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大爆发、病例2.49亿起! WHO:气候变迁是首犯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UD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世界各国多年来积极透过疫苗接种、公共卫生宣导等措施预防及治疗疟疾,多年努力原本已初见成效,但近年来病例、致死率又再度呈上升趋势。情境示意图。图/Ingimage(photo:UDN)
    世界各国多年来积极透过疫苗接种、公共卫生宣导等措施预防及治疗疟疾,多年努力原本已初见成效,但近年来病例、致死率又再度呈上升趋势。情境示意图。图/Ingimage(photo:UDN)

    世界各国多年来积极透过疫苗接种、公共卫生宣导等措施预防及治疗疟疾,多年努力原本已初见成效,2000年至2019年间疟疾致死率已降低不少,但近年来病例、致死率又再度呈上升趋势。疟疾为何在此时卷土重来?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疟疾新病例数量高达2.49亿,与2021年相比多出了近500万起,同时也比新冠疫情爆发前的病例数高出不少。而疟疾也是导致全球最多儿童死亡的疾病,威力不容小觑。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去年(2022)的疟疾病例大多集中在巴基斯坦、奈及利亚、乌干达、衣索比亚、巴布亚纽几内亚,其中又以巴基斯坦的情况最为严峻,去年的新增病例数量达310万起,传染率同2021年相比暴增了近五倍。

    而巴基斯坦的疟疾疫情今年仍不见好转,年初至今已新增了230万起病例,全年病例数量预计将超过2022年的病例数量。奈及利亚、衣索比亚各新增130万起疟疾病例,乌干达新增病例数量则达60万起。

    据路透社报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原本的预估数据,到了2025年,每一千名有可能染上疟疾的人当中应该仅出现26.2起实际染疫病例,但2022年的数据则是每一千名高危人士中,就有58.4起病例,全球打击疟疾的计画成效不如预期,进度明显严重落后。

    全球对抗爱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基金会执行董事桑梓(Peter Sands)接受路透社採访时表示:「这份报告揭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目前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开倒车的情况。我们必须立即採取行动,不然疟疾就极有可能重新席卷全球,我们过去二十年间所做出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气候变迁导致疟疾病例激增

    导致全球疟疾病例激增的几个因素就包括:战乱、抗药性提高、新冠疫情,以及气候变迁,其中又以气候变迁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着。图为格陵兰冰山,报系资料照/记者余承翰摄影(photo:UDN)
    导致全球疟疾病例激增的几个因素就包括:战乱、抗药性提高、新冠疫情,以及气候变迁,其中又以气候变迁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着。图为格陵兰冰山,报系资料照/记者余承翰摄影(photo:UDN)

    《纽约时报》则指出,导致全球疟疾病例激增的几个因素就包括:战乱、抗药性提高、新冠疫情,以及气候变迁,其中又以气候变迁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着。

    负责指导世界卫生组织抗疟疾工作的纳米杰博士(Dr. Daniel Ngamije)表示,气候变迁及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是直接导致巴基斯坦、乌干达、衣索比亚疟疾病例激增的主要成因,而其他疟疾高风险地区或多或少也受气候变迁所累,病例数不断攀升。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这类寄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借由疟蚊叮咬传播。被感染、且具有感染能力的雌性疟蚊会在叮咬人类时将疟原虫注入到人体内,导致被叮咬的人染病。

    《纽约时报》评论解释道,气候变迁导致全球各地水灾频频发生、积水情况严重,为疟蚊以及疟原虫提供了极佳的繁殖环境,而水灾同时也对公共卫生设施、医疗资源供应链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民众无法及时接种疫苗、接受检测,也无法在染病后接受治疗。

    以巴基斯坦为例,该国2022年7月曾发生大规模水灾,导致全国近1/3的面积遭洪水覆盖,约2200个医疗中心遭损毁,疟蚊数量更是「爆炸式」激增,直接导致疟疾病例飙涨。

    除此之外,《纽约时报》也指出,气候变迁导致衣索比亚、乌干达出现气候异常的情况,两国境内「原本非常干燥、气温相对低的高原地区应该不利于传播疟疾的蚊虫生长,但近期,就连这些地区也开始出现疟疾病例」,引发世界卫生组织高度关注。

    气候变迁所引发的水灾、旱灾同时也加剧了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纽约时报》报导,水灾和旱灾频频发生意味着更多孩童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更容易在感染疟疾后出现重症,患病孩童死亡率因此跟着提升,同时也导致更多低收入家庭因为必须偿还巨额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

    路透社报导指出,全球各国于2022年投入约41亿美元资金来抗击疟疾疫情,但这个数目其实远低于实际所需的78亿美元,若想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目标、完全根除疟疾,各方就需投入更多资金,为身处高风险地区的人提供疫苗等医疗资源。

    (本文出自2023.12.12《远见》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