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挺俄形象大损 学者:与东欧裂痕难修复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AppleDaily,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欧新-埃菲社(photo:AppleDaily)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欧新-埃菲社(photo:AppleDaily)

    对中东欧国家而言,乌俄战争事关国家安危,但北京中立甚至亲俄的态度使得这些国家相当心寒。加上先前一带一路倡议成效不佳,学者分析,中国形象受损,双方关系实质改变,再也回不去了。

    欧盟26日批准1.3亿欧元(约新台币40.3亿元)资金协助遭中国「歧视性」打压的立陶宛企业;先前欧盟已针对中国违反国际经贸规范不当杯葛立陶宛,告上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媒体分析,中国在乌俄战争中的立场是压垮与中东欧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原本已出现裂痕的关系加速恶化。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19到21日率团出访中东欧8国,此举被欧洲媒体认为是要减少中国在这地区的损失,但专家向欧洲新闻台(Euronews)表示,可能为时已晚。

    霍玉珍这趟行程表面上是为了强化中国与欧洲联盟(EU)成员国的合作,但欧洲媒体还是聚焦中国在乌俄战争中的立场。中国至今拒绝谴责俄罗斯总统普丁(Vladimir Putin)的军事行动,不但重申双边关系的稳固,也排除制裁俄国。

    根据美国情报,莫斯科曾向北京寻求军事与经济协助,西方国家因此出面警告北京勿轻举妄动。

    4月初,欧盟与中国以视讯方式举行第23次双边峰会,中国本想照原先议程讨论双边关系与气候变迁,却因乌克兰战事未能如愿。

    欧盟执行委员会主席范德赖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会议中强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有特殊责任」。中国对俄罗斯开战的全力支持,「将导致中国在欧洲的声望严重受损」。

    然而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马晓月(Mareike Ohlberg)告诉欧洲新闻台,中国形象早已黯淡。

    马晓月说:「中国站边俄罗斯并归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事实,对中欧与东欧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中国政府似乎不明白,或不愿明白,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战争被该区大部分国家视为生死存亡的问题。」

    她认为,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只会继续恶化,「除非中国下定决心改变俄乌战争的立场,否则中国长期来看不太可能弥补失去的信任」。

    中国近几年来在中东欧推动一带一路,影响欧盟内部政治。部分成员国以投资换取减少在部分议题上对中国的抨击,例如匈牙利总理奥班(Viktor Orban)就阻挡了欧盟对于香港议题的声明。

    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紧张关系在俄乌战争爆发前就已浮现。匈牙利考文纽斯大学(Corvinus University)中国专家马图拉(Tamás Matura)说,许多16+1合作机制的国家都批评一带一路不仅没有实质经济效益,且旷日费时。

    他表示,中国在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以及西方和亚洲间冷战中的角色,「使得中东欧对中国的看法发生实质的改变」,并决定转向传统伙伴欧盟和美国。立陶宛和捷克等已与北京保持距离;目前唯一不变的只剩匈牙利。

    立陶宛率先脱离17+1合作机制,随后更以「台湾」之名在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设立代表处,导致中国极度恼火,向立陶宛施压。

    中国-中东欧国家领袖峰会始于2012年,每年举行一次。这是北京与中东欧17国领袖会晤的机制,又称17+1合作。

    这个机制原称16+1合作,2019年4月希腊加入后改称17+1合作机制,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维尼亚等国以东的中东欧17国,除了这4国以外,还包括阿尔巴尼亚、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保加利亚、克罗埃西亚、爱沙尼亚、希腊、拉脱维亚、立陶宛、蒙特内哥罗、北马其顿、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立陶宛2021年5月退出后,又变成16+1合作。

    国际关系研究院(IFRI)亚洲中心主任尼可拉(Francoise Nicolas)在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24日的专访中表示,中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暧昧态度与对普丁台面下的支持,使形象大受冲击,已远超贸易层面。「一带一路不仅是基础建设,更是政治影响力。从此以往,中国在部分国家眼中,已不再具吸引力了。」(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