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怪他毁掉经济 「叛徒」戈巴契夫在海外风光、在国内却如「贱民」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pMedi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1987年12月,美国总统雷根(左)与苏联总统戈巴契夫在华府会面。(资料照片/美联社)(photo:UpMedia)
    1987年12月,美国总统雷根(左)与苏联总统戈巴契夫在华府会面。(资料照片/美联社)(photo:UpMedia)

    前苏联最后的领袖戈巴契夫逝世,欧美各国领袖纷纷致上敬佩与哀悼之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分析报导称,戈巴契夫跟西方展开一系列的限制核武协商,使他在西方眼中成为英雄;再加上他促成东欧的解放和德国统一,并拉下「铁幕」终结了冷战,促使东欧享有今天的自由与民主。

    然而,俄国国内对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的看法,却不像欧美如此正面。CNN指出,戈巴契夫在西方被看成「巨人」,在俄国国内的地位却有如「贱民」,此一落差更显示双方认知上无法跨越的鸿沟。

    (延伸阅读:苏联末代领袖戈巴契夫逝世享寿91岁 任内拉下「铁幕」、和平终结冷战)

    悲剧的角色:既是「英雄」 又是「叛徒」

    事实上,俄国人看待戈巴契夫的态度,跟西方世界对他展现出的推崇与敬意截然不同。路透报导引述俄罗斯政治学家索洛威(Valery Solovei)的观点,把戈巴契夫形容为有如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一般的「悲剧角色」,「一开始握有超级大国的权力,到最后国家却消亡了」。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2003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希(左)与前苏联总统戈巴契夫在莫斯科会面。(资料照片/美联社)

    1998年,戈巴契夫曾带着孙女,替必胜客(Pizza Hut)拍摄一支广告,里面的台词也反映出西方世界跟俄国国内对戈巴契夫的两极看法。影片中,俄国人争论戈巴契夫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一方认为他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经济混乱,一方主张他促进了自由和希望;不过,另一个人却用一句话,让两边都点头赞同:「因为有他,我们有了很多东西,像是必胜客」。

    出身西伯利亚的纽约时报记者库曼涅夫(Anatoly Kurmanaev)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对戈巴契夫的记忆:苏联解体时他年仅6岁,后来对戈巴契夫的第一个印象正是这支必胜客的广告。

    长大后,库曼涅夫到西方留学时,最讶异的却是欧美世界对戈巴契夫的态度,跟俄国国内形成强烈对比:在西方,戈巴契夫是「明智、反传统的政治家,比苏联的强硬派技高一筹,引领冷战终结的同时,避免了核武的毁灭」;在俄国,他却是「叛徒」,是「天真的傻瓜」,因为「白白葬送一个超级大国」,而遭俄国人普遍的鄙夷。

    苏联解体、经济崩盘都是他的错?

    东欧资深媒体人谢别斯琛(Victor Sebestyen)曾撰文主张,正是由于戈巴契夫的失败,才让他成为西方世界「意外的英雄」;在俄国民族主义者眼中,他却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羞辱」象征,对此要负起最直接的责任。正如纽时报导指出,戈巴契夫在俄国海外被捧为「英雄」,在国内却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崩溃的罪魁祸首。

    不过,谢别斯琛指出,事实上苏联解体的原因不只一个,其他因素还包含华沙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外债高筑,以及1980年代起逐步下滑的国际石油价格。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1989年5月,戈巴契夫与妻子赖莎(Raisa)曾赴北京,期间参访八达岭长城。(资料照片/美联社)

    眼看共产苏联逐渐衰弱,戈巴契夫本意是透过政治与经济改革拯救垂死的共产体系,却因为野心过大,加速共产苏联垮台。苏联晚期和后来的俄罗斯深陷经济困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1年俄国的国民生产毛额(GDP)年增率为-5%,1992年则是-14.5%。对此,许多俄国人认为是戈巴契夫的责任。

    路透报导指出,打从掌权之初,戈巴契夫就认为当时的苏联早已陷入衰退境地,不靠大胆的改革便无法拯救它。不过,部分学者对戈巴契夫抱持更批判的立场;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历史学者狄托夫(Alexander Titov)即主张,戈巴契夫失势,根源来自他「不懂苏联」,他没发现若把支撑该体系最关键的「恐惧、压迫和计画经济」等元素去除,结果就是体系分崩离析。

    伦敦政经学院历史学家祖博克(Vladislav M. Zubok)认为,戈巴契夫容许国营企业有较高的自主性,却未开放私有财产和市场改革;他创造了效率低落的代议体制,却没能打造出足以取代共产党的行政机构。基本上,戈巴契夫破坏了旧体系的稳定,却未曾建立起可行的市场经济,让民众「原已够苦的生活继续往下沉沦」。

    *(photo:UpMedia)
    *(photo:UpMedia)

    1991年8月,前苏联总统戈巴契夫(左)与俄罗斯总统叶尔钦(Boris Yeltsin)会面。(资料照片/美联社)

    戈巴契夫更没料到的是,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国的民族主义力量,大到影响乌克兰和乔治亚,让它们一一脱离莫斯科政权的控制,宣告独立。

    有论者主张,后苏联时期的经济崩溃,让普丁这样的强人成为俄国人心目中更有吸引力的选项;而苏联时期失落的庞大帝国,也是促使普丁侵略乌克兰的驱动力之一。

    2005年,普丁曾透过国情咨文向人民表示,苏联倒台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替车臣等地的分离主义运动推波助澜。

    (延伸阅读:「生命志业」都被普丁毁了 密友曝戈巴契夫不满俄国现状)

    在普丁掌权之下,戈巴契夫的改革几乎全被推翻;他的密友维涅季克托夫(Alexei Venidiktov)7月受访时曾称,戈巴契夫对普丁很不满,因为他的努力几乎归零,甚至「灰飞烟灭」。

    不过,仍有学者乐观看待俄罗斯的未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者芮德成科(Sergey Radchenko)在推特上表示,戈巴契夫有生之年,见证自己「最深沉的恐惧成真,最美好的梦想在鲜血和污秽中幻灭」;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仍会永远感念他,「相信有一天俄罗斯人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