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扎堆的中国电影,醒醒吧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今年的五一档打出了两个名头:

    " 史上最挤 "," 史上最强 "。

    后者已经被观众的吐沫星子淹了," 强 " 成了勉强的强。

    除了国师的《悬崖之上》,其他电影口碑均两极化。

    *(photo:MyZaker)

    更别提,早在五一档预售前,还有三部电影紧急撤档。

    看看,这个激烈的五一档吓退了多少人。

    *(photo:MyZaker)

    《狗果定理》去了暑期档,《世间有他》和《古董局中局》目前尚未定档

    新片扎堆,看似热闹。

    但其背后潜藏的危机不可不说——

    >>>> 啥是档期

    先说说档期。

    1997 年,冯小刚的一部《甲方乙方》开了贺岁片先河。

    也算是真正意义上让档期这个概念落了脚。

    *(photo:MyZaker)

    自此之后,冯小刚和老哥们葛优基本按着一年一部的速度成了贺岁档霸主。

    《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

    每年的 12 月到翌年的 1 月是贺岁档的主力时间,也基本是冯氏喜剧的天下。

    毕竟,那时还没春节档这个概念。

    家家户户都窝在家里看春晚,谁没事儿出门看电影啊。

    *(photo:MyZaker)

    之后,虽然也有几部电影选择春节档试水,无奈水花太小,尚未全面改变大众的观影习惯。

    真正意义上改变春节档的是 2013 年。

    蛰伏许久的星爷重操西游系列,横空出世的《西游降魔篇》成为首部单周破 5 亿的电影。

    虽然说这一纪录被后来者很快打破,但星爷这开局者的身份怎么说都值得被记住。

    *(photo:MyZaker)

    巧的是,那一年的大年初五赶上了情人节,林志玲和黄渤主演的《101 次求婚》恰时上映,也收获了近 2 亿票房。

    2013 年的春节档,七天狂扫 7.6 亿,同比增长 85%。

    自此,号角吹起。

    春节档正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到了 2021 年,足有 6 部电影龙争虎斗,揽下 78 亿票房。

    *(photo:MyZaker)

    相比之下,暑期档和国庆档并未有突然的飞升,而是循序渐进。

    2008 年前后,两档的转折点开始出现。

    先是《变形金刚》打头,3 天 6000 万,最终拿下 2.8 亿傲人成绩。

    一票难求,组团包场的盛况首次出现。

    而下一次再出现如此场面,还要等两年后的《阿凡达》了。

    从此,6、7 月的暑期档基本成了特效大片的主战场。

    只要特效唬的住,商业大片基本都选择这个档期。

    毕竟,假期学生才是票仓的主力军。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至于国庆档,因为特殊的节日属性,一般主旋律的电影都安排在此。

    但也有极个别的电影,冲出了另一片天。

    2008 年,19 天冲 2 亿的《画皮》打开了国庆档的火热局面,也打开了国产奇幻故事的大门。

    *(photo:MyZaker)

    2015 年,国庆档第一次出现了热闹景象——

    可任谁也没料到," 囧系列 " 疲态出现,《鬼吹灯》IP 失策,刘德华名气带不动了。

    黑马喜剧《夏洛特烦恼》逆袭成了那一年国庆档票房冠军。

    兜兜转转间,开心麻花接了冯氏喜剧的班,沈腾接替了葛大爷 " 站那不动就足够可乐 " 的人设。

    喜剧已不单在贺岁档出彩,国庆档也有足够的潜力。

    一年之中,无论何时,喜剧都是最赚钱的电影。

    喜剧,票仓大鳄,其位再难撼动。

    *(photo:MyZaker)

    中国电影市场的四大热档自此定下。

    可以说,热档上映的电影基本贡献了一年 60% 左右的大盘。

    只要在档期站稳了脚,票房奇迹就有可能发生。

    也许人人都看中了奇迹发生的可能,一股脑涌向了热档。

    但别忘了,这只是一种可能。

    更何况,奇迹并不常有。

    >>>> 档期现状

    一切问题很快就显露了出来。

    首先是档期的压缩。

    估计很多人会把贺岁档和春节档模糊在了一起。

    后来才知,其实它们是两个概念。

    当春节档日益红火之后,越来越多的片方选择将注押在春节档上。

    于是,贺岁档电影大幅缩减。

    后来,观众下意识地认为春节档就是贺岁档,长此以往,误会就成了常态。

    这也导致元旦到春节期间基本沦为空档。

    最尴尬的例子,1 月份的电影院不知放了多久的《送你一朵小红花》。

    *(photo:MyZaker)

    如今,就连过去根本不被片方放在眼里的清明档,也挤了五部电影。

    《我的姐姐》3 天破 3 亿的骄人成绩或许刺激到了《你的婚礼》。

    原本在 "5 · 20" 新情人节档的《你的婚礼》跳档五一。

    既坐收五条小长假的人头红利,又避开了 5 月 21 日的特效大片《速度与激情 9》。

    5 亿多的票房可以看出,这招有效了。

    *(photo:MyZaker)

    于是,电影市场出现了一个怪象:

    只有热档有新片看,其他时间基本大空档。

    或许为了振奋空档,数部老片前来救急。

    《阿凡达》11 年后回归,再度成为全球票房冠军。

    《指环王》三部曲接连重映。

    可结果并不可观,五一档前最后一周,单周票房 2.7 亿,单日票房跌落到了复工最初水平,为近八年市场新低。

    *(photo:MyZaker)

    热档和空档两极化愈加明显。

    难以想象,不排除 5 月突然官宣跳档的电影,今年暑期档已有 20 多部电影虎视眈眈。

    而 2021 一半还未过去,就有电影早早压档 2022 春节档。

    韩寒的《四海》,开心麻花的《超能一家人》,徐峥的《我心飞扬》,薛晓路的《樱桃小丸子》已经官宣。

    *(photo:MyZaker)

    还有九个月,2022 年春节档就塞满了 4 部电影。

    看来,之后的每年都要变成 " 史上最强春节档 "。

    以此类推的还有," 史上最强五一档 "、" 史上最强国庆档 "……

    >>>> 有点危险

    退一万步讲,可以理解。

    档期一般和大众的假期挂钩。

    充足的假期也就意味着无限可能的票房。

    目前国内电影票房前十全部出自热档,其中,春节档占一半以上。

    试想一下,如果把《你好,李焕英》的上映时间放到母亲节或者妇女节?

    可能口碑还是会好,但票房就不一定现如今这般了。

    *(photo:MyZaker)

    这非常现实。

    热档的电影不一定会火,但是一旦火了就能赚疯了。

    现如今,一部电影的投入回报压力太大。

    片方需要一个踏实的档期,让电影可以充分的曝光,以此赚得收益。

    所以,他们宁愿赌一个危机重重的热档,也不愿安心于一个更合适的档期。

    于是乎,中国电影的内卷没从演员的演技开始,反倒从档期的争夺开始了。

    *(photo:MyZaker)

    影迷们以为自己坐山观虎斗。

    反正有大把新片可看,空不空档有什么关系?热档挤不挤又能怎样呢?

    害,这世上哪有真正意义上的置身事外呢。

    电影扎堆热档,大量空档闲置。

    其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票价的飞涨。

    今年春节档也被称为史上最贵春节档。

    6 部电影看下来,共花费近 700 块。

    一部分原因在于疫情管控导致影院限流,为了保障运营成本,影院不得不采取措施。

    但之后,这种 " 不得已 " 也渐渐延续了下去。

    如果一年之中,一半以上的空档无钱可赚,那影院也就只能靠热档来赚钱了。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这种不公平体现在处处。

    电影扎堆热档,看似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但明晃晃的排片量着实有些讽刺。

    最现实的例子,IMAX 场票价高,场次少,得 IMAX 者基本得票房天下。

    一旦有电影独霸一方,其它电影基本沦为炮灰。

    *(photo:MyZaker)

    而且因为档期厮杀,电影之争早已变成营销之争。

    营销过了头就容易遭殃,《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就是最惨痛的例子。

    1.59 亿的预售票房纪录打破了中国影史文艺片预售记录。

    结果 " 一吻跨年 " 的营销反噬让电影票房大跳水,也透支了人们对于文艺片的信任度。

    *(photo:MyZaker)

    说来说去,好似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但这真的很难办吗?

    或许早就有人给出了答案。

    《少年的你》,史上最 " 离谱 " 的定档。

    上映前三天宣布上映,而且上映时间并非热档。

    但因为电影质量过硬,之后势如破竹。

    最后票房口碑相互加成下,以 " 豆瓣评分 8.3+15 亿票房 " 的成绩完美收官。

    *(photo:MyZaker)

    同样的,挤进热档也不见得得偿所愿。

    2017 年的春节档就是个惨痛的例子。

    《西游伏妖篇》偏信流量,《功夫瑜伽》过于聒噪,《乘风破浪》耍尽小聪明,《大闹天竺》更是一塌糊涂。

    结果就是大倒退,票房同比跌低 5 亿。

    *(photo:MyZaker)

    可以见得,热档不是制胜的不二法宝,质量才是。

    只要故事好,奇迹才有可能发生。

    就像 2018 年的《无名之辈》。

    映前谁能想到,年轻导演 + 二三线演员居然能打败特效大片《神奇的动物在哪里 2》?

    *(photo:MyZaker)

    一句话,千万别太迷信档期。

    热档,有烂片,照样扑街。

    冷档,有好片,照样大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