专案展现了天文学作为深奥科学和视觉艺术的双重魅力。这不仅激发了我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也揭示了无数待探索的奥秘。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期待更多此类创新项目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宇宙的本质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点击上图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