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辞职的哲学:也许在汲汲营营的工作中,你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在日渐忙碌的工作生活里,安静辞职成了欧美职场最新的潮流。pexels(photo:UDN)
    在日渐忙碌的工作生活里,安静辞职成了欧美职场最新的潮流。pexels(photo:UDN)

    近日,被称为「安静辞职」的浪潮,正在欧美办公圈崛起,它和中国去年兴起的「躺平」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曾几何时,你我的生活似乎总陷入在汲汲营营的忙碌生活中──庞大的工作压力、无以复加的经济重担、似乎永无止尽的被交派各种任务,彷彿深不见底的劳碌,正以排山倒海的浪潮袭来,特别是在智慧型手机出现以后,工时也更加难以界定。

    近日,被称为「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的浪潮,正在欧美办公圈崛起,它和中国(China)去年兴起的「躺平」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旨在大环境的职场压力下,一种与其坚持奋斗、不如只做到最低限度工作的信念,因为在加薪困难、升迁机会渺茫的办公室里,应该拒绝成为被剥削的「奴隶」。

    它并不是真正的「辞职」,而是你依然在工作、还是会进办公室,只不过不会再追求额外的价值,甚至更积极进取的争取分内外的表现,而是只把「本分」给做好。

    人的价值不该由工作表现来定义

    其实最早的安静辞职理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但最近安静辞职的风潮,是由一名来自美国(USA)纽约的工程师扎伊德汗(Zaid Khan)发起,在那有如病毒式传播的TikTok短影片中,他传递了关于安静辞职的理念。

    「你依然在履行你的职责,但你不再在精神上赞同『工作必须是生活』的喧嚣文化,事实是,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你的工作表现来定义的。」

    英国(UK)诺丁汉大学组织行为学副教授玛丽亚科多维奇(Maria Kordowicz)表示,安静辞职现象的增长,与人们普遍对工作满意度的下降有关。

    根据盖洛普(Gallup)2022年全球工作场所报告显示,英国只有9%的劳工热衷于他们的工作,在38个欧洲国家中仅排名第33位;而2021年秋季进行的 国民保健署(NHS)员工调查显示,员工士气从6.1(满分10)下降到 5.8,员工敬业度也从7.0下降到6.8。

    疫情冲击 安静辞职的信念更加坚定

    玛丽亚科多维奇分析,自疫情以后,人们与工作的关系已经透过各种方式产生了改变,传统上必须到办公室完成任务的模式已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居家办公、一种随时随地都在工作的状态。

    其实这个现象,从下班后还必须不停的回老板e-mail、主管的通讯软体开始时便不断在酝酿──为什么明明下班了还要处理工作的事情?为什么明明已经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还要不断交派任务?难道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因为科技的方便成为理所当然的责任?

    而随着疫情的影响,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煳,也似乎宣告着人们的工作型态,将产生巨大的改变。

    在安静辞职愈来愈盛行以后,有许多上班族开始把这个概念奉为圭臬,他们虽然可能每天都还是持续在工作,但心理层面已经不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重心。

    资方与劳方的观念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信念当然也掀起了一股反对的浪潮,毕竟对资方、老板、创业者来说,安静辞职绝对不可能会出现在他们的职涯人生里,他们所讲究的反而是工作极大化;而对劳方、劳工、上班族来说,他们可完全不会想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

    履历顾问公司Resume Builder就调查发现,在1000名员工中,有超过26%的员工拒绝向工作狂那般的奋斗文化低头,而有21%的员工透露,自己正偷偷实行安静辞职的理念──「领多少薪水,就做多少事。」

    当然,许多大老板对于这种行为完全看不下去,他们不准员工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想办法找出那些只做最低限度工作、看似装忙其实偷偷在混时间的员工。

    安静辞职也许是种照顾身心健康的方式

    不过,美国职场专家艾莉森派克(Allison Peck)就跳出来说,其实安静辞职未必是真的要在工作中「偷懒」,它其实是用一种更全面的角度,顾及身心健康,因为确实有太多的人,人生不断为工作打拚,却忘了陪伴家人、关心自己的身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生活重心重新调配的问题,他说,身为员工,未必要像以前一样,努力的为工作付出、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只为了竭力满足老板或公司的要求,而是尽可能做到符合自己薪水的事。

    毕竟,对比老板或主管,他们所领的薪水本来就不是一般员工可以相比的,老板又该如何要求员工,做的工时或工作内容必须要一样多?

    然而,对资方与劳方来说,这个概念势必很难在两个相对的立场上产生共鸣,因此大部分的做法将是心照不宣──默默的认同这个想法,然后悄悄的执行。

    (本文出自2022.9.12《远见》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