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欧盟的爱恨情仇 「加入欧洲」究竟是拥抱自由市场还是侵蚀主权?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位于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外的欧盟旗。(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位于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外的欧盟旗。(汤森路透)(photo:UpMedia)

    英国人对于要加入欧洲所必须的心理调整仍未完成。英国于一九四五年把自己塑造成与苏联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若是承认自己的地位不是如此,等同于要面对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英国是一个国力中等的欧洲国家,由海崃隔开与欧陆相望。那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概念。五个世纪以来,英国参与欧洲事务只是为了击败任何威胁其统治地位的势力。它往往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便退回到海崃对岸。一九四五年之后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得这一立场越来越站不住脚。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拥护英国是欧洲一分子的理想;但也有些人拒绝接受,想尽办法试图不让他们眼中这个令人骄傲的民族国家走向灭亡。

    二战之后

    经过一九四五年「三巨头」在波茨坦会议的决定,苏联开始在东欧和中欧建立起一系列警察国家,以作为其与西方之间的缓冲地带,并且借此扩大了对东欧和中欧的控制。当时没人能够摸清楚史达林是否有朝着那个目标进一步发展的野心。邱吉尔在一九四六年发表的讲话中总结了欧洲新的政治地理:「从波罗的海的斯塞斯(Stettin)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义大利和法国都有势力强大的共产党,经济也摇摇欲坠,西方当时的局势可以说是岌岌可危。艾德礼内阁中强硬的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意识到,英国的生存关键建立在美国不能退缩到孤立状态,并且要让美国不放弃维持自由欧洲的承诺。英国自身显然已无力继续扮演这种角色。一九四七年,英国部队从希腊和土耳其撤离。针对俄国巩固其庞大力量的做法,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了他的信条作为回应:自由的人民不应该被少数人或外来压力所征服。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出席波茨坦会议的三巨头:(左起)英国首相邱吉尔、美国总统杜鲁门、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史达林。(Public Domain)

    一九四七年六月,美国实施马歇尔计画,向欧洲经济复甦提供了援助。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正是由于此计画方得以复兴和繁荣。同样是因为对于俄国的担忧,英国和法国在两年前就已在《布鲁塞尔条约》中与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结盟,保证共同和集体的军事援助,以对付任何侵略者。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加剧了人们对苏联可能採取行动的担忧。柏林原本由战胜国瓜分,但现在位于苏联领土之内。从西方空运物资的行动已经开始,而且西方明确表示,对空运任何干涉都会引发战争。由于美国垄断了原子武器,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统一的欧洲

    贝文的希望于一九四九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中得以实现,美国和西欧各国透过该组织共同成立了一个防御联盟,这将带来接下来四十年的和平。在欧洲大陆上,「统一的欧洲」的想法开始兴起,欧洲委员会于五月成立。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并未参加。英国也拒绝加入欧洲的防御军队,而是同意以巨大的代价维持他们驻在欧洲的四个师,这导致英国外汇不断地流失。然后,法国和德国在一九五○年共同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尽管英国人有被邀请但是他们拒绝了,而且还反过来试图阻挠该组织的成立。

    英国决定不加入这个组织,这不仅意味着新欧洲的重点将在巴黎和波昂,而且日后当英国最终加入时,这也代表着它对于这个组织过去的形成和发展毫无贡献。一个欧洲各国联合组成的行动委员会于一九五五年成立。英国虽参加了这次会议,不过参与态度十分消极,并且不愿意加深投入程度。然而,欧洲六个主要国家继续就如何建立共同市场进行了磋商。时任英国首相的麦克米伦讽刺地将他们的其中一次会议称为「考古挖掘」。

    欧洲经济共同体

    一九五七年,《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在一段过渡时期之后,法国、西德、义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之间的人员、服务和资本都将自由流动。彼此之间将没有关税,而对所有其他国家的进口将有统一的关税。它们并且设立了欧洲社会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简称ESF),以应付可能出现的任何调整。英国政府完全无法接受这些做法,因为它们认为这不利于英联邦进口,而后者恰恰是英国廉价食物的主要来源。新成立的欧洲共同体的共同农业政策意味着,现有支持农民的方式将从补贴变为关税,从而导致食品价格上涨。

    作为回应,英国成立了一个与之竞争的组织—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其成员国包括奥地利、丹麦、瑞典和葡萄牙,目标是在十年内在成员国之间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自然地,它把欧洲经济共同体看成一个市场,但它拒绝加入。《罗马条约》规定,任何欧洲国家都可以申请加入,一九六一年,哈罗德.麦克米伦决定,只要欧洲自由贸易区和英联邦的利益得到保障,英国或许终究应该加入。可惜,这并不容易,因为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在一九六三年一月否决了英国加入。在法国人看来,英国是美国的附庸,这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身分不符。

    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下滑,两亿五千万人口的市场再也不能被忽视,于是哈罗德.威尔逊在一九六七年申请加入。戴高乐再次否决了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此时开始被人们热切地看作是振兴英国经济的手段。而英国经济令人摇头的状态被戴高乐引为拒绝其加入的主要原因。时至一九七○年,戴高乐此时已下台,而英国首相现在是亲欧主义者爱德华.希思。他提出英国第三次的申请,多亏了他娴熟的外交手段,法国人才被说服同意英国加入。进入欧洲的决定在下议院进行自由表决,该法案于一九七二年七月获得通过,英国于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正式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2021年9月,在贝尔法斯特街头抗议英国脱欧协议北爱条款的抗争者。(汤森路透)

    对欧盟的摇摆态度

    谈判非常复杂,因此需要过渡时期进行调整。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那一年,石油危机却迫使欧洲陷入衰退。实际上,欧洲共同体并非万灵丹。再加上同时发生的石油危机让英国经济的根本弱点暴露得更加明显。工党的大多数成员一直反对加入欧洲共同体,当他们于一九七四年重新执政后,便举行了关于英国是否应该退出该组织的全民公投。在这个英国民主历史上的罕见投票中,全国有三分之二的民众投票,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七点二的人支持留在欧盟。一个强烈亲欧洲的政府会以行动来回应这种投票结果,然而工党并不是这样的政党。它反对任何走向联邦制的举措,反对货币联盟,也不喜欢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中英国议员的新选举。

    保守党的柴契尔夫人也持同样的态度。当她上台后,她发现这个国家承诺向经济共同体提供大量的财政捐助,而实际上,英国比共同体九个成员国中其中六个还要穷。她于一九八四年赢得了一场关于英国应该分摊多少款项的战斗,支付金额比先前减少了一半。欧洲共同体于两年后通过了《单一欧洲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欧洲共同体在布鲁塞尔的议会此后将在一系列广泛的问题上拥有主权。英国宪法从未出现过主权可被分割的这种情况,这也预示了未来将发生的争论。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根据该机制,没有一种单一货币会主导市场,每个成员国都必须达成一项协议,确保任何一国货币的汇率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低于汇率最低或是高于汇率最高的货币。每个主权国家也保留了适当情况下对其现有价值的汇率进行根本改变的权利。尽管柴契尔夫人希望英国不参与这个协定,但她的财政大臣希望英国加入。一九九○年十月,也就是柴契尔夫人下台前一个月,英国加入了这一协定。不过最终的结果是,英国在不久后就被迫退出。

    关于英国和欧洲之关系的争论在此之后仍在继续。一方面,有些人认为欧共体(现在正式名称为欧盟)不仅是英国主权的最后侵蚀,也是英国与前帝国国家联系的最后侵蚀。两个政党对它的态度都摇摆不定,而且造成自己阵营内部的分裂。工党最初是将欧洲经济共同体视为资本主义的巢穴,而保守党则把它看作是祕密地促进社会主义的代理人。许多人接受了新的欧洲理想,认为英国有可能在这项有远见的努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这需要人民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有剧烈的调适。

    ※本文撷取自《大不列颠两千年:从罗马行省、日不落帝国到英国脱欧,王冠下的权力更迭及对世界秩序的掌控》,联经出版。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作者简介

    罗伊‧史壮(Roy Strong)

    历史学家、作家和园艺家,曾任英国国家肖像馆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馆长。着作约四十余本,涉及各式各样的主题。于1982因为对艺术的贡献而被封为爵士,于2016年因为对英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而被封为「荣誉勋爵」。居住于赫里福德郡,在此写作与从事园艺。近年出版了三卷日记:《辉煌与苦难1967-1987)、《场景与幻影1988-2003》和《象征与预兆2004-2015》。

    译者简介

    陈建元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系博士。译有《罗马的崛起》、《圣殿骑士团》、《想想历史》、《时代的先行者:改变历史观念的十种视野》(合译)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