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纳粹化?俄罗斯恐得从自身做起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AppleDaily,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俄罗斯参与「胜利日」大阅兵典礼的俄罗斯军队。美联社(photo:AppleDaily)
    俄罗斯参与「胜利日」大阅兵典礼的俄罗斯军队。美联社(photo:AppleDaily)

    每年5月9日,俄罗斯及其海外社群纪念「伟大卫国战争」,与乌克兰的战事让今年的纪念活动备受国际关注。俄罗斯2月下旬入侵乌克兰,号称要对乌「去纳粹化」。如果俄罗斯对消灭纳粹及其他极端主义是「玩真的」,恐怕得先从自己做起;在批判西方帝国主义以前,或许得先照照镜子。

    事实上,不只是莫斯科当局,多数俄罗斯民众一向将曾被划入俄罗斯或苏联帝国的国家或民族视为理所当然的势力范围、俄罗斯人「生存空间」(意近德语的Lebensraum)的一部分。循此逻辑,任何不配合演出的「非我族类」都可被称为极端民族主义者、甚至是与俄罗斯为敌的「纳粹」。

    不甘失去多年来勉强打肿脸充胖子维持的帝国地位,且对前臣属国而言缺乏实质吸引力,只能借武力、操作内部矛盾、阻碍他国正常发展等手段拉住众「小弟」的俄罗斯,以「纳粹」一词形容周边地区一波波的民族解放运动,不过是凸显自己在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劣势。

    虽然俄罗斯是多民族国家,但这并不妨碍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思维深入斯拉夫俄罗斯人的世界观。自我标榜为自由派的俄罗斯人,甚至不会察觉到自己内化了多少这类价值观,更自认有权站在道德制高点「提醒」周边国家,民族主义是过时的观念,不利世界和平。

    然而,各国家民族在被纳入俄罗斯或苏联帝国版图前,往往已有自己的国族发展史和集体认同,却遭帝国中心长年强力压制。

    所谓的民族主义因此往往是对帝国中心高压、歧视、分而治之手段的回应,但对相信「强权就是公理」、「政治是大国之间的事」,以及不相信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多数俄罗斯人而言,周边国家主权行为的背后往往是「西方邪恶势力」。

    他们拒绝理解,周边国家基于自我防卫需求对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是求之而不易得,北约从未主动积极东扩。

    更何况,这次俄乌战争已清楚呈现,极力避免与俄罗斯交战的北约各国实际上有多谨小慎微,而西方各界长期以来惯于将俄罗斯周边国家当「缓冲区」使用,在道德上又有多值得商榷。

    俄罗斯至少近10年来,在每一年5月9日「胜利节」的军国主义宣传与政治动员越演越烈,国际社会早该提高警觉。

    值得一提的是,坚持在5月9日庆祝胜利,且至今仍以「伟大卫国战争」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名称,透露的是俄罗斯并非只有总统普丁(Vladimir Putin)一人活在扭曲的历史叙事与世界观中。

    欧洲各国与美国在5月8日纪念二战欧战结束,因为纳粹德国在这一天正式投降。不过,为了与作为暂时盟友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区隔,苏联另外与纳粹德国举行受降仪式,并基于「时差」订5月9日为胜利节。美国「租借法案」(Lend-Lease)及盟友支援对苏联胜利的重大贡献,因为无助证明苏联独一无二的「伟大」,最好略而不提。

    此外,为了掩盖苏联原本期待能与后来竟然「背信弃义」的纳粹德国联手瓜分势力范围、以及利用战火扩张领土的事实,自然必须透过「卫国战争」此一名称强调苏联是被迫拿枪捍卫国土的受害者。

    不过,当欧洲各国5月8日以肃穆的心情缅怀亡者,俄罗斯海内外社群5月9日宣扬的是俄罗斯拯救世界、世界欠俄罗斯一个公道,以及不怀好意的西方总是见不得俄罗斯「强权再起」。

    当欧洲各国宣誓「绝不再发生」,俄罗斯人高喊的是「可以再来一次」、「战争是确保和平的最有效手段」,并以参加嘉年华的心情穿上二战军服cosplay、把婴儿车改造为坦克、在街头搬演野战厨房。

    在举着不同年代的「烈士」遗像参加所谓的「不死军团」(Immortal Regiment)爱国游行后,俄罗斯人能戴着源自帝俄军功勋章的黄黑相间「圣乔治丝带」,连灌伏特加「庆祝」自己未曾贡献一丝一毫的「胜利」,吹嘘、比较谁的长辈更「伟大」,有没有一路打到柏林。

    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强调爱国主义的场合,必定别上象征爱国主义的「圣乔治丝带」。资料照片(photo:AppleDaily)
    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强调爱国主义的场合,必定别上象征爱国主义的「圣乔治丝带」。资料照片(photo:AppleDaily)

    原本不懂所为何来的人,至少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也该了解为何「圣乔治丝带」在部分国家被视为军事侵略的象征、甚至遭禁。

    歌颂「先烈」之际,多数俄罗斯人不曾思考,当时苏联境内「独步全球」的伤亡规模是否主要应归咎于当局的拙劣领导与不义之政,以及轻贱人命、把战争当儿戏,是否终究要让所有国民付出代价。

    如今宣称诚心「反战」、逃离家乡的数百万俄罗斯人,若不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形象、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或者若战事顺利于一週内「大功告成」,是否还有动机向忿忿不平的国际社会「输诚」?

    当俄罗斯官兵在乌克兰虐杀平民、理所当然地劫掠财物和搜刮农作、轰炸医院、毁坏对俄乌两国都别具意义的历史地点,甚至刻意以排泄物涂抹、污染民宅时,外界不应有疑问:俄罗斯社会确实病得不轻。

    被大肆渲染的俄罗斯文化艺术成就「教化人心」的效果,显然和俄军实力一样,长期被严重高估。

    尽管俄罗斯不存在完全不受当局控制的民意调查机构,莫斯科「列瓦达中心」(Levada Center)4月28日公布的数据仍具参考价值。

    民调结果显示,虽较一个月前的81%下滑,仍有多达74%受访民众支持俄军在乌克兰的行动。

    不过,约3成受访者认为政府对乌克兰的「特别行动」进展不顺利,主要原因包括拖太长、未如预期在一週内结束。此外,多数受访者认为,美国和北约要为平民伤亡负最大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将俄罗斯社会普遍存在的军国和沙文主义情绪「轻轻放下」之际,部分媒体却乐于放大检视所谓的乌克兰极右势力问题。

    先不谈俄罗斯政商统治集团和国安情报单位多年来如何有计画地培养各国极右、极左势力,甚至为恐怖组织提供准军事训练,乌克兰的政治极端主义问题事实上比不少欧洲「文明大国」轻微许多。

    举例而言,在最近一次的2019年国会大选,极右政党总计仅赢得约2%选票、取得0席次;至于确实有极右过往的「亚速军团」(Azov Regiment),近6年前已被编入乌克兰正规武装部队,平时由内政部管辖。

    媒体一知半解地滥用「亲俄分离主义」这个概念之际,是否知道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施行的是军事占领与恐怖统治,所谓的「民兵」包括正规俄军、非法佣兵、遭强征的当地居民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极端主义「志愿军」。而当只有取得俄罗斯护照才能使用被占领当局垄断、夺取的资源,一般人又有多少选择空间?

    原本基于历史、地理和血缘因素视俄罗斯为命运共同体的极少数乌克兰人(持这类看法不等同于支持乌克兰分裂),在炸弹落到自家屋顶后,大概也很难不改变看法。

    总免不了「西瓜偎大边」的国际社会,为了自身安全,该率先督促哪一个国家「去纳粹化」、「去军事化」,答案应该显而易见。(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