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事关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湿地保护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I,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法国世界报(photo:RFI)
    法国世界报(photo:RFI)

    保护湿地的拉姆萨尔公约缔约国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在武汉举行,一直到11月13日。在此之际,法国世界报驻华记者勒梅特在该报刊发文章,介绍中国是如何保护其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他说,这事关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北京自称已经创造或恢复了80万公顷的、动植物物种丰富的湿地并为此自豪。

    勒梅特撰写的文章首先描写了位于武汉西南90公里的陈湖(音)自然保护区的先进装备。这里的工作人员不再需要用双筒望远镜来观察每年秋天从俄罗斯飞来并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休息的数千只候鸟。这片受保护的湿地安装了数十个摄像头和麦克风,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远程就可以控制一切。

    勒梅特表示,在“智慧城市”领域是冠军的中国正在走向“智慧自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逃脱2.0版的中国鸟类学家。水、土壤、空气、温度,还有每种鸟类的数量和位置,啥都逃不过智能装备的中国鸟类学家。在某一个元素上一聚焦,其特征便可在屏幕上显示。插上麦克风,阿纳德尔(Anadyr)的各种鸟禽仿佛就到了您的身边。

    更妙的是,由于摄像机还可以观察游客,所以,保护区的鸟类学家可以根据物种的胆怯情况,即时地告诉游客他们应该去到哪里。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之一温卓(音)解释说,“优先的,是鸟,不是游客”。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专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美国人吉姆·哈克内斯(Jim Harkness)说,“在这个规模上,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完善的系统了。”

    生态“海绵城市”

    湿地保护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于11月5日至13日在武汉和日内瓦同时举行,相关保护区的负责人在带领武汉的与会者实地参观保护区的同时,也让日内瓦的与会者通过视频参观了保护区。

    在青山区,7公里多的码头曾经为附近的钢厂转运沙子和材料,现在则变成了生态“海绵城市”。透水的土壤、休闲空间、自行车道、植树、整修堤坝以保护这块湿地免受城市环境的影响……为此,武汉已投入了不少于3亿欧元。显然,这样的改造很受人们的喜欢。周末,会有成千上万的家庭来这里休闲。青山区只是一个开始,到2035年,要按照这个模式改造30公里。

    政治问题

    勒梅特表示,像武汉这一保护区这样的转变,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放弃污染严重的鱼类养殖,拆除工人们住的房屋造成了情势紧张。与以往一样,当局是威权主义和补贴并用才做成的。由于习近平将“生态文明”作为“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地方官员们知道,他们的仕途部分取决于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成绩。

    一位要求匿名的西方外交官表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问题”。因此,中国主办了武汉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习近平还在开幕式上通过视频发表了开幕致辞。美国人吉姆·哈克内斯(Jim Harkness)说,“我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元首对湿地感兴趣。”

    尽管许多国家都没有能够按照其在拉姆萨尔公约前几次缔约方会议上的承诺保护湿地,但中国在十年内“创造和恢复”了80万公顷湿地,让中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