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9.6,姜文一出手,这神片藏不住了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姜文要拍新片了?

    前阵子,一份拟立项项目公示名单在网上传开。

    *(photo:MyZaker)

    其中,

    格外显眼。

    因为它出自姜文夫妇的影视公司,也就是三年前出品《邪不压正》的公司。

    加上年初就有多人爆料,姜文在准备一部抗美援朝电影。

    *(photo:MyZaker)

    这新片看来是八九不离十了。

    「战俘营」「奥运会」两个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

    还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

    其实,早在 11 年前,就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把它拍了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先睹为快」——

    《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

    *(photo:MyZaker)

    这部纪录片虽然连一幅正式海报都没有。

    但口碑实在亮瞎眼——评分高达9.6。

    *(photo:MyZaker)

    看过的无不惊呼:这也太适合拍成电影了!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的确,这一事件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而且自带浓浓的黑色幽默风格,简直是绝佳的改编文本。

    故事要从 1950 年底的朝鲜战场说起。

    人民志愿军在前线歼灭敌军的同时,也捕获了大量战俘。

    碧潼战俘营

    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一般印象中,战俘营的条件极差。

    战俘们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黄肌瘦。

    甚至还会被虐待、被强奸。

    *(photo:MyZaker)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中日军的战俘营

    但志愿军建立的碧潼战俘营,却活像一个乌托邦。

    坐落于鸭绿江边,青山绿水,碧波荡漾。

    这里没有里三层外三层的铁丝网,也没有重兵把守。

    与其说是战俘营,不如说是风景区。

    *(photo:MyZaker)

    战俘不仅没有被体罚虐待,日子过得还相当滋润。

    伙食标准很高,每人每月肉 4 公斤,菜 40 斤,糖油盐各 1 公斤。

    吃得比部队干部还好。

    日常活动也很丰富。

    志愿军特意从国内征招了几千名大学生作为老师。

    把战俘营打造成了一所战地大学。

    首先就是扫盲。

    黑人战俘有好多是文盲,想给家人写信却不识字,私房话也不好意思让翻译代笔。

    看着别人收信又眼馋,最后崩溃大叫。

    于是志愿军就安排了扫盲班,突击了 20 天。

    最后还真让他们成功写上了信。

    *(photo:MyZaker)

    其次,

    每次上山砍柴时,土耳其战俘会偷偷摘麻叶。

    然后晒干了卖给美国战俘,换取美元。

    一段时间后,志愿军们才意识到麻叶就相当于毒品,既扰乱风气又影响战俘体质。

    于是将吸毒者关在一处,强制戒毒。

    *(photo:MyZaker)

    还有,

    志愿军们组织了一系列文艺活动。

    看《白毛女》和苏联电影。

    宣传达尔文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

    美国战俘们也会利用新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批判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photo:MyZaker)

    最后,

    也没落下。

    为了建足够大的操场,志愿军还拆了一座废弃的日本工厂。

    所有的文体用品,都是特意回上海采购的。

    从扑克牌、橄榄球,到小提琴、钢琴,应有尽有。

    *(photo:MyZaker)

    美国战俘天天打篮球比赛。

    而志愿军老输,心里就不服气。

    甚至想叫国内最强的八一队来打,不能丢了中国人的脸。

    但领导表示:

    胜负不重要,战俘能和军官一起打球,政治意义已经很大了。

    临近圣诞,志愿军还给战俘们放假三天,加餐办活动。

    考虑到他们吃不惯大米面条,还从国内运来了烤面包的机器。

    让思乡情切的战俘们得到了莫大的心理安慰。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营外是炮火纷飞,尸横遍野。

    而营内如避风港,温饱不愁。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战俘们的神经松弛了下来,纷纷发展起了爱好。

    有不少热爱体育的战俘,向志愿军提出想办个奥运会。

    这便是「战俘营里的奥运会」的由来。

    *(photo:MyZaker)

    棒球比赛

    奥运会于 1952 年 11 月 15 日到 27 日举办。

    虽然这次活动没有获得奥委会的认可,场地也只是中学操场。

    但中国作为东道主,从宗旨,到章程,再到具体的比赛规则,完全按照奥林匹克宪章规定。

    火炬传递、入场仪式,一个环节都不少。

    各国运动员穿过用中、 朝、英文书写的「和平之路」大门,排面十足。

    *(photo:MyZaker)

    ‍‍‍‍‍‍‍‍‍‍‍‍‍‍‍‍‍‍‍‍‍‍‍‍‍‍‍‍‍‍‍‍‍‍‍‍‍‍‍‍‍‍‍‍‍‍‍‍‍‍‍‍‍‍‍‍‍‍‍‍‍‍‍‍

    甚至连所有比赛所需的服装道具,都是在上海订制的。

    田径、体操、拳击、球类、摔跤等 27 个项目一应俱全。

    运动员是从一万多名战俘中,精心挑选出的500 人。

    旁边还站着 200 人的啦啦队,气氛相当热烈。

    *(photo:MyZaker)

    黑人战俘约翰 · 托马斯,在 100 米短跑中以 10.6 秒内获得第一名。

    而当时世界纪录为 10.3 秒。

    足见战俘们的身体素质有多好。

    *(photo:MyZaker)

    土耳其战俘阿利夫格切,在摔跤比赛中创下 7 场连胜的记录。

    韩军战俘在打仗时最擅长撤退,因此包揽了所有长跑项目的金牌。

    志愿军还斥资 6 万,在国内采购了很多贵重的工艺品。

    比如景泰蓝,福建漆器,杭州的丝绸阳伞等等。

    作为奖品赠送给获胜者

    每个参赛运动员都得到了一份纪念品和一枚纪念章。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闭幕式上。

    获得跳高比赛第一的美国战俘威林布理发表了「获奖感言」。

    那是战俘们共同的心声。

    为什么战争仍在继续,

    人们还在失去生命?

    为什么和平还不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在这里,体育比赛是那么有趣;

    可是在那里,与死神的竞赛还在进行!

    *(photo:MyZaker)

    当然,不是所有战俘都热爱体育。

    但他们都能自得其乐。

    有人喜欢摄影

    ,比如美国战俘诺尔。

    作为拿过普利策奖的记者,刚到营地时,他的态度颇为傲慢。

    然而没多久就「真香」了。

    带着从志愿军那借来的相机,走哪拍哪儿。

    拍好的照片,就偷偷发给美联社的同事。

    而美联社用头版头条刊载了这些独家新闻,轰动一时。

    彻底打脸白宫说的,中国人虐待战俘的谣言。

    诺尔很嘚瑟地说自己要发大财了,他的名字已经在美国家喻户晓。

    后来真成了战俘营里的百万富翁。

    *(photo:MyZaker)

    ,比如美国战俘雷奇。

    他创办了刊物《走向真理与和平》。

    在上面分享一些学习心得。

    在当时印刷量不小,影响力扩大到了国外,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份由战俘创办的报刊。

    *(photo:MyZaker)

    不难看出,战俘营里的奥运会简直就是一个绝佳的黑色幽默故事。

    它颠覆了我们对战争的固有印象。

    似乎屏蔽了一切炮火,造出了一个乌托邦。

    不同国家、信仰、阵营的人,在这里变成了朋友。

    以「同志」相称,合唱《国际歌》。

    甚至战争结束后,还有21 名美国战俘拒绝遣返,愿意留在中国学习工作。

    其中有 2 个美国人永久定居中国。

    *(photo:MyZaker)

    当我们剥去战争的残酷,意识形态的党同伐异。

    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共存。

    才越发意识到,人类本性的相通可以战胜差异。

    这一层表达,和姜文的《鬼子来了》前大半部有异曲同工之妙。

    抗战末期,日本俘虏花屋小三郎,被送到村民马大三家中。

    刚开始,在武士道精神的荼毒下,他一心寻死。

    *(photo:MyZaker)

    但在马大三家这个小小的「战俘营」当中。

    花屋却受到了村民们的款待。

    他想起了自己在成为战争机器之前,也曾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内心中善的一面被激发。

    而马大三同样对这名敌人展露了恻隐之心。

    许诺把他杀死,还是下不去手,甚至枪手、刽子手也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整个过程充满喜剧效果。

    *(photo:MyZaker)

    当然,幽默只是表层。

    正所谓,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乌托邦般的战俘营,终究无法抹平战争的残酷。

    就在战俘营里的奥运会进行之时。

    惨烈的上甘岭战役爆发。

    战争持续了 43 天,直到 11 月 25 日才结束。‍

    美军伤亡 5000 人,志愿军伤亡 11500 人。

    *(photo:MyZaker)

    也就是说,在战俘们参与各项体育赛事时。

    耳边的枪炮声从未停止。

    即便是战争结束后,一些人也并未重获安宁。

    美国战俘回国后,适逢麦卡锡主义盛行。

    他们遣返回国后,不能立刻回家。

    要先和外界隔绝起来,接受忠诚试验。

    *(photo:MyZaker)

    战俘营里通过和平大会选出来的首领

    回国后以通敌罪判处20 年监禁。

    就因为他是个黑人,还是积极分子。

    *(photo:MyZaker)

    美国新闻周刊称他们为「最对不起美国的、最没有原则的、最没尊严的一群人」。

    还声称「他们中的一半都是同性恋,而非向往共产主义。」

    而落入美军战俘营的中方战俘,遭受了非人待遇。

    长期的言语羞辱和虐待,不仅使他们瘦骨嶙峋。

    甚至仅在一场莫须有的残酷镇压中,就有31 人死于非命。

    他们愤怒地丢掉了美军给的衣服,拿出偷偷藏在怀里的国旗。

    *(photo:MyZaker)

    这才是「战俘营里的奥运会」最复杂和深刻的改编价值所在。

    无论如何,战争的本质都是残酷的。

    它以践踏生命、泯灭人性为代价。

    乌托邦般的战俘营,固然不乏荒诞色彩。

    但它也更反衬出了真正的荒诞根源——人类的自相残杀。

    就像《鬼子来了》后半段。

    花屋小三郎死里逃生回到日本军营后,却被长官大扇耳光。

    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光荣牺牲了。

    如今他的幸存就是个错误,是帝国的耻辱。

    在军统主义的洗脑下,花屋重新被驯化为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

    *(photo:MyZaker)

    而马大三对花屋小三郎的「款待」。

    最后换来的却是全村被屠。

    「好吃好喝待你们,咋那么不懂事呢。」

    直到人头落地前,他都无法理解这一切。

    *(photo:MyZaker)

    影片结尾,花屋那一刀,砍向马大三的脖子。

    也砍到了观众的心上。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对阿辽沙说过一句话:

    「这大地太需要荒诞了。世界就建立在荒诞之上,没有它,这个世界也许一无所有。」

    直到马大三的人头在地上滚了两圈。

    露出最后一个微笑。

    这时,他才终于读懂了这荒诞的世界。

    *(photo:MyZaker)

    从《鬼子来了》里的解甲村。

    到《让子弹飞》里的鹅城。

    姜文总是能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

    把他的讽刺、他的狂想,寓于特定历史背景扭曲后的封闭空间当中。

    如今的《战俘营里的奥运会》,无疑又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尤其人类社会进入新冠时代之后。

    荒诞景象成倍上演。

    撕裂与隔阂不亚于战时。

    因而《战俘营》应当不会止于批判。

    它也足以承载姜文一贯的理想主义情怀。

    如今的人们,是否还能建立起一个碧潼战俘营?

    *(photo:MyZaker)

    这份源于真实故事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想必能打动世界各地的观众。

    说了这么多,我不禁想起《邪不压正》当中那句台词:

    「就是为了这点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

    虽说饺子还没擀皮。

    鱼叔已经早早开始咂摸这醋意。

    网友们也坐不住了。

    有人忙着给姜文选角。

    *(photo:MyZaker)

    有人忙着

    *(photo:MyZaker)

    毕竟,这样的故事可遇而不可求。

    拍好了就是《鬼子来了》那样的影史神作。

    根据姜文近几部作品的筹备周期来看。

    我们可能要等到 2025 年才能看到《战俘营里的奥运会》。

    这回,姜文能再次封神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