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运能不到25% 中国已成北约的系统性挑战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的地缘政治进程并不如当初顺利,甚至让欧盟国家更为团结。(美联社)(photo:UpMedia)
    中国的地缘政治进程并不如当初顺利,甚至让欧盟国家更为团结。(美联社)(photo:UpMedia)

    香港南华早报于7月18日报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邀请德国、法国、义大利,和西班牙四国领袖于中共二十大结束后访问北京,不过迄今都尚未回覆。相较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以来大幅提升的中欧关系,更受到当下乌俄战事的影响,中国的地缘政治进程并不如当初顺利,甚至让欧盟国家更为团结。

    「一带一路」开高走低

    自2013年11月中国将「一带一路」定为国家级战略以来,中欧关系被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地缘效应指标,欧洲主要国家也在习近平第一任期内给予正面回应。当时的德国总理梅克尔和法国总统欧兰德为首的欧洲领袖给予正面回应。

    2015年欧兰德访中时签下200亿欧元的协议,中欧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一路由重庆开通至汉堡和伦敦,义大利更于2019年签署「一带一路」协议,开创七大工业国先例。向来标榜中立的瑞士,在总统兼财政部长乌力·毛勒(Ueli Maurer)的支持下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一带一路」看似开创中欧关系的新里程碑。

    然而,随着梅克尔和欧兰德卸任以来,中欧关系进展有限,2021年更成为中欧关系的转折年。5月份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冻结,9月份更提出「印太战略公报」(Joint Communication on the EU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12月梅克尔卸任总理后,德国各界更对中欧关系提出反思,梅克尔本人更坦承当初太乐观看待中欧关系。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今年中欧班列的运能不到25%,地缘政治的多重效应让中国以往自豪的经贸力量不再耀眼。(图片撷取自Youtube)

    欧盟与北约立场日益趋近

    2019年至今,中欧关系不但未能重温当初的蜜月期,甚至使欧盟的立场更贴近美国,即使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经贸伙伴,2019年时仍被欧盟认定为「体制竞争对手」(systemic rival)。今年4月欧盟印太事务特使维森廷(Gabriele Visentin)表达欧盟捍卫南太平洋地区利益的立场,必要时加强地区的防卫能力。6月份举行的七大工业国集团(G7)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两场峰会,欧洲各国领袖对中国的立场明显与美国合流,西方国家呈现更为强硬的中国政策立场。

    6月29日,北约领导人在马德里(Madrid)峰会发布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首度提到中国是北约关切的「系统性挑战」,并指出:「俄中两国之间不断深化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它们相互强化的关系、以及企图破坏国际秩序的规范,与欧盟的价值观和利益相左。」受到乌俄战事地缘效应的影响,左右为难的中国反而与俄国同被西方国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透过形成中的AUKUS离岸包围网,与北约分别从欧亚大陆两侧施加压力。

    其他价值观相近的国家也随之表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在会中表示将全面修订2014年公布的「个别伙伴合作计画」(IPCP),扩大欧盟与日本之间的防卫合作,希望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能参加北大西洋理事会(NAC)会议。一时之间,曾被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Jean-Michel Frédéric Macron)批评为「脑死」的北约在地缘政治上活跃起来,中国问题为成立70年的北约寻获新的存在目的,中国若无法透过邀请欧洲国家领袖来访中国,将成为八国联军再现的警讯。

    「经欧制美」的路径更为遥远

    然而仅从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层面来看,以欧盟为主体发表的中国论述仍未如北约的口吻严峻,也未有对中国执行指向性的行动能力。由于欧盟结构的先天因素,虽然有指挥和控制架构,但它没有如同北约的永久性架构执行指挥行动,即使欧洲本身的防务也是以北约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SHAPE)为主体,而非是欧盟的永久作战总部(OHQ)。

    换言之,在现行的欧盟军事架构下,无法单独派遣欧盟军队出现在印太地区,仍是以北约的决策和意愿为依归,并不能单独表达欧洲的利益和意见,整个西方世界在中国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中国仍有建立「统一战线」的空间。中国原本也以「一带一路」经营欧洲经济与社会层面,尝试作为「经欧制美」的途径,消解北约甚至西方国家内部的一致性。

    但是中欧经贸关系的前景不如以往,使得中国全面分化北约的目标受挫。Rhodium Group和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报告指出,中国仍未能恢复2016年直接投资欧洲的高峰,今年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指出,23%的业者想离开中国,普华永道(PwC)发表上半年全球运输与物流晴雨表,中欧班列的运能不到25%,地缘政治的多重效应让中国以往自豪的经贸力量不再耀眼。

    文明理解的歧异 加速中东欧国家离心

    但是自2020年以来,中东欧国家陆续对「一带一路」表达质疑,从波罗地海到中欧国家陆续对台湾表达善意,立陶宛和捷克的友台立场尤其显着。一方面由于中国没有足够的发展型国家经验理解中东欧国家,更缺乏现地研究所需的语境。中国甚至仍抱持过往「亚非拉」和冷战时期铁幕国家的理解,不但无助于理解民主化后的价值观转变,更低估中东欧国家原有的文明发展历程。例如:捷克曾是波西米亚文明古国,斯拉夫民族文化兴盛之地,波兰更有悠久的东欧人文主义传统。

    更深层的误区来自于东西方对于国家的文明理解不同,曾不幸被三度瓜分的波兰,和苏联解体后复国的波罗地海国家,在今日更为重视西伐利亚主权体系(Westphalian sovereignty)下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国家之间不因大小而有在国际法中有所差异。中国则以天下本位看待「一带一路」,尊卑位阶的朝贡观念隐然于外交与经贸活动之中,将自身关注的伦理秩序强加于他者,于是与现实主义的霸权便难以区分本质。2021年欧盟也提出「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画与中国同台较劲,预计以3,000亿欧元的预算协助开发中国家。

    对欧洲国家而言,倘若选择中国的「善天下」路径,仍脱离不了既往的西方霸权历史的途径,回头依赖于熟悉的北约与欧盟体制仍是在道德和安全上较好的选择。中欧关系的问题不在于欧洲或北约做了什么,而是中国在文明理解的语境和路径上与欧洲的人文精神相去甚远。「一带一路」在欧洲发展将近9年,若仍走不出「万邦来朝」的「中国梦」,恐怕只会让欧洲国家与印太地区价值相近的伙伴越走越近。

    ※作者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