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贴身观察:政坛老鸟什么风雨没看过 欧巴马每十分钟就需要他的意见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美国总统拜登。(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美国总统拜登。(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总统、副总统的搭档常常是赶鸭子上架,为形势所逼才形成的组合,拜登和欧巴马尤其是貌合神离(编按:应指性格差距极大,而非各怀鬼胎)的一对。

    以政治人物的角度来看,欧巴马对自己吸引来的仰慕常常表现得淡然以对,拜登则是跟每一个人都握手、勾肩搭背,甚至双脸相贴。他们两人年龄差距十九岁,彼此之间行事风格差异之大如同大崃谷。欧巴马以专业学养见长,拜登是直觉型政客。欧巴马的父亲来自肯亚,出生于夏威夷,曾在印尼生活四年,崛起于芝加哥政坛,属于一九七○年代尝过大麻、古柯硷的滋味的孩子。相反的,拜登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完整、典型的家庭,父母健在,有三个弟弟妹妹,固定会做礼拜:「爸爸会给我一块钱,然后我就骑脚踏车去克特乐药房带半加仑的布瑞尔斯冰淇淋回来。回来之后,我们全家六个人就一起在起居室看《灵犬莱西》Lassie)、杰克本尼秀(Jack Benny)、《苏利文剧场》(Ed Sullivan)。」

    欧巴马找拜登当副手,有一些民主党人觉得很不解。欧巴马当上美国总统,众所公认将开启美国政治新世代的一章。前乔治亚州州长候选人、推行投票权的运动家史黛西.艾布兰斯(Stacey Abrams)称欧巴马的当选是「新美国多数」(new American majority)的胜利, 而所谓的「新美国多数」 指的是「有色人种、年轻人、中间至进步派的白人」的联盟。在民主党内的第一场初选爱荷华党团会议中,拜登的票数不到百分之一,但是欧巴马欣赏他辩论时那种奋战不懈的表现,知道他认识很多外国领袖,并且在华府人脉很广。另外,如同欧巴马的首席策士大卫.艾克斯罗德(David Axelrod)对我说的,拜登「在文化和地缘上都很有优势」,让中西部年长一代劳工阶级白人开始喜欢欧巴马,要不然他们原先可能不会觉得那个黑人前社区工作者能代表自己。

    艾克斯罗德觉得拜登有一股一般的政治语言难以形容的力量。他在副总统可能人选的考核过程中曾经去德拉瓦州找拜登,观察他和家人相处的情形。艾克斯罗德回忆说:「他和博伊在讲话,然后说:『我晚一点再来看你们,孩子。』我记得他亲了一下博伊,然后说:『我爱你。』」艾克斯罗德回华府以后告诉欧巴马说:「这一家人很与众不同。」家庭,在华府政客手中常常是道具,不过拜登家不一样。艾克斯罗德告诉欧巴马说:「那不是同一回事;那是真的。我不知道要如何在选战中运用它,但它确实是一个加分。」

    他们花了一些时间磨合。拜登看欧巴马几个年轻的幕僚不顺眼,欧巴马的助理担心拜登讲话不经思虑。这一位副总统不习惯提词机。因为口吃的毛病,他可以即兴讲话,但是照稿唸就很吃力。他有时候会请幕僚撰稿,但是却不校稿。欧巴马阵营有几个人称唿他为「乔大砲」(Joe Bombs)。有的时候是他虽然嘴巴这样说,但不是真的认真的(譬如他曾说:「各位,我可以告诉你们,我认识八个总统,其中三个可以称兄道弟。」)有时候是确有其事,但是他不应该讲出来。

    在南费城(South Philadelphia)的竞选活动中,当时的宾州州长艾德.蓝道尔(Ed Rendell)发现工人在架设提词机给拜登用,觉得非常惊讶。「我说:『乔怎么会有提词机? 他从来不用。』他们偷偷地告诉我说:『欧巴马那一边的人要他照稿唸,免得出错。』」二○○九年二月,就职典礼之后,拜登跟一群人说在经济方面有「百分之三十的可能我们会搞错」。一名记者跑去问欧巴马,他回答说:「我已经不记得乔指的是什么事情。不过是他就不意外。」

    在白宫吃午餐的时候,拜登提起了公关问题,说分裂会使双方都受伤。欧巴马表示同意,并且承诺自己会谨慎发言。欧巴马的幕僚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后来回忆说:「副总统要求一件事,那就是,他永远可以发表评论,不会被禁止发言。他是房间内最后一个跟欧巴马讲话的人,且总统必须信守承诺。」同样的,拜登也说:「总统要求的协议是,我们双方都承诺,不管心里有什么话,无论对方做了什么事让自己不舒服,都要说出来。」

    德拉瓦州人口只有休斯顿的一半。拜登四十几年来一直是该州最有名的政治家。他在当地竞选参议员时,很多汽车保险桿的贴纸就印上「乔」(JOE)简单一个字,人气不言可喻。但是一旦进了白宫,他就必须扮演有目标、有建设性的角色。美国的副总统这个职位,一直到近年以前,始终没有什么实权。一八四八年,丹尼尔.韦柏斯特(Daniel Webster)就曾经拒绝这个职位。他说:「除非真的死了,躺在棺材里,我不准备就此被埋没。」柯立芝当年在这个位子上的时候,颇为自豪的是他晚上可以睡上十一个小时。不过,在二次大战之后这几十年间,由于白宫决策的速度已经加快,职掌范围也已经扩大,因此副总统的权力也跟着水涨船高。虽然副总统的职责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每一任在职者都有办法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譬如高尔在环保、政府改造议题上找到自己的舞台,钱尼致力于国防、能源等后来他助理说的「铁桿议题」。

    拜登上任之初,本来也准备走林登.詹森的路线。詹森和他一样,长期任职国会,后来追随的也是比自己年轻的总统。不过拜登后来读了罗伯特.卡洛(Robert Caro)写的四卷大部头着作《权力之路》(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The Passage to Power),才知道詹森其实挫折感很大:「不管是猪猡湾事件,还是古巴飞弹危机,都没有人问他的意见。他被排斥在核心之外。」

    以拜登的政治词汇来说,什么事情都比不上「在核心之内」重要。所以他就放弃了詹森模式,开始走孟岱尔模式。孟岱尔在吉米.卡特麾下,拒绝接受一些琐碎的任务,还把副总统办公室从艾森豪行政大楼(Eisenhower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搬到白宫西厢。孟岱尔告诉我说:「我的职责是担任总统的总顾问。」他和拜登一样,在国会待了三十多年,所以现在他试着让自己成为国会与欠缺国会关系的总统之间的桥梁。「欧巴马很嫩。他在联邦政府待的时间不长,」孟岱尔说,「当然,他很成功。但是他不擅长这些事情,乔就很适合。这个洞要由他来补。」

    拜登决定参与竞选副总统时,唯一的要求就是他要在每一件重要的事情上面「在核心之内」,不能让他找不到总统,他的意见理当被考量。欧巴马除了同意他这个要求,还说:「乔,我需要你的观点;不是每六十分钟需要一次,而是每十分钟就需要。」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介绍

    欧逸文(Evan Osnos)

    出生于伦敦,199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加入《芝加哥论坛报》,并在2002年派驻开罗,负责伊拉克战争、埃及、叙利亚等中东事务的报导。2005年迁居北京,担任《芝加哥论坛报》驻北京记者。2008年他继何伟之后担任《纽约客》杂志驻北京特派员,一直到2013年。他现为《纽约客》驻华盛顿分社记者,负责政治和外交事务的报导。

    2008年,作为《芝加哥论坛报》的报导团队之一,他荣获普立兹调查报导奖。此外,他也获得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Overseas Press Club)奖和 Osborn Elliott奖。

    欧逸文成为继何伟之后,描述和诠释中国最杰出的记者和作家。他在《纽约客》网站上连载的专栏「中国来信」(Letter from China),被视为解读中国的经典之作。欧逸文长于宏观掌控力,透过将中国人和中国的公众事务放置在广阔背景和历史脉络中,勾勒出复杂的中国全景图。2014年出版的《野心年代》是他的第一本书,并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之最佳非虚构奖项。

    他对拜登的採访始于2014年,前后专访共四次。为了撰写《乔.拜登》,他还访问美国政界超过百位以上的人士,包括欧巴马、拜登的家人、长期的助理、华府及德拉瓦州等地的反对派及相关人士。

    译者介绍

    廖世德

    长期从事翻译及翻译论述工作,现有译作近六十册,其中包括《低端中国:党、土地、农民工,与中国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敬爱的领袖:从御用诗人到逃亡者,一位北韩反情报官员眼中的北韩》、《不为人知的敌人:科学家如何面对战争中的另类杀手》、《不该被杀掉的微物: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荣格:分析心理学巨擘》,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的《生与死》、《谋生之道》、《论自由》、《心灵自由之路》、《论上帝》等书。乐意与各方朋友交流翻译心得,个人信箱:selfliao@gmail.com

    ※本文摘自《乔.拜登:他的中间路线能重振美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