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短缺何时是尽头?WSJ解释:预测为何经常出错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供应瓶劲可能终于要开始缓解,但投资人必须牢记,个别企业倾向低估全球供应链问题的范畴。美联社(photo:UDN)
    供应瓶劲可能终于要开始缓解,但投资人必须牢记,个别企业倾向低估全球供应链问题的范畴。美联社(photo:UDN)

    华尔街日报报导,分析师今年不止一次乐观表示,供应短缺正在缓解,3到6个月就能解决,现在也有理由怀疑此一预测是否正确。

    部分投资人认为,分析师低估消费者需求,这与唿吁央行立即升息的理由一致。伦敦Berenberg Bank资深经济学家Kallum Pickering提供了更好的解释。过去一年,他经常要求分析师和公司检视供应链,确定压力点并估计复原期。他们通常依据历史经验回覆要6个月。

    Pickering发现,个别企业倾向低估全球供应链问题的范畴:「个别的公司会认为,他们的供应链只是全球供应网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网络将许多其他公司连结到相同的生产商和经销商。你不能把他们预估的时间加总后平均。」

    这唿应了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John Keynes)有关「居民愈节约国家愈穷」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当公司告诉分析师他们正投入资源解决供应链问题时,没考虑到其他公司也就相近时程表,对同一供应商施压。另外,各家公司都可能作超额准备,也就是预防性囤积——「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瓶颈集中在供应链较上层的地方,能造成很大的破坏力。国际清算银行(BIS)发现,受到短缺影响的美国工业生产,在产品送达消费者之前,平均经过2.5个加工阶段,相较下,其他地区为1.8个。大宗商品的开採萃取排名靠前,微晶片在内的印刷电路板组装也是。这些产品对总产出的涟漪效应通常达两倍大。

    需求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疫情,需求偏向产品,即使生产恢复到2019年水准,短缺也持续存在。意外事件更加剧延误,例如美国的野火、欧洲风力不足、日本半导体工厂失火,以及台湾的干旱。

    最终,需求趋向服务的再平衡、长鞭效应消退,以及对航运和产能的投资,可能再次压低价格。但因供应链全球化,几乎不可能预测逆转的时机。即使高通膨持续超过今日预期的时间表,投资人和各国央行总裁也不尽然会认为整体经济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