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科技崛起!「碳中和」如何改变一个产业?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图/路透社(photo:UDN)
    图/路透社(photo:UDN)

    COP26气候大会将在10月31~11月12日召开,被视为「人类抢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届时197个缔约国将坐上谈判桌、订定减排目标。COP26关键进展、系列解析报导请锁定《远见》数位平台。

    似是唿应《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的任重道远,苹果在大会即将召开前夕的10月27日,公布了新增的60余家转换至再生能源的供应链厂商,其中赫然有国巨、TPK-KY和欣兴电子等台厂。

    这意味着苹果宣布2030达到碳中和,虽然很难做到,但苹果显然是来真的,而且雷厉风行。

    一切皆有轨迹。

    自2018年起,苹果便规定所有的零售店、办公室和资料中心,展开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措施。2020年喊出碳中和的企业愿景后,2021年的春季新品发表会上,苹果公司CEO库克(Tim Cook)再次重申,苹果目前在全球的经营事业,均已实现了碳中和,并将于2030年在每一个产品上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达到目标,苹果大幅增加了转换至再生能源的供应商。

    众多台厂因此被要求承诺零碳,除了上述三家台厂,绿色制造供应链的名单上,还包括精技、钛鼎、玉晶光、明翔、光宝、南电等。

    细数这份名单上的175家公司,当然也有更早就响应苹果碳中和的台湾供应商。

    「护国神山」台积电、日月光,电子五哥鸿海、和硕、广达、纬创、仁宝,以及可成、亿光、双鸿、奇鋐、鹏鼎、力丽等,甚至还有标签大王正美、高球代工大厂明安国际,皆已承诺使用100%再生能源来制造零件和组装苹果产品。

    供应链不「绿色制造」,可能就没订单,这或许是今年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参加COP26的台湾企业,尤其是电子业,比往年都来得踊跃的原因,要取经各国与会企业怎么做「绿色IT」。

    「用市场经济督促企业转型,才是解决气候变迁最有效的做法,」气象达人彭启明为此下了一个结论说。

    同时是天气风险公司总经理的他,最近多了一项新头衔:台湾气候联盟祕书长。

    台湾气候联盟里目前的成员,集结了台湾ICT产业超级强大的八家公司:台积电、台达电、友达、台湾微软、光宝、宏碁、和硕、华硕,将联合在COP26举办一场活动,发表最新的绿色主张。

    巨头们争相启动碳中和

    不只是苹果,主宰全世界科技业的其他巨头,从最近改名为Meta的脸书、微软、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到大陆的阿里巴巴与腾讯,也在今年不约而同做起一件事:争相打造碳中和的气候科技(climate tech),以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台湾制造业若想做它们的生意,同样得先「绿化」。

    镜头来到大陆杭州,号称「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栖小镇,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但在幽深的山麓竹径之外,阿里云设在此处的「超级数据中心」,部署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液冷伺服器机组。

    伺服器被浸泡在一种特殊的绝缘冷却液里,运算产生的热量,可被冷却液直接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进行冷却,散热的全程无需风扇、空调等制冷设备,成功减低了约70%的能源消耗。

    新技术带来的成果,每年可节电7000万度,节约的电力,可供西湖周边所有路灯连续亮八年。

    再来看腾讯,这家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和视频游戏公司,刚过完农历春节,董事长马化腾便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

    腾讯针对水能互联、飞行汽车、能源互联网、数位水等,这些全新的「AI+环保」方式,即将展开可持续发展方案的探索。

    而「世界第一大朵云」、亚马逊云服务(AWS),则是积极思考如何为客户提供「绿云」服务。

    比如,在资料中心的设计中,移除了传统的不间断电源(UPS),转而採用了在每个机架的小型电池组合而成,进一步提高了能效和可用性。

    其他举措还包括,减少用于冷却资料中心的水。在许多地区,AWS都使用室外空气进行冷却,只在炎热季节少量用水,且避免採用饮用水冷却资料中心。

    另外通过创新,能够利用实时传感器数据监测不断变化的天气,进一步减少用水量。同时也通过与当地公共事业机构和社区合作、安装现场水处理系统,积极寻找冷却水再次利用的机会。

    资料中心是能耗大户

    巨头们如此积极减碳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全都坐拥庞大的资料中心。

    各界公认,资料中心属于高耗能行业,也是为数不多、未来能耗将持续增长的行业。而资料中心是科技公司的赚钱利器,在云端运算、人工智慧乃至元宇宙商机中,必不可少。

    因此资料中心相关行业是否能够积极实践碳中和,以达到《巴黎协定》中,在2030年之前,将全球升温控制在摄氏1.5度之内的目标,意义重大。今年的COP26,希望进一步明文规定各国履约的「规则手册」(Rulebook)。

    据悉,「世界第二大朵云」、微软Azure,也正在尝试多种新兴技术,以减少Azure的环境足迹,包括开发更节能的新型伺服器冷却系统,并尝试以氢燃料电池,做为资料中心的备用电源。

    一种「绿色IT」的新设计与基础建设,排进了国际科技巨头的进度日程。

    世界第一家实现净零碳足迹的企业,是谷歌,而就在2021年3月,谷歌就公开分享了资料中心的碳排放资讯。谷歌碳排放的新目标是,到2030年,每天24小时,以「绿色IT」的手段,为它所有业务提供无碳能源。

    盘点外商科技公司在台湾设立的资料中心,谷歌愿意再投入第三座资料中心的建设,而微软也要把资料中心落地台湾。这些被形容为「吃电怪兽」的巨大建筑物,会不会採用创新的气候科技?值得观察。

    零碳,其实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为何这么多超级企业争相花费巨大心力减少碳排放呢?

    一来,自然是为了对抗气候变化这一个全球性的威胁,二来在背后,仍然是一种企业间的竞争。

    首先,它涉及企业社会责任,毕竟极端气候变化的后果愈来愈尖锐,全人类没人逃得过。一个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积极的企业能够佔据道义的高地,而不积极的公司在道义上,只能处于防御的位置,甚至被人们厌弃。

    其次,应对气候变化不光是企业的软实力竞争,要实现碳中和,背后还需要比拼新技术的开发,于是,零碳因此升级成了一条产业竞争的新赛道。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序推进,将会带来技术上的系统性变革,」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如此判断,碳中和很可能催生新的技术创新与合作。

    科技公司的减碳投资:亿美元起跳

    从以下的投资金额,便可知各大超级企业对于「零碳新赛道」的重视程度。

    苹果近期规划47亿美元「绿色债券」,阿里巴巴的「绿色债券」是10亿美元,微软也设立了一个规模10亿美元的「气候创新基金」,以加速全球碳减排、捕获和清除技术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快对建设零碳经济所需新技术的投资,助推在未来10年所需的系统性变革,亚马逊成立了「气候宣言基金」(Climate Pledge Fund),计划投资20亿美元,支持其他富有远见的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服务与技术,该计画正在稳步推进中。

    碳中和,就这样改变了资料中心产业。

    气候科技也趁势崛起,根据美国《CNBC》10月20日的报导,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在线上参加一场气候技术峰会时表示,投资气候科技的未来报酬率,将会超过目前科技巨头的表现,可能会诞生8个特斯拉,甚至是10个。

    2021年,可说是碳中和元年,也将是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准备风起云涌的一年。

    (作者/邱莉燕 本文出自2021.11.3《远见》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