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丑”到我了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在内地电影苟延残喘的这档口,有部电影杀出了条血路。

    说的就是最近正在热映的《人生大事》。

    *(photo:MyZaker)

    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最忌讳但谁也逃不过的一件事:丧葬。

    这事虽然是个禁忌,但也是件大事。

    恰如影片中最常说的一句台词:" 人生除死无大事 "。

    而殡葬师就是解决这件大事并赋予其 " 浪漫、严肃、庄重 " 等不同意义的人。

    电影主角莫三妹就是这么一位干 " 死人活 " 的殡葬师,不过他却与我们常规印象里的殡葬师不同。

    *(photo:MyZaker)

    板寸、大金链子、花衬衫、人字拖、用火纸点烟 ……

    再加上一口地道的武汉方言,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不像个殡葬师,倒像个街溜子。

    再定睛一瞧,会发现这街溜子不是旁人,正是许久没有消息的朱一龙。

    *(photo:MyZaker)

    《人生大事》里,朱一龙一出场就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他的既有认知。

    印象里,他温润且内向。

    话不多,总给人一种腼腆又乖巧的感觉。

    而他饰演的莫三妹却和他反着来,像是另一种极端。

    朱一龙如同掌握了某种" 灵力 ",可以活动自如地在这两种极端里游走。

    *(photo:MyZaker)

    翻看《人生大事》导演刘江江的采访,意外发现他第一眼并没有 " 相中 " 朱一龙。

    两人初次见面时,导演心里发凉,觉得够呛。

    因为朱一龙和他心里的莫三妹差太远了。

    莫三妹这个角色,脖带大金链,身穿花衬衫,脚挂人字拖。

    不仅嘴里没几句干净话,还脾气火爆爱打架。

    *(photo:MyZaker)

    反观第一次和刘江江见面的朱一龙,

    ,全是好的形容词,但就是和莫三妹搭不上边。

    等到两人第二次见面时,朱一龙已经彻底变了模样。

    原先那个 " 优雅的朱一龙 " 消失了,留下的只有 "loser 莫三妹 ",且张力十足。

    用刘江江的话说,"(他)像是脸上有张‘脸谱’,哗一撕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

    坦白说,这也是朱一龙第一次挑战反差如此大的角色。

    细数他之前的作品,无论是《知否》里温润如玉的小公爷,还是《叛逆者》中隐忍稳重的林楠笙,都和朱一龙本身的形象有着相似之处。

    *(photo:MyZaker)

    他诠释这些角色,就像把自己身上的某一些特点揉进要饰演的角色性格后再放大,是

    而莫三妹则不同。

    除了朱一龙也是武汉人外,这个角色从穿着到举止,从言谈到性格,和朱一龙本人搭不着一点边。

    *(photo:MyZaker)

    因此,

    读剧本读不出立体的人物性格。

    为了更好地咂摸出莫三妹的性情,朱一龙专门跑到殡仪馆去学习入殓,并仔细观察殡葬师的生活习惯和动作细节。

    例如,日常生活中殡葬师不会跟朋友说再见,也不会用自己的手去跟别人握手,会自觉地忌讳这些事。

    *(photo:MyZaker)

    *(photo:MyZaker)

    当时朱一龙等一行人瞧见 " 一个剃着寸头的殡葬师坐在面包车里,脚翘在方向盘上,正发微信 "。

    于是朱一龙就把这个人当时的细节学了十成成 。

    后来,这场戏也成为《人生大事》里莫三妹的出场。

    *(photo:MyZaker)

    同时,正式开拍前,朱一龙还以莫三妹的方式生活了一段时间。

    努力让莫三妹 " 附身 ",深层次地打磨细节,并跟每一个对手交流。

    在没演这部戏之前,朱一龙习惯当天晚上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第二天要拍的戏,方便开拍时能更好地调动情绪。

    但到了《人生大事》里,这种表演方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八个字:" 不要常规,不要预设 "。

    影片中同他搭戏的是小演员杨恩又,因为她年纪小,所以同一场戏不同的条数经常能给出不一样的情绪。

    这也就使得朱一龙要足够真实,才能触碰到更 " 真 " 的莫三妹。

    *(photo:MyZaker)

    好在,朱一龙给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不少人看毕电影后大赞朱一龙的演技。

    甚至有部分人在点评《人生大事》" 不过是用殡葬师这个外壳讲述了一个极为俗套的亲情故事 " 后,也会额外称赞一声朱一龙撑起了这部片子。

    显然,四年前的那个 " 顶流 ",在逐渐朝演技派靠拢。

    *(photo:MyZaker)

    2018 年,朱一龙和白宇主演的网剧《镇魂》成为年度爆款。

    无数个 " 镇魂女孩 " 为朱一龙的一人三角所倾倒。

    沈巍、黑袍使者、鬼面,三个性情各不同的人,被朱一龙诠释地格外到位。

    *(photo:MyZaker)

    就算是一个眼神,也能看到满满的戏。

    所以,不少人在追问,这个人是谁,怎么三十岁了才红?

    殊不知,朱一龙等待 " 红 " 已经等了十年。

    1988 年 4 月,朱一龙出生于湖北武汉。

    *(photo:MyZaker)

    因为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上课时他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周围人一多,也容易紧张。

    但就是这个性子,被妈妈建议去考北电。

    仅培训三个月,朱一龙就去参加面试了。

    那一年,北电表演系只招 19 名学生,朱一龙就是其中之一。

    *(photo:MyZaker)

    班主任崔新琴给出的理由是:" 朱一龙虽然是一张‘白纸’,但是却很有潜力。"

    但害羞的性子还是会影响他在表演上的发挥。

    朱一龙曾说:" 在众目睽睽之下去表演,把喜怒哀乐展现在舞台上,其实是件挺难的事儿 "。

    但做明星,天生就要一张厚脸皮,如此才能挡住八卦记者的长枪短炮。

    同样,做演员,天生就要敏感细腻、放得开,如此才能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并在众人眼前将这种感觉演出来。

    *(photo:MyZaker)

    当时朱一龙第一天上表演课,老师要求学生们表演 " 丑 "。

    朱一龙放不开,总演不好。

    后来同学们都陆续过关,只留朱一龙一个人被不断地否定。最后同学们看不下去,齐声说 " 够丑了 " 才放他下课。

    慢慢地,朱一龙开始享受这种在角色里发泄情绪的感觉。

    虽然入戏慢,但只要进入到角色里,他就不再是 " 他 "。

    同学彭冠英曾如此评价他:

    朱一龙在舞台上不是放得很开的那类人,但他把这样内敛的特质,塑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就是‘纯情又生动’,意味深远、回味悠长。

    不过也有人因为他内向的性格,说他不适合做演员,劝他改行。

    朱一龙回去想了很久,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做演员,别人说了不算,只要有戏拍,他就能继续演。

    性格的慢热,使得他的成名之路也变得 " 慢热 "。

    毕业后,同学们纷纷签约了大公司到处找戏拍。

    朱一龙性格腼腆内向,没有旁人那么自来熟,就签了一家小公司拍起了小成本的数字电影,片段化地在电视台播出。

    甚至因为没戏拍,他还演过毛猴。

    *(photo:MyZaker)

    拍了没多久,朱一龙懂了 " 好戏要自己争取,不然就永远没有选择权 " 的道理,开始到处 " 自荐 "。

    去串剧组,去见导演,给角色写人物小传,甚至编辑自己为什么想演这个角色、能演成什么样的 " 小作文 " 短信给导演。

    编辑那条短信可能得花一天时间,我从早上起打第一行字——导演,你好。其实心里想,怎么还能更委婉一点,以及更诚恳一点,然后说得别攻击性太强,或者表现得太急切。

    靠这一招,他争取到了《芈月传》中的嬴稷一角,给自己打开了知名度。

    *(photo:MyZaker)

    后来因为《镇魂》,他彻底爆红,被媒体称为 " 流量明星 ",称为 " 顶流 "。

    但朱一龙没有借这股东风继续演耽改,也没有频繁参加综艺给自己增加知名度,而是用这个机会选择一些喜欢的角色。

    在他的内敛懵懂下,是睿智冷静的成熟。

    *(photo:MyZaker)

    有了选择的朱一龙,一开始均选择一些性格沉稳的人物角色。

    如《重启之极海听雷》中的吴邪、《叛逆者》中的林楠笙、《峰爆》中的洪翼舟 ……

    说白了,还是像他自个。

    可以演好,但容易同质化。

    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把演技驯化成技巧。

    *(photo:MyZaker)

    朱一龙曾在采访中提到,他没有办法学会 " 沉浸式演戏 ",也就是将自己整个人抛开,一丝杂质不染的去做角色。

    他最能做到的,就是调动一切细节来辅助自己。

    演吴邪,他给自己的脖子上设计了一条疤;演洪翼舟,他设计了平安扣的细节。

    但有时候拍电视剧并不需要演员多沉浸,而且一天要拍的戏份很多,很难一直维持在一个状态。

    所以后来朱一龙开始尝试拍话剧,用现场观众的呼吸声和掌声来提示自己演得到不到位。

    *(photo:MyZaker)

    再后来他接到了电影《人生大事》的剧本,认识了莫三妹,一个和他以往角色截然不同的形象。

    通过莫三妹,朱一龙似乎终于摸到了该如何将自己和角色快速融合的方法。

    也终于有机会成为旁人口中的 " 好演员 "。

    但他自己心里清楚,他还不够。

    还要见识到更远的风景,才能实现自己 "在中国电影史、电视剧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的野心。

    *(photo:MyZaker)

    值得称道的是,他已经离开了 " 流量明星 " 的身份,离开了 " 同质角色 " 的舒适区。

    对一个因 " 流量 " 而红的明星来说,做出这一选择需要勇气,也需要放弃一部分丰厚的利益。

    好在,他熬得住,也耐得住。

    抓 's 日记

    最近在重温《编辑部的故事》,很多台词都想截图拿来当表情包用,例如这张

    *(photo:MyZaker)

    喜欢用情景喜剧来下饭的朋友们可以看一看,欢乐无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