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寒 的 时 代 结 束 了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MyZaker)

    《四海》票房扑街了。

    比票房扑街更惨的,是口碑也扑街了。

    不光豆瓣评分只有 5.5,还得被人写着小作文批判。

    *(photo:MyZaker)

    有说韩寒青春疼痛文学病犯了的,有说电影像刷锅水的。

    *(photo:MyZaker)

    而我看完四海,最大的感受就是絮叨。

    1982 年出生的韩寒,已经 40 岁了。

    *(photo:MyZaker)

    40 岁的韩寒,依然试图用 20 岁的讨论阐述他理解的青春,但放到现在,他的讲法已经过时了。

    *(photo:MyZaker)

    从 2015 年到现在,7 年间韩寒拍了 4 部电影,非常高效。从票房上来说也非常成功。

    6.29 亿的《后会无期》,10.16 亿的《乘风破浪》,17.28 亿的《飞驰人生》。

    但是很多人认为韩寒在内容上原地踏步。

    把《四海》和这《后会无期》《乘风破浪》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他们的主题只有一个:

    小镇青年的青春疼痛。

    第一部《后会无期》讲的是失意的成年人,远行的教师、骗子、仙人跳、被城市化洗劫一空的孤岛。

    *(photo:MyZaker)

    第二部《乘风破浪》,小镇青年在 90 年代末父辈的生活中找寻理想。

    韩寒电影作品票房最高的《飞驰人生》,中年危机下被逼死的理想主义中年,反而是最不韩寒的作品,因为它的喜剧成分冲淡了他的伤感成分。

    *(photo:MyZaker)

    到了《四海》呢,讲的还是小镇青年这点事儿,暗怀情愫的少男少女,失去亲人、海岛后开始出逃。

    电影的叙事手法还是围绕着交通工具展开,摩托车、汽车、赛车、越野车。

    路上会遇到各种情景,比如《后会无期》里网友见面的突发事件。

    这时候,韩寒就会清清嗓子整点金句:" 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会克制。"

    *(photo:MyZaker)

    然后再稀里糊涂把剧情糊弄过去。

    线下很多观众说没看懂《四海》就是因为这点,整个《四海》的故事线,是靠巧合和意外推动的。

    比如尹正饰演的哥哥死了,小额贷找上他们的摩托车团队,造成了后续一系列事件。

    *(photo:MyZaker)

    但是,之前放在成年人的世界,这种巧合和意外被大众所接受,因为意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一放在青春期的年轻人身上,韩寒露馅了。

    他抓不住这批年轻人的关键词汇了。

    他几部电影的叙事材料,都是一套东西,孤岛、自我、在破酒店里说逗嘴金句。

    韩寒就像拌了四盆东北大拉皮,除了糖醋口略有不同,配料啥的都是一样的。

    80 后的青春关键词,是走出县城,历经蜗居、春运,是去大理或旁处寻找自我与突围。

    *(photo:MyZaker)

    90 后的青春关键词,是杀马特和非主流、大头贴与智能手机、QQ 和微信。

    00 后的青春关键词,是信息时代、财富奇迹、进厂打工和回家考公。

    但韩寒除了 80 后的素材,好像没用过别的。

    时代前进,韩寒的叙事材料却一直没更新,那些碎片对现代人太突兀了。

    翻来覆去的素材,总讲一件事,韩寒特别像谁呢?

    贾樟柯

    *(photo:MyZaker)

    镜头对准的,永远是自己的故乡山西。

    煤矿、工人、灰突突的城市,还有赵涛。

    但是他每次凝视,都能从观众心头切割点血肉下来。

    尤其是他的 " 故乡三部曲 " ——《小武》《站台》《任逍遥》,用小偷、舞蹈演员、工人子弟三种不同的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喜恶。

    让我们看到那些时代符号,改革开放、下海,是如何烙印在个体身上的。

    *(photo:MyZaker)

    而他本身在围绕故乡创作时,主题也不断深入。

    到了 2006 年的《三峡好人》,贾樟柯开始讨论起国民性,并凭借现实主义视角下的超现实主义镜头表达,人人都是 " 三峡好人 " 的通感,一举摘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而那时的贾樟柯多大呢?36 岁。

    *(photo:MyZaker)

    40 岁的韩寒诉说着 80 后的青春,有人说他就像是每天去公园晨练的碎嘴大爷,提前进入了创作的迟暮期。

    逢人就得鼓吹下自己年轻时那点成就。

    韩寒已经飘离生活土壤多年了。

    *(photo:MyZaker)

    网易云用户 " 身藏利刃 " 在罗大佑《鹿港小镇》的评论中写道:年轻未成名的大师总是最可爱的,真诚迫切,犹如初恋。之后的大师们,要么掣肘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显赫的江湖地位,要么在大师的路上绝尘而去,再难望其项背。

    韩寒明显是前者,他的生活从成名后就断层了,有点荒诞的是,韩寒在上海市中心的豪宅里冥思苦想《四海》,想给小镇青年来一次心灵颂歌的时候。

    真正的小镇青年,要么在衡水做题,要么在大厂打工。

    *(photo:MyZaker)

    韩寒从小也许和我们一样,但是从青少年成名之后,他的人生就和我们不一样了。他是一个成功人士,享受着成功带来的一切便利,包括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

    他真正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跟 90% 的人都是不一样的,用一句很俗的话说:他应该承担更有力的声音,而不是你 40 多了,很富裕了,还在回味青春的伤痛。

    你到了能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年纪,代表作却还是《三重门》。

    而这种绝缘,也体现在韩寒的电影作品中,人设太不真实了。

    《飞驰人生》的沈腾,曾经世界最顶级的赛车手,混得再差也不至于去经营炒饭大排档。

    *(photo:MyZaker)

    这里当然不是说大排档不好,大排档融汇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而是说人物设计不合理,曾经混这行的顶流,要复出了,连一百万的赛车赞助都拉不到,放到现实,指不定多少商家排着队上门送钱。

    那韩寒有没有意识到这种绝缘呢?

    有,但不多。

    2012 年,他在《写给每一个自己》中写道:" 在很多的采访里,我常说一句话: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不能停止学习。"

    他也不止一次地对自己 17 岁从高中退学的行为感到后悔。或许他没有经过长期学术教育,确实耽误了他的故事架构能力。

    但提起韩寒的青春期,所有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狂。

    太狂了,狂得没边了。

    初中时,面对班主任对他 " 文笔下流 " 的评价,他在讲台上宣布:" 今后一百年内,我们初中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超过我韩某人。"

    17 岁上高一时退学,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说以后靠写作养活自己。

    *(photo:MyZaker)

    2006 年 2 月 24 日,白烨在 Blog 上贴出原发于《长城》杂志 2005 年第 6 期的《80 后的现状与未来》。该文评价韩寒的作品:" 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

    3 月 2 日,韩寒做出回应,在 Blog 上贴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认为 " 以时代划分人,明显不科学 "。

    *(photo:MyZaker)

    当时韩寒在各大平台上调侃时事热点,为富士康跳楼事件立文字碑,跟质疑他请代笔的打假斗士方舟子、说他连大学都考不上的李敖儿子李戡等人斗得不可开交。

    他的粉丝群体,也是当时最有青春活力的群体,80 后。

    在他们眼中,韩寒就是他们的神,反抗应试,反抗权威,站着挣钱,脱下裤子狠狠地 " 强奸 " 这个世界。

    韩寒用一个人的生命张力,坚挺了所有粉丝的期盼。

    但现在,舆论一提起韩寒,就是没有生命力了。

    *(photo:MyZaker)

    《四海》是韩寒的第四部电影,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四部 《四海》 恰好成了滑铁卢。

    老粉丝这里,一盘菜再好吃,吃四次也腻。

    那些新用户呢?根本不屌韩寒,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昨日黄花的韩寒没有一席之地。

    韩寒疲软了。

    *(photo:MyZaker)

    属于韩寒和 80 后的时代,从《奋斗》《蜗居》爆火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结束了。

    在这个类型的电视剧之前,这帮看着《圣斗士星矢》,听着 " 老舍跳进太平湖 " 故事长大的青年,普遍非常理想化,那是 80 后刚刚占据社会舞台的时候。

    所有人都迫切需要一种外部力量出口,即使不知道突围后去向何方。于是," 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 横空出世,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韩寒笔下勾勒的世界,是他们曾经常住的小镇,他们从校园来到广阔的城市,从家庭中剥离重新找到自己。

    韩寒的狂妄,就像他们在论坛上反击曾经叫嚣 "80 后完了 " 的老登们,是有股子不服的劲儿憋在里边的。

    那为啥《蜗居》爆火之后,韩寒时代实质上已经结束了?

    *(photo:MyZaker)

    因为 80 后开始认清社会现实了。

    深入社会后,发现社会跟自己想得不一样,韩寒可以 17 岁退学,用杯子里的纸团写出《杯中窥人》。

    自己不行啊,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我那个普通二本的简历,人看一眼就扔垃圾桶了。

    *(photo:MyZaker)

    韩寒当年硬刚应试教育可真潇洒,还写博客庆幸 " 到现在都一直在庆幸自己没去上大学 ",并炮轰 " 高考作文很蠢 ",声称即便复旦请他去做教授,还得看他有没有时间。

    但自己不行啊,高考是最公平的渠道,起码《我的区长父亲》拿不了作文满分。

    韩寒在上海市中心说买房就买房,豪车说换就换,跟小说主角一样洒脱。

    *(photo:MyZaker)

    可这些漂泊的年轻人发现,自己不吃不喝一年才能买得起两平米,韩寒的金句关怀不了他们了。

    那为什么后来韩寒当导演前几部很成功,是因为 80 后挣钱了,电影票也不贵,理想主义幻灭了,他们去韩寒的电影里找点失落的共情。

    只能在嘴里念叨着:" 好歹有韩寒,能拍出点我们的故事。"

    现在,他们无法买账了。他们把韩寒当偶像,韩寒把冷饭炒了几遍。

    之前那种过气的情怀,疲软的生命力,已经无法再敲响战鼓了。

    这种暗淡与迟暮,不由得让我想起韩寒最有生命力的时候,或者说他最狂的时候。

    1999 年,17 岁的韩寒在央视《对话》节目现场,面对观众百般刁难和嘲讽,舌战群儒。

    有人问他:" 王朔有几十年的生活积淀,经过上山下乡,经历过很多事,他现在不再出书了,据他说已经枯竭了。

    而你只有十八岁,所以说从你真正懂事真正接触生活只有十年的时间。你怎么能和他相比?"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设计 /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