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它还能再讨论十年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十年来,人们对《狩猎》的讨论就没停过。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看似老套的故事。在北欧一个小镇上,跟居民们其乐融融的老好人,卢卡斯,突然间被指控为性侵女童的嫌疑犯,成为众矢之的。辱骂、殴打、愤怒与威胁,种种恶意瞬间淹没了他。

    *(photo:MyZaker)

    ▲麦斯 · 米科尔森在影片中出演卢卡斯一角

    最终,性侵指控被证明是一个谎言,但小镇居民们对卢卡斯的伤害,并没有停止。

    好人蒙冤的故事有很多。但《狩猎》是独特的。它不以洗刷冤屈为故事主线,而是着重描绘蒙冤过程中,我们的正义、道德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扭曲、变异,演变成一场残忍的迫害和猎杀。

    *(photo:MyZaker)

    ▲《狩猎》海报

    除了创作上的才华,《狩猎》的成功,也因为题材本身,精准切中了如今时代最敏感的社会潮流:反性侵运动、假新闻与后真相,群体(网络)暴力,这些看似不搭界的话题,却时不时重叠在一起,其中的道德、正义、野蛮和戾气,相互媾和,混乱不堪。

    说《狩猎》是一个寓言,并不为过。

    《狩猎》的确有着丰富的讨论维度,文本的高度开放性邀请每一位观众进入。

    *(photo:MyZaker)

    ▲《狩猎》豆瓣评分高达 9.1

    今天,我们就聊聊《狩猎》,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photo:MyZaker)

    十年后再看《狩猎》,发现它像是一部寓言,辐射到当今时代的方方面面。

    故事中,主角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上班,他心地善良,深得小镇居民的喜爱。但平淡的生活,很快被打破。

    一个名为卡拉的小女孩,主动向他示好,卢卡斯婉拒了。

    *(photo:MyZaker)

    ▲女孩卡拉向卢卡斯示好被婉拒

    随之而来的,是卡拉一个小小的谎言,把卢卡斯推上风口浪尖——卡拉指控卢卡斯性侵了她。

    消息在小镇传开,很快就炸开了锅。

    卢卡斯背上了性侵幼童的骂名,这个老好人的生活,瞬间崩塌。人们辱骂他,攻击他。最信任的亲友,也与之决裂。威胁无处不在,大石块破窗而入,有人冷不丁在他背后放了冷枪。

    *(photo:MyZaker)

    ▲卢卡斯的女友也在质问他

    即便卡拉最终说出了实情,但依然没有反转这场迫害与狩猎。

    其中涉及两个如今社会司空见惯的议题:性侵与群体暴力。

    *(photo:MyZaker)

    ▲因性侵幼童的谎言而引起的群体暴力贯穿整部影片

    这两个议题单拎出来都是重量级的存在,但导演好似有意让它们共存、互相作用,让影片的内涵变得复杂而迷离。

    电影妙就妙在,它设置了一个 " 两难 " 的局面:正义的反性侵,演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误伤,人们高举高尚之旗,却尽显愚昧和盲从。

    你觉得电影中的群众愤怒情有可原,毕竟涉及儿童性骚扰问题,放在现实没人会理智;但这就意味着牺牲像卢卡斯这样的个体,不惜诉诸暴力吗?

    *(photo:MyZaker)

    ▲卢卡斯在镇上被暴力对待

    放到现实语境下,这样的问题更是复杂了。

    这十年间,网络建设高歌猛进,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相同的故事放到今天,经过网络,这种群体暴力可能会翻倍,让卢卡斯更加无法承受。

    *(photo:MyZaker)

    ▲卢卡斯被这种群体暴力击垮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唐山烧烤店的事件发生后,网友开始指责女店主不劝架,她不得不录视频求网友停止网暴。

    《狩猎》所讲述的,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

    所谓文明,是我们多数人选择了一种道德的、正义的生活,并且进化出一套全方位的系统,以约束那些违背这种生活方式的行为。我们坚信,侵犯他人,尤其是女性、孩童,是不容于社会伦理和法律。道德上要谴责,法律上要禁止。

    *(photo:MyZaker)

    ▲在群体暴力中,卢卡斯的生活彻底改变

    但这位北欧导演迫使我们思考,我们一直坚信的此种正义,竟能在某种情况下变为彼种不义;本是同情与悲悯,一不小心会变成一场残忍的猎杀。

    《狩猎》要讲的正是,我们挥舞的道德大棒,如何变成一种作恶的帮凶。

    小镇上的人们,并不在意性侵是否发生,而是借此宣泄心中的正义感。

    *(photo:MyZaker)

    ▲卢卡斯的狗狗芬妮成为群体暴力中的 " 猎物 " 之一

    在这之后,社会集体如何以正义之名 " 狩猎 " 个体,这才是电影抛出来最核心的问题。

    影片的结尾,不知谁放的冷枪,差点打中卢卡斯。狩猎的惊悚并不在生命被剥夺,被时刻盯着、性命不知什么时候被取走的不确定感更是可怕。

    *(photo:MyZaker)

    ▲卢卡斯差点被枪杀却不知施暴者是谁

    对卢卡斯来说,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尽管他选择宽容与和解,但伤害无法弥补,社会的恶意或许仍未消散,而是化作一杆时刻盯着他的猎枪。

    这种冷枪,也会冲破屏幕,直指每个观众,也就是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

    *(photo:MyZaker)

    卢卡斯的遭遇是谁之过?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类似的讨论在十年来就没停过。

    女孩卡拉年龄尚小,单纯且幼稚。然而,她撒谎是在 " 报复 " 的逻辑下成立的——示好被拒后,出于一种朦胧的报复心态,撒了谎。

    *(photo:MyZaker)

    ▲卡拉的谎言让卢卡斯背负骂名

    导演用诡异的打光增强了这个孩子的恶意。她的脸在黑暗中,只有微弱的眼神光,隐去了卡拉孩童面孔的稚嫩感,反而变得十分惊悚可怕。

    在某些瞬间,甚至分不清她撒谎是否带着清醒的意识,尽管我们知道她是孩子,她的语气也是吞吞吐吐,但从她的眼神与语气中,人类孩童身上散发出纯粹的 " 原初的恶 " 隐隐浮现。

    *(photo:MyZaker)

    ▲女孩卡拉

    恶童形象的塑造,在西方电影中比比皆是。不过在我看来,本片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这种原初之恶,其实略欠妥当。

    无论卡拉的谎言是否有意无意,有一点是清晰的,她不知道小小谎言会引起怎样的震荡。这远远超出了她对文明社会的理解范畴。

    哪怕到后面卡拉说了好几次自己撒谎,大人们也不把她当回事。

    *(photo:MyZaker)

    ▲卡拉多次跟家长说自己只是乱说,但他们都认为事实存在

    卡拉的父母,身为卢卡斯的多年好友,事情出来之后,他们甚至没有与卢卡斯有过交流,就坚信卢卡斯对卡拉图谋不轨。多年的友情与相熟相知,竟然如此脆弱,沟通与信任的力量却让位于偏执与莫名的愤怒。

    小镇上的其他居民更是怪异。在警方调查结束认定卢卡斯性侵犯儿童一事证据不足后,依然要站在制高点上对他表现恶意,来抒发他们心中自以为是的正义感。

    *(photo:MyZaker)

    ▲镇上的人们对卢卡斯有着极大的恶意

    然而这什么都算不上,仅仅是发泄,让暴力与恶意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正义外衣。

    幼稚的孩童撒谎实际上很常见,他们对谎言甚至没有善恶判断。

    然而,成熟的大人本应有理性思考与分析的能力,社会层面也有着成熟的调查与取证机制。

    *(photo:MyZaker)

    ▲在事情调查清楚后,仍然有人对卢卡斯施暴

    小小谎言竟然到最后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猎杀,这背后是怎样的社会心理——无知?盲从?自大?刻奇?导演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

    也就是说,在我看来,《狩猎》讨论的重点其实并非人性之恶,导演无意在人类的本性问题上大做文章。

    *(photo:MyZaker)

    ▲《狩猎》剧照

    这位北欧导演,走得更远。

    题眼,就藏在片名里。

    狩猎,是前文明时代的生存手段,凶残、野蛮,是它的特征。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人们将狩猎视作成人的仪式。此时的狩猎,已经变成现代人类的休闲娱乐活动。

    导演这样设计,自有用意。

    *(photo:MyZaker)

    ▲《狩猎》剧照

    他想表明,尽管狩猎已经休闲化了,但本性里的野蛮,其实没变。电影中,参与狩猎是成年的标志,正好说明,成年的本质,是唤醒沉睡的野蛮。

    一个十分讽刺的图景由此展开:古老的狩猎,以看似文明的方式,正在现代社会发生—— " 狩猎 " 卢卡斯。

    *(photo:MyZaker)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狩猎已经不带血了。

    但它的本质并没有变——对个体的追逐、围捕、迫害,甚至挥舞着正义和道德的旗帜,以文明的名义对个体施加暴力——或许不伤害身体,但损害人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基础,造成精神上的折磨。

    *(photo:MyZaker)

    ▲在身体和精神暴力下,卢卡斯经受着巨大的折磨

    对影片中的人来说,狩猎是文明开化的人类的一项休闲活动,殊不知自己就参与其中,表现出狩猎的 " 血腥 " 本质,甚至更野蛮——曾经对动物的狩猎,现如今却将目标锁定在人上。

    这一荒唐的反差,是电影最核心的反思,也是对观众的挑衅: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如此原始的暴力,不但没有消失,还换了一件外衣,司空见惯地发生着。

    *(photo:MyZaker)

    ▲卢卡斯被殴打

    文明社会之所以是文明社会,因为它发展出一套保护弱者的机制。导演温特伯格提醒我们:这套机制,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迫害工具。

    电影中,小镇居民义愤填膺,他们表现得颇为高尚,有德道感,有同理心。对于生活在文明时代的他们来说,这种侵犯幼童的行为,是罪大恶极的,是不容于社会伦理和法度的。社会集体形成这样的共识,本是一种艰难的进步。

    *(photo:MyZaker)

    ▲小镇的居民们对这件事义愤填膺

    但是这种共识,其实又很脆弱,它掺杂谎言、盲从、无知与愚昧,一种无意识的恶,在群体的鼓动下,就会无限放大。

    人类本性,自此显形。

    在网络暴力尚未泛滥的时代,这种反思,有如警世预言。

    *(photo:MyZaker)

    ▲卡拉父亲与卡拉对话

    北欧导演似乎对这一问题情有独钟。也许是北欧社会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让他们总是敏感地思考着 " 文明社会中的野蛮 ",在电影里设置 " 社会实验 ",不断冲击观众的固有认知。

    这是一种挑衅,动摇着每个人引以为傲的文明观念。

    同样的 " 实验 ",拉斯冯提尔也做过,在《黑暗中的舞者》设置了一个类似的情境。用来保护个体权益的法律审判体系,不仅苍白无力,甚至最终杀死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photo:MyZaker)

    ▲《黑暗中的舞者》剧照

    这是北欧导演的悲观,在他们眼里,人类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文明,正如拉斯冯提尔在《狗镇》中的警示,狗可以驯化,但人不可以。

    拉斯冯提尔赤裸地冲撞这一观念,但温特伯格不一样,《狩猎》中,他以压抑而惊悚的影像风格,搅动了文明之下的静水深流。

    *(photo:MyZaker)

    ▲《狩猎》委婉却冲击力极强

    换个角度看,这种悲观何尝不是一种悲悯。唯有洞悉潜藏在文明外衣下的野蛮,人类才有可能成长。

    创作并不提供答案。《狩猎》的悖论,是我们所有人的悖论。

    要么是不经意间当了猎人,被观念与意识裹挟,不经意间参与了一场群体迫害;要么是不小心跌入悖论中成了猎物,自我鲜活的主体性被剥夺,沦为这种逻辑的牺牲品。

    *(photo:MyZaker)

    ▲《狩猎》剧照

    那么置身事外呢?

    电影里,还是有个朋友相信卢卡斯,他没有参与到这场社会的猎杀之中。他的动机是怎样的,本应是一个解题的钥匙,但导演没有表现出来,他好似一出场就十分锚定卢卡斯是被冤枉的,对小孩子爱撒谎,他也看得十分透彻。

    是信任吗?是更理智吗?我想,《狩猎》值得再讨论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