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发烧 番茄农的脸绿了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全球近7成的加工番茄产自美国、中国和意大利,全球暖化动摇红色经济,今年多数产地遭逢干旱,番茄产量骤减。(photo:RFA)
    全球近7成的加工番茄产自美国、中国和意大利,全球暖化动摇红色经济,今年多数产地遭逢干旱,番茄产量骤减。(photo:RFA)

    9月底,中国新疆刚结束番茄(西红柿)采收期,一车车红澄澄的番茄送往加工厂,如火如荼产制“红金”,全球3成以上的番茄产自中国,美国、中国和意大利更是囊括全球65%的加工番茄产量,不过,一场红色风暴正悄悄扑向餐桌。

    今年夏天,极端热浪和干旱席卷欧洲、美国和中国,意大利北部的番茄产量大缩水,番茄酱的供应链连带受到波及;美国加州是番茄生产重镇,2021年加州番茄产量下跌10%,今年又遭逢缺水和种植成本飙升多重夹击,7月番茄酱价格上涨逾2成,加州番茄研究所主席Rick Blankenship说,“今年的产量远低于预期,我们遭遇了高温,造成番茄长不大,一株番茄结了很多果实,但个头大多偏小。”

    新疆农民对旱情威胁产量的窘境并不陌生,这里是番茄生产和加工的大本营,2012年春夏之交,新疆北部地区遭遇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番茄种植面积大幅缩减,番茄酱产量创下近10年新低,如今高温天气愈加频繁,今年6月发表在《气候与大气科学》(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东亚的热浪强度和天数也会增加,主要包括中国、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蒙古国大部分地区。

    暖化悄悄偷走番茄

    不妙的是,科学家的预测研究捎来坏消息,最近丹麦和美国研究团队发表在《自然食物》(Nature Food)期刊的研究显示,到了2050年,加工番茄的主要产地将减产6%,在本世纪末的最高暖化情境下,番茄收成将会减半。这意味着红色经济可能失血,餐桌上的酱料也躲不过升温冲击。

    国际研究的趋势预测显示,暖化让加工番茄的减产风险升温,本世纪末番茄收成可能会减半。(路透社)(photo:RFA)
    国际研究的趋势预测显示,暖化让加工番茄的减产风险升温,本世纪末番茄收成可能会减半。(路透社)(photo:RFA)

    这是全球首次大规模针对气候变迁对加工番茄产量的研究,研究团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的5种全球暖化情境进行预估,5个产量预测模型(crop modeling)都指向番茄减产的趋势,未来随着气候变迁加剧,其实不只是番茄减产,其他作物也会受到影响。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农业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施明哲指出,这份研究报告建构一份量化的资料,如果全球升温持续恶化,番茄收成会受到重大影响,面对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环境变迁挑战,它也提醒各国需要发展一套新的策略,才能够继续生产足够数量、高品质的蔬果,提供世界人口所需。

    当前地球持续发烧,番茄农也跟着变脸了,从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不难窥见农民的苦脸,2015年加州的番茄产量达到1440万吨高峰,过去6年始终低于这个数字,今年加州大旱预估产量不到1170万吨。

    长不大的番茄遇上病害

    “高温对于番茄的生长有许多层面的影响,从生理、表型到代谢都有不利影响。”施明哲说明,“以叶子来说,高温会降低叶绿素含量,也会减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时妨碍植物生长速度,尤其在生殖时期,高温会妨碍花粉管的发育,降低授粉效率,种种因素造成果实收成数量减少、果实重量降低,种子数量也会降低。”

    番茄在开花前期对温度最为敏感,这个阶段也是收成的关键期。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副教授陈凯仪指出,如果番茄开花前1至2周遇上高温,会造成花芽分化和花器发育不完全,着果率大幅滑落,此外,番茄还会出现脱色,由于茄红素累积受到影响,果色变浅,高温也会降低甜度。

    高温会降低番茄着果率,果实偏小且出现脱色。(路透社)(photo:RFA)
    高温会降低番茄着果率,果实偏小且出现脱色。(路透社)(photo:RFA)

    “番茄农要面对的不只是高温对番茄的直接伤害,还要面对暖化带来的衍生问题。”施明哲提醒,“高温会间接加速病虫害演化速度,往往使得原来的抗病品种无法应付新兴的病虫害,番茄产量的损失可能更大。”

    陈凯仪说,高低温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植物病害,随着温度上升,新型病虫害也会跟着出现。“泰国、印度等南亚学者所关注的番茄病害,大不同于温带国家关注的病害。”他以过去参加的番茄育种家国际会议为例,“因应升温造成的新病害,未来可透过国际交流合作,将亚热带国家的经验传递给温带国家。”

    中国的蕃茄栽种也面临病虫害日趋严重的挑战,现有的病害不少于30种,近年来更是接连爆发新型病害,包括斑萎病毒病、褐皮皱纹果病等,气候环境变化成了农民的头疼问题。

    1.5℃升温警线快沦陷

    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重磅报告,未来5年内1.5℃的升温警戒线极有可能失守,按照当前各国的减碳政策,到本世纪末,全球均温将上升2.8℃,而过去50年,暖化已使得极端天气有关的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

    这一连串攀升的数字,可又让番茄农捏把冷汗。陈凯仪指出,一般来说,番茄开花结果的适宜温度为22至28℃,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研究团队曾提出田间的高温逆境条件,他们定义为日夜平均温超过29℃,日温超过32℃、夜温高于26℃,所以番茄的耐受高温是一个很复杂的状况,目前有很多研究报告,不过可能像是瞎子摸象般只摸到一个面向,现阶段大多认为平均温超过29℃不利番茄生长,这篇刊登在《自然食物》的研究报告也是采用此温度阀值。

    相较鲜食番茄,气候变迁对加工番茄的影响尤其显著。施明哲分析,鲜食番茄大部分栽种于温室或相关设施,可利用降温设备来减少高温危害,同时防止部分的病虫害,加工番茄则以露天田间栽种为主,容易遭受病虫害,也不易改善温度条件,未来应对气候变迁的威胁,除了育种之外,还要发展新一代的栽培设施,用最少的能源减低病虫害,也提供农作物较好的生长环境。

    加工番茄大多采取露天栽种,直接暴露在高温和虫害威胁之中。(路透社)(photo:RFA)
    加工番茄大多采取露天栽种,直接暴露在高温和虫害威胁之中。(路透社)(photo:RFA)

    暖化带来的致命伤不只是高温,极端天气也为番茄种下潜在隐患。施明哲表示,极端气候往往造成非季节性的高低温,比如说一段长时间在不该冷的时候冷、不该热的时候热,洪灾和干旱的灾难性天气型态发生机率也增加,这些状况都是导致农作物损伤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开花结果时期遇上极端气候,收成无可避免大幅减少。

    放眼全球加工番茄的大面积栽种区,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加州河谷、地中海沿岸,以及中国新疆、内蒙古和甘肃少数地区。陈凯仪指出,番茄是喜欢阳光的作物,日夜温差要大,而且不能太潮湿,这些加工番茄的主要栽种区提供合适的地理环境,但也是降雨稍微少的地方,应变气候变迁的弹性和缓冲力也比较低,所以往往降水偏少后容易引发干旱。

    番茄酱不再唾手可得?

    根据美国干旱监测报告,今年夏天加州处于“严重干旱”,加州重要农业区中央谷地更是属于“极度干旱”状态,全球知名的“是拉差”(Sriracha)辣椒酱一度发表声明,由于近期气候干旱,导致加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辣椒歉收,辣椒酱将面临全球缺货危机。

    番茄是三大世界性贸易蔬菜之一,从番茄酱、墨西哥莎莎酱到意大利面红酱都少不了这一味,当前气候危机节节近逼,《自然食物》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加工番茄的减产风险大增,以番茄为原料的酱料能顶得住压力吗?未来是否会步上辣椒酱的命运?气候变迁成了餐桌上的热话。

    气候变迁浮现餐桌,未来番茄酱身价是否跟着水涨船高,成了消费者关注话题。(路透社)(photo:RFA)
    气候变迁浮现餐桌,未来番茄酱身价是否跟着水涨船高,成了消费者关注话题。(路透社)(photo:RFA)

    施明哲认为,番茄酱短期内不会出现缺货危机,因为番茄产量比辣椒高很多,而且对欧洲、美国和中国来说都是重要的农产品,投入的研发工作也相对来得多。陈凯仪表示,随着全球升温,番茄产地可能出现移转,例如从南加州移往较凉快的北加州,番茄酱料不至于出现原料断货问题。

    跟暖化赛跑的番茄育种

    当前各国积极提升番茄种业,试图培育抗逆境的新品种,钻研耐热番茄遗传因子的陈凯仪受邀参与欧盟计划,他指出,台湾在全球农业扮演特别角色,因为地理环境涵盖热带和亚热带,相关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国家,位在台南善化的“亚洲世界蔬菜中心”(简称亚蔬中心)是全球番茄种原收集最多的机构,长期投入番茄耐热抗病育种研发,亚蔬中心提供的番茄品种大受欧洲合作伙伴欢迎,欧盟计划还包括全球茄科植物的种原定序,亚蔬中心提供了将近5000个番茄种原。

    培育抗逆境的番茄新品种,是对抗气候变迁的手段之一。(路透社)(photo:RFA)
    培育抗逆境的番茄新品种,是对抗气候变迁的手段之一。(路透社)(photo:RFA)

    面对极端气候已成为日常,作物病害演化速度加快,快速育种成了当务之急,台湾中研院、农试所、亚蔬中心、台湾大学和中兴大学也联手建置番茄的核心种原资料库,收集筛选出4000个适合品系。施明哲指出,现在传统育种大概要耗时10至15年,这个大数据导向的育种平台建立番茄的基因体序列资料,并搭配番茄种原的表型体研究资料,希望能把育种时间降为3至5年,未来育种人员可以根据需求,精准且快速育种。

    不过,耐热新品种赶得上气候变迁的速度吗?陈凯仪说,亚蔬中心的番茄新种的确在欧洲可以应付升温,但在台湾,耐热性不太够了,所以目前尝试把不同的耐热品种,透过杂交再去培育更耐热的品种,由于牵涉复杂的遗传因子,不是单一基因控制,育种研发并不容易。

    他给了语重心长的结论,“新品种的育成,能一定程度提升番茄的耐逆境能力,但总是有限。”在等待抗逆境的番茄推陈出新之际,减碳的脚步也要加快,否则暖化这把火可要迅速烧向餐桌了。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责编:陈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