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被开脑勇出柜 印度王子宁负公主挺同志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印度唯一有勇气出柜的王子戈希尔,在自家庄园河畔遥望远方,思考印度同志权益的前景。中央社(photo:UDN)
    印度唯一有勇气出柜的王子戈希尔,在自家庄园河畔遥望远方,思考印度同志权益的前景。中央社(photo:UDN)

    「我的父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为了要治好它,他们甚至想把我带到美国『开脑』,并做电击治疗,只为让我变回『直男』(straight)」。

    ● 同性恋是病? 印度王子差点被开脑

    在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最后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是异性恋侣的向往;在印度,有位王子坦白面对自己并不爱公主的心声,因为他爱的是另一个男人。

    印度唯一有勇气出柜的王子戈希尔(ManvendraSingh Gohil)3月在庄园边的河堤接受中央社访问,回忆过往。

    「幸好美国精神医学会在1970年代把同性恋排除在疾病之外。我逃过了一劫」。金黄色的晨曦洒在他的脸上,但他的神情却是如此灰沉。

    戈希尔的父母正是拉吉毕普拉(Rajpipla)王国(又称土邦)的国王和王后。

    这个王国成立于1340年,位于现今印度「古茶拉底省」(Gujarat)境内,距德里西南方约1000公里之遥,王国全盛时期面积约有4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南投县面积,直到1971年前都还被中央政府承认。

    虽然逃过脑部手术及电击,但戈希尔的煎熬却没有结束,父母继续带着他走访神山名庙,央求智者和高僧为他们的独生子「治病」,但都无效。

    「我全程服从家人寻求矫正,但一次又一次的羞辱和折磨,让我觉得真的够了。我并没有做错事,为何人权一再受到侵犯?」56岁的戈希尔说。

    青春期时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同性,但因鲜有机会与王宫外的世界接触,戈希尔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同性恋,以至于父母得知他的性别倾向后大感错愕:「王室教养严谨,怎么会教出这样的王子!」

    26岁时,戈希尔奉父母之命与邻邦公主成婚。父母希望婚姻生活能为他带来改变。然而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年。直到今天,他对公主还抱着深切愧疚:「我做了错事,让世上多了一个痛苦的人。」

    ● 撕下王室标签 转化声量争取

    30岁那年,戈希尔结束漫长忍耐,向全世界宣告要做为一名同性恋者继续生活下去。但出柜的代价,就是被逐出王室、从家族生意及财产继承资格上除名。

    再过18年,戈希尔「嫁」给了美国人李察逊(DeAndre Richardson)。

    王子的身分、出柜的标签,让戈希尔在国际间声名大噪,多次受邀上电视分享心路历程,包括美国脱口秀女王欧普拉(Oprah Winfrey)的节目。他利用意外得到的声量,开始倡导「同性恋不是病」以及同志平权等理念,成功吸引社会关注。

    「印度的问题是,很多人对同性恋的认知不足。一些人虽然略有了解,但他们选择装聋作哑,助长社会上的『恐同现象』。」戈希尔感慨地说。

    戈希尔所在的庄园面积约6公顷,是国王在逐出戈希尔数年后所赠,代表了父子间的和解。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省思,国王终究还是放下其他王室成员的批判眼光,接受作为同性恋的儿子,但戈希尔的母亲迄今仍不愿与他交谈。

    2000年,戈希尔成立「拉克许亚信托」(LakshyaTrust)慈善组织,8年后把庄园改造成LGBTQ(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及酷儿)族群的庇护所,收留被逐出家门、无处容身的同志,为他们提供心灵辅导、培训以及安排出路。

    Lakshya在印地语(Hindi)中是「目标」的意思。

    从美国返回印度的「跨性别女性」莉亚,就住在庇护所。她因具有农业常识,负责管理庄园里香蕉及其他作物。这些作物在收成后就会被运到市集贩卖,补贴庇护所的运作经费。

    ● 印度同志出柜下场:离家和失业

    莉亚在7岁时发现了自己的不同,随着时间推移,父母也逐渐察觉到「异状」,反应从起初的置之不理变成「强迫矫正」。莉亚在17岁时选择出柜,就这样被赶出家门。

    根据2017年发布、由印度人权委员会赞助的一份同志人权调查,只有2%的LGBTQ人士与家人同住。

    「在印度,LGBTQ人士一旦出柜,等着他的只有两条路:自行离家或是被逐出家门。一旦离开了家,生活上的难关将接踵而来,租不到房子、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多半也会在雇主发现性向后被辞退」。

    因求职不顺而流落到街头的同性恋者很多,贝蒂(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顶着炽热的大太阳,贝蒂和同伴们在高速公路一座收费站外穿梭,拦下往来车辆,以替乘客祈福为名,赚取小费。

    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守护之神毗湿奴(Vishnu)转世的英雄罗摩(Rama)特准「阴阳人」(hijra)在喜庆上表演歌舞,为新婚佳偶或新生儿祈福,于是衍生出LGBTQ人士在马路上为乘客祈福的现象。

    贝蒂告诉中央社记者,没有公司愿意聘请LGBTQ人士,他只好和其他同志一起在街上讨生活。

    和一般上班族一样,他们早上9点开工、下午5点回家,被拦下的车主通常会拿出10卢比(约新台币4元)打发他们,运气好的话也能拿到500卢比的打赏,每天要填饱肚子倒也不是大问题。

    「但我们不想一辈子活在街头,我们也有自己的渴望和追求,我们希望结婚、希望受教育,希望有工作,但周遭的各种歧视,让我们难以实现人生目标。」

    根据印度2011年普查,LGBTQ人口约有49万;另据2017年的同志人权调查,德里和週边省分的LGBTQ人士当中,只有6%得以找到工作。

    因此,超过24%的LGBTQ人士只好靠表演歌舞为人祈福维生、13%摆摊做小生意、10%沿街乞讨,还有大约5%沦为性工作者。

    ● 古印度就有多元性别 「恐同」源自殖民百年旧法

    印度作为东方古国,外界对它的刻板印象多是「保守」、「传统」,因此想当然尔,应该是不会认同LGBTQ。

    然而,若去查看印度古书和古蹟,却可发现其中不乏同性交欢的叙述或雕刻,显示古印度对此很可能是持开放态度。

    神话里,火神阿耆尼(Agni)既娶了女神萨婆诃(Svaha),也同时嫁给了男性月神索玛(Soma),并扮演妻子的角色;古印度性学巨着「慾经」(Kamasutra)有讲述同性交欢的章节,知名的卡久拉霍(Khajuraho)神庙里,也有男男爱及女女爱的雕像。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的「恐同现象」从何而来?

    律师夏玛(Abhishek Sharma)给出了他的解释:英国统治印度时于1860年代引进的法条。印度刑法第377条明文禁止同性交合以及人兽交等「违反自然」的行为,违者最重可判处无期徒刑。

    「印度民众对LGBTQ族群的负面观感是源自西方法律。当时的英国认为同性交合违反自然法则,而印度教徒极为崇尚自然」。夏玛向中央社记者说道。

    夏玛的见解与戈希尔并无二致。除了法律原因,戈希尔还补充,教育与宗教也是「恐同」思维的重要成因。

    「慾经来自印度,但印度课本却连最基本的性教育都不提,导致学生们对同性恋的知识十分匮乏」。戈希尔说:「在宗教方面,虽然印度教不排斥同性恋,但很多教徒却是假道学;至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支派,多数不接受LGBTQ。」

    ● 印度最高法院判决禁同性恋违宪

    2018年9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裁定刑法第377条中禁止同性交合的部分违宪,这被LGBTQ团体视为一场重大胜利,但漫长且曲折的过程,显示出传统社会抗拒LGBTQ的力量依旧庞大。

    早在1994年,印度就有反歧视人士提出同性交合除罪化的请愿,2009年获德里高等法院批准,但2012年又被最高法院推翻;2015年有国会议员提出同性交合除罪化法案,却两度遭投票否决。

    夏玛说:「虽然同性性行为已被除罪化,但毕竟刑法第377条曾在印度施行将近160年之久,深远的影响很难在一夕间扭转。」

    事实上,印度政府并没有漠视LGBTQ族群的唿求。

    除了修正刑法第377条以外,印度最高法院于2014年4月认可「第三性」,国会于2019年通过「跨性别人士权益保护法」,社会正义暨赋权部(DSJE)也为弱势LGBTQ人士提供奖学金、技能训练和其他照顾。

    以LGBTQ庄园所在的小镇为例,在镇公所完成登记的弱势LGBTQ人士,到了40岁即可每月领取1000卢比的补助金。

    2017年,印度克勒拉省(Kerala)大城柯枝(Kochi)公营捷运公司高调录用20余名LGBTQ人士,希望能带动职场反歧视的风气。然而,有三分之一的受聘者最后却因住得远、城内无人愿意出租房间给他们,只能辞职。

    ● 争取平权靠教育 王子寄希望于年轻人

    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印度民众对LGBTQ族群的接受度,已自2014年的15%升至2019年的37%。

    印度LGBTQ人士表示,确有看到政府推动性别平权的努力以及社会的转变,只是进度未如期望。

    当今印度社会对LGBTQ的看法与接受度,一般取决于教育程度与所在地区。教育程度愈高、所在地方愈都市化,对LGBTQ的接受度也愈高。只是就目前而言,知识分子和都市人口在印度仍是相对少数。

    被问及同志平权运动在印度的前景,戈希尔终于露出了笑容。

    他说:「我相信真理终将获胜,这是我在生活中学到的一课。今天,我们已经争取到部分权益,我预见我们终会获得相爱、同婚、领养和继承等权利,我们需要耐心。」

    戈希尔认为,LGBTQ人士应该积极从政,才能更有效争取平权。此外,他相信教育更是重要关键,就像台湾已把同志教育融入课纲一样,印度也应把性教育和同志议题编进教科书,「只要年轻人的想法改变,我们将可以看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