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政策50年 分析:模煳框架难维持摩擦恐日增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LT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让裴洛西(左)访台如此敏感的关键字「一中政策」,至今正好50年。学者分析,这个数十年来支撑许多国家与两岸同时往来的模煳框架,在中国强加限缩定义,以及国际与台湾日益增加的交往需求下,愈来愈难维持模煳,也将带来更多摩擦。(法新社资料照)(photo:LTN)
    让裴洛西(左)访台如此敏感的关键字「一中政策」,至今正好50年。学者分析,这个数十年来支撑许多国家与两岸同时往来的模煳框架,在中国强加限缩定义,以及国际与台湾日益增加的交往需求下,愈来愈难维持模煳,也将带来更多摩擦。(法新社资料照)(photo:LTN)

    〔中央社〕让裴洛西访台如此敏感的关键字「一中政策」,至今正好50年。学者分析,这个数十年来支撑许多国家与两岸同时往来的模煳框架,在中国强加限缩定义,以及国际与台湾日益增加的交往需求下,愈来愈难维持模煳,也将带来更多摩擦。

    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Nancy Pelosi)访台成为全球头条新闻,因为中国正以美国「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为由升高台海紧张;但包括美国府院,以及英、日、德、法等国都喊话裴洛西访台未改变「一中政策」,北京不该以此为增加军事活动的前提。

    究竟国际上所谓的「一中政策」内涵有没有改变?剑桥大学即将出版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有系列文章探讨一中政策50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助理教授里夫(Adam P. Liff)和乔治亚理工学院学者林坤达(Dalton Lin)在合着的该系列前导文章中,分析了这个国际通行半世纪的一中模煳框架,如今正遭遇哪些困难。

    一中政策始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Richard Nixon)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先后出访中国,打开了中共政权在国际上邦交正常化的大道,把中华民国台湾的外交关系翻转成非正式形态,这套模式的架构基础就是「一个中国」。

    中国主张的「一中原则」有3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美、日、欧盟等民主阵营国家的「一中政策」则只有前2句;对第3句话表示「我知道你这样想」但不置可否,反而强调两岸问题和平解决、与台湾进行实质往来,甚至包括出售武器助台湾防卫等等,整套政策是以承认中国代表权、台海稳定、保持与台湾交往为主要元素。

    里夫和林坤达指出,数十年来大家就在互相保留模煳空间的一中框架下相安无事,但中共对一中「说的比做的多」,意指对外强势宣传自己的一中定义;而美国则是「做的比说的多」,也就是强化台湾关系,这个对比如今带来了后果。

    最明显的后果是「假话说多了恐变真」。两位学者认为,北京长期对一中误导性的诠释,使它得以片面主张别人「犯错」、限缩他国的行为,导致它与美、欧、亚等民主国家产生更多摩擦。

    里夫和林坤达分析一中框架在近年愈来愈难保持模煳的原因,包括中国强势以违反一中为由,迫使外国企业、明星、球星得对「踩红线」道歉、改网站,结果遭到国际反弹,例如2018年美国政府就发布声明严词请北京「停止威胁美国的航空公司和公民」。

    其次,中国主动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例如阻止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加上恶化的人权纪录;对照台湾的民主化和高度发展,提高了民主国家与台湾交往合作的需求,近年最明显改变的就是欧盟。

    2021年欧洲政治人物访台人数创纪录,加上欧盟成员立陶宛因使用「台湾」为正式名称被中国解读违反一中,北京祭出强力贸易报复引来欧盟国家反弹。

    美欧政坛这几年都有人提议改变一中政策,例如2020年欧洲议会对中关系代表团(D-CN)成员联名唿吁欧盟将一中政策「大翻修」。他们表示欧盟当前两岸政策归结就是4个字「维持现状」,但中国的行为正在改变现状,所以欧盟也该因应改变,才能保持平衡。

    中国行为使国际一中框架朝向清晰的另一例,是今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WHA)上,台湾友邦史瓦帝尼(Eswatini)代表在美国代表明显「盯场」下,主张联合国的一中决议案,「只是处理中国代表性问题,既没有授权中国在联合国体系中代表台湾,也没有表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里夫和林坤达唿吁各方珍惜一中框架模煳的权宜之计,因为模煳带来的3个保障如今面临风险。3个保障是:对中国而言,和平统一是可能的;对台湾而言,未来解决方案将不违背人民的自由意志;对美、日、欧等国而言,与台湾关系的持续深化不会引来与北京的冲突。

    不过,解铃恐怕还需系铃人,最先破坏者得先自我克制;否则其他人的选择只有两个:容忍红线步步进逼到压迫自己的生存价值,或者联手画出另一条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