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顿涅茨克之战对台湾的启示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乌军在北顿涅茨克的一带的战线,是个典型的「突出部」。图为一位乌克兰排长玛丽亚(Mariia)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一个阵地的战壕中休息。(美联社)(photo:UpMedia)
    乌军在北顿涅茨克的一带的战线,是个典型的「突出部」。图为一位乌克兰排长玛丽亚(Mariia)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一个阵地的战壕中休息。(美联社)(photo:UpMedia)

    据说,在北顿涅茨克失陷之后,后方的利西昌斯克也于7月3日被俄军攻入,乌军正在撤退,且损失惨重。俄军宣称已全部佔领卢甘斯克州,赢得乌东战役第一场有意义的胜利。乌军虽败,却能退而不溃,仍算可圈可点。

    乌军撤离是时间早晚问题

    从军事上看,俄军在乌东战线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与成本问题。乌军在北顿涅茨克的一带的战线,是个典型的「突出部」,不但要死守正面,还得要坚守两侧腰部,否则一定会被切断包围。这种战势与基辅之战时刚好型态相同而立场相反,当时轻装突进的俄军形成多个突出部,被乌军三面夹攻,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但在乌东,虽然八年来与亲俄民兵作战中,乌军已筑有半永久性工事,一战式战壕反覆争夺两个月,仍抵不住俄军南北两面腰部强攻与强力砲轰。当数日前上卡米扬卡失陷,俄军只差十多公里便能封闭口袋,包围卢甘斯克地区六个旅乌军,且火力已足以阻断乌东乌军的主要补给线,乌军的撤离便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政治上,乌军却有不能轻易放弃北顿涅茨克及利西昌斯克的压力。这两个城市失陷,俄军便能宣称完成卢甘斯克州的佔领,达成军事行动目标,而乌克兰想再拿回来就难上加难了。于是,合理的政治需要逼迫乌军消耗大批精锐部队,坚守不合理的军事目标,在三面合围下最后仍得撤退。而且,这次撤退可能并不会止于利西昌斯克。在西边约50公里的斯拉夫扬斯克至伊久姆一线,俄军正在佈置第二个口袋,下一步必然是调集大军三面强攻,以期一举歼灭乌军精锐有生力量。也就是说,除非乌军有足够兵力与火力坚守腰部,否则斯拉夫扬斯克以东的乌军,可能还得再撤一次。

    这是个争论百年仍无标准答案的战略问题。虽然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战法国「老虎总理」克里蒙梭也说过:「战争太过重要,所以不能完全委之于将军。」但二战德国名将古德林、曼斯坦的回忆录中,以及战史家李德哈特的着作中,都不断强调希特勒的过度政治干预,扭曲合理军事战略决策有多么愚蠢?德军本该用最快速度攻佔莫斯科,却因希特勒急于拿下乌克兰的粮食与高加索的油田而转向。后来又下令「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不可损失一寸土地,导致德军无谓的大量消耗。曼斯坦虽然在卡尔可夫防御战中,亲身示范如何诱敌深入再从腰部切断围歼俄军,卡尔可夫便像个成熟的苹果一样落回手中。但他随后便在突出部之役中大批损失德军精锐装甲部队,从此德军一蹶不振,整个果园最后都落到史达林手中。当政治需要与战略限制相冲突时,到底军事决策该向那一边倾斜?始终是个无解的难题。

    「阵地战」与「运动战」同样窒碍难行

    这个难题在俄乌之战中又因现代军事技术条件而变得更加难解。各种步兵肩射飞弹的出现,使得步兵佔有五公里左右的战术优势,钢铁洪流与武装直升机丧失战术优势。五公里以上到二十公里间,无人机搭配火砲足以精准毁灭阵地设施与装甲集群,使得一战式的战壕战迟早被破,二战式的机动作战也步履蹒跚,而且对俄乌两方公平对待。在乌南,乌军机动部队打不下赫尔松。在乌东,俄军也无法快速封闭上卡米扬卡口袋,围歼六旅乌军。最后,俄军仍得回到朱可夫式的传统大砲兵主义,用火力碾碎乌军的阵地战与城镇战。这是从车臣战役以来便不断重复使用的「开大绝」手段,虽然行动缓慢,但至今依然有效。这使得「死守至一兵一卒」的阵地战,与「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的运动战,同样变得窒碍难行。只剩下俄军的大砲兵主义,与美军的绝对空优主义,尚有一定的获胜概率。但这都是美、俄、中等强国才玩得起的战争游戏,其他国家缺乏这种战略所需的经济与工业支持,即使仰赖外援也难以支撑。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乌克兰士兵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使用美国提供的 M777 榴弹砲向俄罗斯阵地开火。(美联社)

    其次,乌克兰不是拥核国家,但俄罗斯却是核武大国,从1.5KT的战术核武,到上千万吨级的战略核武一应俱全。乌军与欧美,心底也怕一次围歼俄军整个兵团,或直接攻击俄军境内基地,会引发疯狂普丁的战术核武报复。那还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或道德与政治问题,而是负责包围作战的乌军,与乌克兰当地居民,得完全承受核弹的重大损伤与长期污染。所以乌军也只能逐次硬战消耗俄军,玩不起大兵团会战围歼这种游戏,俄罗斯却无此顾忌。

    但是,时间永远是最好的教官。俄罗斯部队一开始自大冒进,基辅战役后学乖了,开始调整战术,两个月时间也让他们变得更精了。欧美的装备与军援,即使强化了乌军数倍战力,但如果下一波攻防未能在俄军意外震撼还未恢复过来时便取得决定性战果,歼灭大部俄军有生力量,那俄军迟早还是会摸清乌军新战术,从而作出调整因应。各国军事专家多认为俄乌之战有可能变成长期消耗战,原因也基于此。

    让解放军得不偿失

    俄乌之战的许多教训,对台湾一样有用。虽然台海如果发生战争,主要会是海空决战,以及港口、机场、滩岸、交通要道的守备,但我们一样会面临合理政治目标与合理军事目标冲突的难题,要应付核子大国开大绝的威胁,要不断在「围歼」与「逐退」间反覆纠缠,要在有限的国际支援下,打一场快速且无限消耗的战争……。这些难题太过重要而且复杂,不能完全委之于将军,更不能委之于缺乏军事专业的政客与名嘴。国安与国防高层,得要虽不情愿却须务实的一条一条拟定困难的决策腹案,而且快速的落实准备。比如说,要打城镇战,那都市居民该怎么撤?撤去那里?局部优势火力来自那里?空军、砲兵、还是无人机?其数量与弹药储备足够支撑吗?这些都是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一旦要打城镇战,那都市居民该怎么撤?撤去那里?局部优势火力来自那里?(美联社)

    顺带一提,俄乌之战后,台湾很多人开始倡议民兵。但现实上,轻装民兵不是没用,而是要用对地方才会发挥效用,很难当作正规军用。总的来说,国土防卫力量可区分为三个层面:协助军事作战的民兵或国土防卫部队、稳定后方的民防工作、与支持战争运转的军火工业。依过往战争估计,直接上战场的民兵大约只佔劳动人口的一成,军火工业与军事支援大约佔比两成,剩下七成人口都属民防一环。正规部队与后备军力仍是战斗主力,但也很容易在激战中消耗殆尽,需要不断补充。所以,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是无比愚蠢的二百五命令,因为那会让后续补充的新兵,缺乏实战老兵教导带领,再有战志也会缺乏战力。一支部队打到剩下三分之一,不想撤也得撤,否则难以维持战力。

    凡此种种,都需要政军高层多方思考,引入民间各方专家,讨论调整过往惯性与决策。台湾没有一千公里的土地可以逐次消耗,没有时间可以长期作战,也没有120天可以等欧美慢慢训练部队。四面环海,既是我们抵挡共军的优势,也是大规模后勤补给的弱项。台湾最不需要的就是胸脯拍到黑青的英勇长官,却极度需要无数颗头脑想出各种怪招与聪明作战之法。所谓「聪明」,最简单的算法就是成本效益,敌我交换比至少要达到3:1,甚至10:1。随时随地让敌军得不偿失,这场仗才会让他们打不下去。

    俄乌之战,让我们见识了现代战争与军事技术所创造的各种难题,而这些难题,也需要无数颗现代头脑一起激盪,才能摸索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谁来援助我们?虽然振奋人心,但还是需要我们能聪明运用,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作者为前亲民党文宣部副主任、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