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还是打出了整体实力雄厚的军事优势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总的说来,在至今为止的第二阶段战事中,俄国步步为营的战法,进展虽然慢,但确实取得稳步胜利。(美联社)(photo:UpMedia)
    总的说来,在至今为止的第二阶段战事中,俄国步步为营的战法,进展虽然慢,但确实取得稳步胜利。(美联社)(photo:UpMedia)

    俄乌战争,俄罗斯第一阶段战事不利。三月底,俄国从基辅附近撤军,把兵力集中在乌东和乌南地区。4月8日,战事正式进入了第二阶段。俄国的战略目标,从想一下子吞併乌克兰或逼乌克兰签城下之盟的冒进战略,转到步步为营的吞併战术,希望完全佔领乌东三州和乌南沿海地区,把乌克兰变成内陆国,更可以连接上在摩尔多瓦的傀儡共和国「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

    应该说,改变战略之后的俄国,虽然无法打出「世界二号军事强国」的雄风,没有那种辗压性的优势,但整体实力雄厚的军事优势还是打出来了。相反,乌克兰虽然得到「欧美亚太抗俄共同体」支持,但战场上处于不利局面。

    第二阶段战事有三个重要战线:东南部的马立波围城战、东部的顿巴斯战线、南部的赫尔松反攻。

    马立波围城战

    早在战争一开始,俄国已把攻坚重点放在马立波。马立波位于顿涅茨克州的最西南方,濒临亚速海北岸,是顿尼茨克州第二大城(仅次于顿涅茨克),该州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有诸多钢铁冶金机械厂,都是从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型国企,也是乌克兰亚速海沿岸重要港口。在过去八年的顿巴斯战争中,该地是乌克兰政府军在顿涅茨克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有大量的弹药和粮食储备。

    被俄国认为是「纳粹」的亚速营,其基地就在马立波。亚速营的前身是乌克兰的民间志愿军,在2014年5月顿巴瑟战争开始不久就自发集结起来对抗分离主义叛军。在政府军夺回马立波之战中首次参战,11月被政府军收编成为「亚速特种作战独立支队」。可想而知,能这么积极参战的,大部分都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倾向,在政治光谱上以右翼到极右翼分子居多(有趣的是,其中说俄语的乌克兰人众多)。亚速营成立以来不断被指为「纳粹组织」。俄国要在乌克兰「去纳粹化」,首先就要把亚速营除去。

    由于马立波临海及距离顿巴斯叛军区很近,俄军和顿巴斯分离主义叛军在水陆两线对它重重包围。如果说在基辅等地,俄军还顾忌轰炸平民设施的话,那么在马立波,俄军採取「无差别轰炸」的作战方式,断水断电断网等「超限战」手段「一个都不能少」。一些中国网民鼓吹的「普京对乌克兰太心软」的说辞,在马立波围城战中被彻底打脸。马立波围城战成为战争初期最残酷的战争。俄军空袭妇幼医院、空袭大批儿童躲藏在内的剧院等人道主义悲剧,都发生在马立波。俄军在战争初期还迅速佔领了马立波以北的扎波罗热州沿岸地区,断绝了乌克兰援军。

    进入4月份,俄军和顿巴斯武装渐次佔领了市中心和港口区,乌军只能据守在工厂区的几个钢铁厂,那些钢铁厂不是普通的工厂,正如苏联时代的大国有企业一样,是一大片生产生活区域,光是最后据点亚速钢铁厂(Metallurgical Combine Azovstal)就佔地十几平方公里,在规划时就已有战争准备,地道密佈。乌军正是依仗这些设施全力死守。到了四月下旬,所有守军退到亚速钢铁厂,继续顽强抵抗。鑑于俄军也伤亡惨重,普京日前命令对钢铁厂「围而不攻」。改为围困迫降(但据乌克兰方说,俄军依然持续轰炸)。尽管乌军抵抗顽强,但由于无法增援,马立波完全陷落只是时间问题。接下来两星期,各方为留在钢铁厂的平民开放人道主义通道谈判和交换战俘谈判。到了5月21日,马立波最后一批500多人的守军投降,城市正式沦陷。

    马立波虽然沦陷,但乌克兰军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抵抗将近三个月,拖住了大批俄国军队,减轻了乌克兰其他战线的压力。正如泽伦斯基所言,他们全部都是乌克兰英雄。俄军攻佔马立波之后,完全佔领了亚速海沿岸,把克里米亚和顿巴斯连成一片,形势大好。

    马立波围城战伤亡惨重。据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军事当局负责人帕夫洛·基里连科(Pavlo Kirilenko)在4月22日在接受採访时表示,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估计马立波市有2万至2.2万人死亡,全市95%的建筑被摧毁。尽管乌克兰方面有夸大的嫌疑,但估计现实情况虽不中也不远。由于战事太惨烈,信息极为封闭,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恐怕超越大部分人的想像。美国卫星公司(马萨尔科技)的地图就显示,当地或出现了多个「万人坑」。

    东部的顿巴斯战线

    第一阶段,俄军在东部的主要进攻目标是哈尔科夫。乌军在哈尔科夫奋力抵抗,击退俄军。第二阶段,俄军在东部的主要目标变成以两个傀儡共和国为基地,先把整个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打下来。从基辅和哈尔科夫撤出的俄军也大都调动到这里。4月8日,俄国导弹空袭克拉马托尔斯克火车站(Kramatorsk railway station),导致59个平民死亡(7个是儿童),100多人受伤。这次对平民的袭击预示了新一轮顿巴斯战争的惨烈程度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4月18日,俄军对乌东三州发动大规模轰炸,顿巴斯战线正式打响。在顿巴斯,俄军有两个傀儡共和国叛军相助,兵力比乌克兰多一倍(到十万级别),光是四月下旬,俄军就投入战场达六万人之多(76个营级战斗单位)。据称,还有多达1-2万名来自叙利亚等地的雇佣军。

    俄军进攻重点在以北顿涅茨克(Sievierodonetsk,它属于卢甘斯克而不是顿涅茨克)为中心一带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交界地区。自从卢甘斯克州宣布独立,首府卢甘斯克市被叛军占据,乌克兰在卢甘斯克的实际政府就搬到了北顿涅茨克;那也是乌军防守的重镇。四月下旬,俄军开始由北方开始发动进攻。五月以后一直逐步蚕食,先后攻陷了北顿涅茨克以北和以西的几个城镇。在5月5-13日进行的「顿涅茨河(Donets River)渡河战」尤为惨烈。乌军奋勇抵抗,俄军花了八天时间才击退乌军过河。乌克兰声称击毙一千多名俄军,俄方报告的数字中,俄军阵亡也有五百余人。俄军渡河后,继续向北顿涅茨克挺进。

    5月20日,俄军取得突破,陆续攻陷外围几个小城镇,开始在北顿涅茨克市区与乌军进行激烈的巷战。俄军在5月31日攻取市中心,乌军继续佔据城市外围与俄军对峙。接下来一个月堪称战争爆发以来最惨烈的时刻。俄乌双方以重型大炮对轰,俄国以10:1甚至40:1 的火力优势,大佔上风。在五月底,乌军每天有50-100人战死;到六月初,每天阵亡人数达200人;到六月中,数字直逼500-1000人。到6月25日,乌军不敌,剩余军人全部撤出。北顿茨涅克沦陷后,俄军几乎佔领了整个卢甘斯克。

    在北顿尼茨克战役的同时,乌军在哈尔科夫进行反击,希望把俄军彻底逐离哈尔科夫。乌军取得一定进展,但至今还没有彻底驱离俄军。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俄军对乌东三州发动大规模轰炸,顿巴斯战线正式打响。(美联社)

    乌南战线

    在开战之初,俄国就从南线进攻(当时是北线、东线、南线三路包围)。相比北线的出师不利,俄国在南线的进展算是理想。在南方战线,俄军也採取了先东后西的战略,先夺取东边的亚速海沿岸地区,再试图夺取西边的黑海沿岸。考虑到乌南地带没有多少亲俄势力,其进展比东线还要重要。俄军佔领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赫尔松州的首府赫尔松。目前,俄国佔领几乎整个赫尔松州,以及扎波罗热州的大部分(兵临首府扎波罗热市城下)。俄军就这样佔领了乌克兰东部亚速海的所有沿岸地区(除了关键城市马立波),不但封锁了乌克兰在亚速海的出海口,还打通了俄佔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之间的陆路连接。亚述海成为俄国控制的「内湖」。佔领黑海沿岸的赫尔松市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因为它是乌克兰最大河流第聂伯河(也是欧洲按长度算的第三大河)的出海口。控制了该市就等于控制了乌克兰经由第聂伯河进出口的线路。

    到了战争第二阶段,俄军继续对乌南沿岸城市进行轰炸,但由于主力都在乌东,乌南进展不大。乌克兰倒是在乌南发动反攻,希望重新夺取赫尔松市。乌军夺回了一些土地,但至今尚未进攻到赫尔松。

    总的说来,在至今为止的第二阶段战事中,俄国步步为营的战法,进展虽然慢,但确实取得稳步胜利。

    俄国在第二阶段战事取得优势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在东线,乌克兰的任务从「抵抗俄军侵略」变成了抵抗侵略和主动进攻「收复失土」相结合,因此前一阶段让俄国吃了大亏的城市战,也变成了更传统的阵地战。一旦进攻被俄国和亲俄武装控制的城市,可能反过来要让乌克兰成为城市攻坚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前一阶段大发神威的单兵武器就不太适用了。乌克兰要求北约提供提供重型武器,包括坦克、自行火炮、战车乃至飞机等重型「进攻性武器」,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乌克兰军人在这次战争中展现高素质,这主要得益于过去八年美英对其培训。然而,当初培训等项目主要是针对乌军和亲俄武装在城市战中的战术,对大规模的阵地战并不注重(因为亲俄武装当时也没有多少阵地战的武器)。俄国在战争第一阶段虽然变成「纸老虎」,但很可能是因为俄国不熟悉城市战。到了俄国熟悉的阵地战,那种机械化部队的「钢铁洪流」是雄风犹在,而且俄国还有制空权。这就是为何,乌克兰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反攻中,虽然都取得进展,但成果都很有限之故。

    第二,北约虽然经过一番辩论,终于肯提供重型武器,但与轻型武器「倾囊相送」相比,数量有限,性能上小心翼翼。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有三个担忧。(一)害怕提供较长程的武器,乌克兰会用这些武器攻击俄罗斯境内目标。美国得到乌克兰再三保证,才答应送出射程达80英里的M142 HIMARS轻型火箭系统,此前送出的系统射程只有40英里。(二)害怕高科技武器被俄军得到,破解和复制西方的技术。所以高新武器还拆除了高科技的部分,造成西方先进武器降级的讽刺现象。(三)害怕送得太多太先进,引起俄国与北约冲突。乌克兰想要的飞机,北约就始终没有送,最多只送直升机和无人机。

    第三,在马立波和顿巴斯战线,俄军一改攻打基辅时,尚较注意避免向平民下手的战法,回到传统的「万炮齐轰」的战术。这不但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用尽了俄军在重型武器上的优势。

    第四,西方虽然提供武器,但如何把武器安全地运到前线才是战场关键。俄罗斯不会蠢到等这些武器运到战场,才在战场上对付它们。俄罗斯早就宣称北约给乌克兰运输武器是「合法打击目标」。由于俄国有制空权,又可以发动导弹攻击。因此,运输路线充满风险,储存地方也可能被俄国导弹「一锅端」。事实上,俄国多次宣佈攻击了乌克兰的军火库(可想而知里面有很多北约提供的武器)。乌克兰不能攻击俄国境内目标,等于绑起双手。于是,俄军不但武器更多,射程更远,还可以打击对方后方却不担心自己后方受袭,自然佔尽优势。

    第五,在东线的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在乌克兰进攻亲俄地区时,很可能会变成「客场作战」,反而被俄裔人士视为「侵略者」。而且进攻时必然可能导致包括平民在内的人员伤亡。尽管作为抵抗侵略的一方,乌克兰先佔据道德高地,但如果乌克兰进攻导致大量俄裔平民伤亡,乌克兰在舆论上也会处于不利的状态。在这点上,乌克兰除了在战术上必须注意之外,在宣传舆论上也要早作准备,特别是几乎可以肯定,俄国和其同伙的宣传机器一定会发动舆论战。当然,由于乌军反攻进展不大,目前还没遇到这个问题。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期望在西方国家一连串的鼓励下,乌克兰能继续抵抗,直至胜利。(美联社)

    西方盟国支持至关重要

    在第二阶段战事展开之后,乌克兰战争很明显将长期化,而且目前看来乌克兰战场形势并不理想。这时最令人担心的有三点。第一,乌克兰人民对战争失去信心,可能导致战场上的崩盘。第二,西方人民因热情消耗麻木以及代价逐渐显现(如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等)而降低对乌克兰的支持度。第三,一些政客产生软弱动摇的绥靖情绪,比如前美国国务卿季辛格就说乌克兰应该接受国土丧失的目标,法国总统马克宏也似乎想劝乌克兰接受现实。值得指出的是,这三种情绪都被俄国的舆论战所放大。

    就在这个徬徨时刻,美国总统拜登6月1日在纽约时报投书《美国在乌克兰的「为」与「不为」》,保证「任何关于乌克兰的决定都不能没有乌克兰的参与」,自己不会私下或公开向乌克兰政府施压,要求其做出任何领土让步。他还指出「我们明白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美国人将与乌克兰人民一道坚持下去。」

    拜登的立场推动了法德意等欧洲大国放弃绥靖等念头。法国总统马克宏、德国总理舒尔茨、意大利总理德拉吉联袂访问基辅,宣布对乌克兰继续战斗的支持,并说「是否放弃领土换取和平只能由乌克兰自己决定」,「我们的责任就是与价值站在一起,与国际法站在一起,也就是与乌克兰站在一起」。第二天,英国首相约翰逊第二次访问基辅,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

    在大国领袖的推动下, 乌克兰连连收获新支持。6月24日,欧盟正式接纳乌克兰成为「欧盟候选国」,乌克兰入欧再进一大步。这当然也是对乌克兰人民的巨大鼓励。6月27日,G7峰会,七国领导宣布「无限期」支持乌克兰。6月30日,北约峰会各国领袖宣布为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期望在这一连串的鼓励下,乌克兰能继续抵抗,直至胜利。

    ※作者为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