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条会破坏处女膜吗?为什么欧美人都在用的生理用品,台湾女生却很少人用?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StormMg,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从卫生棉到棉条、月亮裤,不仅是一场生理革命,也是我们文化、心理各层面看待月经的发展史。(图/取自freepik)(photo:StormMg)
    从卫生棉到棉条、月亮裤,不仅是一场生理革命,也是我们文化、心理各层面看待月经的发展史。(图/取自freepik)(photo:StormMg)

    • 编按:1970年代卫生棉、棉条引进台湾,当时家境好的妇女是有棉条可以选用的,但没多久便销声匿迹没人使用...

    为什么台湾女生不太会用卫生棉以外的生理用品?

    *(photo:StormMg)
    *(photo:StormMg)

    我们身处以卫生棉为主流的使用情境,早已习惯卫生棉广告中「男友贴心帮买卫生棉」、「宛如姐妹一样」、「只有女生最知道」、「自由自在」、「极致的呵护感受」、「终能一夜好眠」等诉求。

    经期不只是个别经验,同时也是文化形塑的特定产物。手边若只有卫生棉的选项,我们就会因为自身经期的差异,以及搭配使用卫生棉的情境,产生对经期以及经血的特定看法。然而卫生棉以外的生理用品,有没有可能带来另一种理解月经的文化?要是借机换位思考,改用比较少人用的棉条,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

    看美剧与棉条初相遇

    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是几岁时能一眼认出棉条?又是受谁影响?台湾今日年轻女性,大多不是从家庭、学校等社交圈知道棉条为何物,比较可能是从欧美影视作品中看来。这小小一管,要是没人解释,还真想不到它为何会「好用」:它容易置入阴道又取出来吗?会不会容易脏手?单就向谁请问该如何使用棉条,又能跟谁讨论跟分享有关棉条的资讯,就呈显美国跟台湾经期文化的落差—在生理用品中,棉条对美国女性而言是常见的选项,但对台湾女性并非如此。

    棉条出现在美国热门影视作品中时,不会只是因为剧中角色月经来了,遭遇月经并处理月经的脚本,还同时反映出棉条具备的社会意义:反映棉条在女性之间的传递,美国知名影集《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1998-200)里,女主角之一的凯莉曾若无其事地从手提包里拿出导管棉条,借给公共厕所里偶然相逢的陌生人,直接预设对方也知道怎么用,显示的是棉条的普及与处理月经的习以为常,即便是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因为生理性别相同,能想像对方在月经来时,有多困窘,又需要怎样的帮助。

    女孩都有的经验,遮遮掩掩地去换卫生棉

    从此回看台湾的社会氛围,特定的月经观念如何形成?整个社会对月经的不友善,使公开讨论相形困难。翻开市面上的性别议题书,以及台湾妇女与性别研究论着,皆能发现种种关于月经污名化与月经禁忌的阐述。融合学者如张珏等人以及张菊惠、庄佩芬等人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月经之所以被隐蔽的社会成因,一是负面的月经经验,女性自小就必须遮遮掩掩地换卫生棉,连去厕所更换也要找其他理由,以免被人发现;二是经期不适的成因有很多,改善之法莫衷一是,往往在谈话之间归诸个人生活习惯。传统的月经禁忌多从保健卫生着眼,嘱咐女人应时时保持清洁,避免污秽,把月经跟不卫生对等看待,容易使得女性自我厌恶、回避谈论,也让男性对月经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