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才演了一半,结局只能看他的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Sir 上次写俞敏洪,是今年年初 8.6 分的一档谈话节目。

    俞敏洪采访一众商业大佬,喝喝酒,聊聊天。

    话题漫无边际,生意、科技、人生、理想、遗憾 ……

    *(photo:MyZaker)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未来的挑战会来得这么快。

    就在宣布业务转型后,一篇《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的文章依然指出,从教培转入农村电商直播,是" 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 "。

    哪怕事不关己的网友,看了心里都忍不住替俞敏洪冒出一句:

    *(photo:MyZaker)

    但俞敏洪显然比大家想象得更俞敏洪。

    他(看起来)虚怀若谷地表示——

    记者是 " 给我们一个非常善意的提示 ";向记者 " 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时,教育做起来 " 挺艰难 "," 直播也是不容易的 "。

    *(photo:MyZaker)

    Sir 倒也没有必要去担心新东方的状况。

    只是感觉这次,俞敏洪和我们的距离前所未有地近了。

    在加速分裂的网络舆论里,他一会儿是成功的榜样,一会儿是制造内卷的资本。

    *(photo:MyZaker)

    时至今日,他和许许多多人朝着同一个方向,面对巨浪——

    浪没过头顶,也不得不撑下去。

    01

    或许你认同,俞敏洪天生有着商人的变通、敏锐,恰到好处地把握住时代风向,从而完成神话般的阶层跃迁。

    先拿《中国合伙人》来说。

    不是这部电影里的他最真实。

    而是擅长拍平民史诗的陈可辛,生动地讲清楚了,俞敏洪与我们时代的联系。

    电影给他起了另一个名字:成冬青。

    一个跟俞敏洪一样脑筋转得停不下来,一样土里土气的愣头青。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土气,是说出身。

    来自农村,见识短浅,和潮流格格不入。

    别人穿西装衬衫,格子衫喇叭裤,他穿背心运动服。

    当大学同学问他最想去的地方时。

    成冬青说天安门。

    *(photo:MyZaker)

    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发现他和自己的同学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都是同龄人,却有着 " 代沟 "。

    视野狭窄,思想落后,技能缺失。

    按照俞敏洪自己的叙述:

    当时的我,在北大没有任何显山露水的能力,是一个被男同学和女同学都不待见的人物。所以,按照徐小平的说法,我就是台下的一个普通观众。

    而且还穷。

    家里为了他读书,已经欠了一大堆债。

    根本不可能支持他出国。

    娘就得借钱了,起来吧

    *(photo:MyZaker)

    而他的对抗,只有一条路:

    学习,努力学习。

    *(photo:MyZaker)

    这是一个

    的人。

    可努力就能成功么?

    显然不是。

    在土里土气,和勤奋之外。

    俞敏洪成功的每一个前提,都是大时代。

    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三年,俞敏洪就整整考了三年,直到 1979 年,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photo:MyZaker)

    但如果不是赶上时代的变革,他在田地里再努力,说破天不过像他十几岁那样,再多拿几个类似 " 插秧能手 "" 优秀手扶拖拉机手 " 的称号而已。

    他一度放弃,差一点,就只能呆在农村。

    他开始犹豫是就此放弃 回家务农

    还是继续备战第三次高考

    *(photo:MyZaker)

    到了北大,他读的是西语系。

    大时代再次帮了他。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 " 外语 " 从俄语变成了英语。

    毕业之后,正值中美交好,留学热潮。

    老师,我一定会去美国

    *(photo:MyZaker)

    然后的故事你都听说了:

    因为穷,没钱出国留学,俞敏洪做培训班。

    没想到市场这么巨大,他干脆从北大辞职,再把培训班做大。

    他的未来规划从出国赚钱,到赚想出国的人的钱。

    你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去美国啊,成老师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1994 年,新东方成立。

    2006 年在美国敲钟上市。

    俞敏洪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几乎每一步都踩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上。

    一路借好风上青云的人,必然会遭遇疾风骤雨。

    而大时代,也从不因你的迎合与顺从,就网开一面。

    02

    在《酌见》中,俞敏洪曾问过冯仑有没有感觉到自己老了。

    冯仑承认,他感觉现在跟以前的确有所区别:

    (30 岁)那个时候做什么都是我的时代

    而且做的都是未来

    别人都不敢做的事

    *(photo:MyZaker)

    俞敏洪很能感同身受。

    新时代来临,只要你敢冲,往哪里跑,哪里就是一条新的赛道。

    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的配合时代的需要

    *(photo:MyZaker)

    冲得最早,最快。

    挣得越多,越满。

    甚至,很多荆棘,都是自己亲自趟出来。

    比如遇到政策不符——

    你没有经过政府部分的许可

    擅自使用废弃的工厂当校区

    这是非常严重的违章行为

    *(photo:MyZaker)

    比如遇到法律诉讼——

    被 EES 控诉盗窃教材,要支付 1500 万美元的罚款。

    去美国应诉,法律面前,谁输谁赢还不一定。

    *(photo:MyZaker)

    当《中国合伙人》片尾曲响起,影院灯亮时。

    现实世界中的新东方已然是庞然大物。

    电影上映的 2013 年,新东方有 16000 多员工,累计面授学员 1600 多万人次,年营收几十亿。

    人们仰视俞敏洪的成功。

    为他欢呼,鼓吹。

    但 8 年后的今天,人们才发现。

    这部电影显然不足以预估俞敏洪与新东方的未来。

    甚至连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俞敏洪自己,也难以感知得到。

    年初,他只是有一丝丝焦虑。

    考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不要掉队。

    *(photo:MyZaker)

    更多时候,还是坦然自若。

    与李宁对谈时。

    说新东方要和李宁集团一样,做年轻人的生意,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

    讨好年轻人。

    这两个机构都面临着

    如何进一步讨好 00 后和 10 后的问题

    *(photo:MyZaker)

    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个向来紧跟风向,握紧船舵的人。

    依然逃不开撞冰山的命运。

    七月底," 双减 " 出台。

    意见第三条,直接规定: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

    一声惊雷。

    大量培训机构,业务中断,资金链断裂,创始人卷款跑路。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而作为龙头之一的新东方呢?

    占收入 80% 的中小学课后辅导业务,被一刀切。

    新东方市值跌去 90%,缩水了 2000 亿。

    就这样,还得退还学生学费,支付员工离职工资、退租六七十亿装修好的教学点 ……

    所有人都在看俞敏洪,看他会怎么办。

    他先是出来表态。

    一方面,拥护国家政策。

    另一方面,回归传统业务,探索新的方向。

    *(photo:MyZaker)

    半个月之前,让郑州、西安、成都、合肥、武汉等新东方分校,为农村孩子捐献了近八万套桌椅。

    *(photo:MyZaker)

    面对不可抗力,依然无条件按比例,给已经报名的学生退费。

    不久前的直播中,俞敏洪更是宣布准备带领老师进行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现代化农业。

    ……

    这些是他面对巨浪的方式。

    不争论,不丧气,换个赛道,重新上马。

    当然我们不能说他心里就没有一点不好受。

    但他始终把眼光,投注在还能挽救的事情上。

    03

    前不久,在新东方高管会议上,俞敏洪说了这番话:

    " 大不了尝试所有业务都失败了,新东方账上没钱了,我们喝顿大酒就散伙。"

    谈到俞敏洪时,很多人用到了 " 体面 "。

    什么是体面?

    就是起码从表面上看,不能那么地不堪。

    赢要赢得体面。

    输也绝不灰头土脸。

    早在 2013 年的《中国合伙人》里,陈可辛好像就给俞敏洪找到了命门。

    电影里孟晓骏反复问成冬青:

    你觉得新梦想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photo:MyZaker)

    成冬青不置可否。

    孟晓骏说,你这个 loser 校长,就是核心竞争力。

    而电影最后,借着旁白,给成冬青下了定义:

    *(photo:MyZaker)

    暗戳戳地点明了主题:

    电影里成冬青的所有努力,不是成功,更不是为了挣钱。

    只是为了不当 loser(失败者)。

    这一层,俞敏洪身上也有。

    他不止一次在访谈中说到年轻时的自己,由于出身、穷困、眼界等问题,会产生自我否定。

    *(photo:MyZaker)

    《酌见》里,与华谊董事长王中军对谈时,俞敏洪说他很喜欢王中军这种大院里成长起来的人,身上带有一种潇洒和玩世不恭的气质。

    他们身上这种气质

    很容易被人喜欢

    *(photo:MyZaker)

    但他又说,

    因为我们从小就挣扎在各种艰辛中间

    所以有一种对社会的

    不安全感和紧张

    *(photo:MyZaker)

    虽然极力掩饰,还用各种词修饰。

    这依然是一种,自卑。

    *(photo:MyZaker)

    比起新东方老总,他更重视自己另一重身份——

    老师,知识分子。

    这是他母亲曾经对他的期许。

    也是他终其一生都放不下的称号。

    *(photo:MyZaker)

    一个例子。

    即便是新东方最成功的时候,俞敏洪成了企业老总,超级富豪。

    他内心也非常排斥自己成为 " 商人 ",甚至在公司里,大家也通常称呼他 " 俞老师 "" 俞校长 "。

    *(photo:MyZaker)

    说他是知识分子内心皈依也好,有钱人立人设装点门面也罢。

    宣布转型以来,俞敏洪的一言一行,是体面。

    但这种体面,也是被文化上了锁的自尊和纠结。

    就拿直播来说。

    根据第三方的数据显示,近 30 天来,俞敏洪直播了 4 次,有 2 场是直播带货。

    而销售的主要品类,是实体书籍。

    卖了 8600 件,总共销售额,38.8 万。

    *(photo:MyZaker)

    而同样在新东方工作过,目前靠直播还债的罗永浩,最近 30 天直播 33 场,销售额达到 7 个亿。

    品类更是有啥卖啥。

    这样一对比,俞敏洪目前看来,还是没放开手脚,或者觉得扯不下脸面,又或者是本身的商业基因就不匹配。

    当然,也不必觉得俞敏洪是个包袱过重的读书人。

    毕竟走到今天,他靠的绝不是书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

    甚至还有被绑架勒索两百万,从杀人犯手下逃命的经历。

    *(photo:MyZaker)

    Sir 还是回到电影。

    对于成冬青,俞敏洪并不认为他是在影射自己——

    和现实中的我们大大不同。现实中我的个性没那么窝囊。

    但同时也表达疑惑,为什么成冬青在电影里有着一个极为跳跃的成长弧线:从真诚朴实,到城府甚深?

    陈可辛猜测是这场戏俞在初剪版里没有看到。

    *(photo:MyZaker)

    电影里,成冬青在此时发现,原来降低身段,让别人笑是最好的方法,之后就把自己变成被所有人嘲笑的校长。

    主动当了 loser。

    陈可辛表达了他对成冬青的不喜欢:

    他不坦诚,很多东西都收起来的,都没表态的,其实是非常算计的。

    某种程度上,俞敏洪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形象,更像是外在保护壳。

    内在的真实是什么呢?

    看看他之前的成功:对于大时代,这是个天生的商人,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

    例子就在最近:一批新东方旗下的公司已经悄然成立进军农产品领域。

    和扶贫相关的三农产业,是这个时代的新浪潮。

    相比当下被认可的坦然态度。

    Sir 还是更喜欢他在 2017 年接受鲁豫采访时的模样。

    当时鲁豫问俞敏洪:

    你有想过有一天新东方没有了吗?

    俞敏洪的回答是:

    早晚会没有的

    他一定早晚会衰退的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听起来挺坦然吧。

    但他这两句话之间,是:

    20 年以后没有

    当然他(也)可能是 50 年以后没有

    500 年以后没有

    这个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photo:MyZaker)

    比当下仿佛壮士断腕的悲壮更加体面,更加真实。

    为什么?

    就像电影里自爆私事,意外发现了相处之道和财富密码的成冬青。

    对于俞敏洪这样的人来说。

    比起同情他的遭遇。

    Sir 更期待他再一次成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李寻欢不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