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帮我“复活”了家人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JieMia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hoto:JieMian)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hoto:JieMian)

    界面新闻记者 | 赵一帆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在商汤科技2024年的年会上,一场特别的“重逢”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这家公司的已故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变身为“脱口秀大师”。在近十分钟的表演中,他能说能笑,能喝水,还能和观众互动打趣。不仅是他的神情样貌,连他独有的“汤氏”喜剧风格也尽数还原。

    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科学家,以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不仅和员工们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也引发了外界对AI“复活”这项技术的关注。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用AI“复活”逝者并非新话题,早在去年海外已有相关网站提供类似功能。只要填写逝者的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及生活片段描述,就能和AI模拟出的逝者对话。

    近日,知名音乐人包小柏也用AI“复活”了他的女儿,实现了一家三口一起唱生日歌。

    还有很多人也希望依靠迅速进化的AI技术让家人短暂“复活”。

    “我的儿子因为意外去世了,最近我爱人的生日快到了,能不能用AI让他给他妈妈再过一次生日?”

    “家里的老人年前走了,能不能用AI技术复活她,让她给孩子们说上一段春节祝福语?”

    这是阿亮最近经常会接到的来自客户的需求,他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出售AI“复活”亲属的服务。

    生成式AI的爆发,不仅开启了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也让“AI数字永生”这门小生意找到了生存空间。

    实现“AI数字永生”,主要在于三项关键技术:文生图软件、语音合成系统、数字人生成技术。

    头像制作是第一步。商家一般使用Midjourney等主流AI绘画软件生成逝者的虚拟头像,并不断输入提示词以细化五官甚至皱纹等面部特征。接着将经过降噪、人声增强等处理的录音放入语音合成系统中,软件便可任意输出想要的语音内容。

    最关键的一步则是生成数字人。只需在D-ID等拟真人视频生成软件上传制作好的语音和头像,便可和与真人性格、样貌等极为相似的逝者展开面对面般的对话。

    “有定制需求的人太多太多了,每一个需求的背后都是一个悲伤或感人的故事。”“超级头脑”团队创始人张泽伟表示。“超级头脑”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出这类产品的小型团队。

    “复活”订单有很多种,目前已从“数字人形象”“定制音色”等较为常见的产品,发展到了“数字遗照”“AI疗愈”等更专业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其中,“数字遗照”指的是基于AI技术制作的真人数字照片,除了克隆相关人物的形象和声音,底层还搭载大语言模型,可进行实时交流。而“AI疗愈”则是在完成人物克隆后,由真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换”上该形象,与客户进行视频聊天。

    产品可按机器驱动和人为驱动来分类。机器驱动的纯文字回复价格多为每两周100元,成交量最高的AI数字分身视频要价298元。而需要真人支持的“AI疗愈”类产品售价每次也要几百元,高达上万元的产品则会完整克隆人的样貌、声音、思维三个部分。 定价高低主要取决于用户对数字人呈现效果的要求。

    张泽伟最初免费帮别人提供类似服务,但之后找上门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让团队活下去才开始推出收费产品。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与其他AI应用一样,用AI来完成“复活”也需要承担算力、硬件、人力和营销等等高额成本。这当中,人力和算力成本是最大的。

    “前期一直都在亏本。”张泽伟说。

    据界面新闻了解,“超级头脑”团队花了至少半年才扭亏为盈。为了节省高额的人力成本,5名核心成员都同意不拿工资。但即便如此,每月仅算力成本至少也要10万元。

    从大厂离职创业的阿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抛开人力成本,自去年11月以来,他已经投入了近10万元,直到现在仍在亏本运营。

    除了算力成本,用户所付的费用中还包括制作数字人的时间成本。

    通常委托人需要向商家提供一张高清照片、30s左右的声音或视频文件,素材越丰富,数字人和真人的样貌、声音的相似度就越高。如果算上前期沟通加后期制作,平均一单需要7到10天才能完成。

    据张泽伟透露,目前其所在团队已经做了600多单,有上千名客户来咨询过相关情况。

    但他们并非“来者不拒”。由于很多老人或突然离世的人并未留下符合条件的视频资料,又或者是数据不全、照片模糊等,很难复刻出让人满意的数字亲属。

    与用户沟通需要占据相当多的精力,这背后有防范委托人拿数字人去做一些不法之事的考量。目前多数商家的做法是,明确了解委托人的诉求、与克隆人的关系,以及后续如何使用,避免产品被用于任何违法违规的途径。

    以声音克隆为例,商家会要求委托人先发送一段文字,再从声音克隆模型中输出一段语音文件。这也意味着,商家可以提前对文字内容进行甄别。

    受制于法律风险、心理障碍等多重因素,目前“AI复活亲属”仍面临诸多争议,业界也多是处于谨慎探索阶段。

    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昀锴表示,“相较于数字人,AI复活逝者这一领域的问题更为复杂。”

    他解释称,在法律上“复活”逝者的权利由近亲属共同所有,这也意味着缺少近亲属的共同决定,这种“复活”是未经许可并且有较大侵权嫌疑的。一旦将逝者形象用于诈骗等非法目的或因管理不当造成其他损害事件,还可能触犯刑事责任。

    尽管数字复活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但心理和伦理上还存在多重障碍。这也在考验着从业者,如何在遵从亲属意愿和维护逝者尊严的前提下,提供一种既能慰藉人心又能被广泛接受的产品形式。

    “据我所知,过去一年国内买过相关付费服务的不超过一万人。”阿亮认为,尽管“复活”亲人实现了不同空间生命的延续,但现阶段大部分人在心理上很难立刻接受这项技术。

    这一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萌芽阶段,既无相关监管条例,也缺少行业标准。“复活”逝者在给亲属提供情感慰藉的同时,还面临着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挑战。如何在技术进步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该商业模式能否进一步壮大的关键课题。

    不过,这项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值得被重视,它不仅实现了人类数字意义上的“永生”,也让人们有了更多向逝者认真道别的机会。

    再见,不再意味着“永不相见”。

    界面新闻记者 | 赵一帆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在商汤科技2024年的年会上,一场特别的“重逢”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这家公司的已故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变身为“脱口秀大师”。在近十分钟的表演中,他能说能笑,能喝水,还能和观众互动打趣。不仅是他的神情样貌,连他独有的“汤氏”喜剧风格也尽数还原。

    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科学家,以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不仅和员工们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也引发了外界对AI“复活”这项技术的关注。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用AI“复活”逝者并非新话题,早在去年海外已有相关网站提供类似功能。只要填写逝者的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及生活片段描述,就能和AI模拟出的逝者对话。

    近日,知名音乐人包小柏也用AI“复活”了他的女儿,实现了一家三口一起唱生日歌。

    还有很多人也希望依靠迅速进化的AI技术让家人短暂“复活”。

    “我的儿子因为意外去世了,最近我爱人的生日快到了,能不能用AI让他给他妈妈再过一次生日?”

    “家里的老人年前走了,能不能用AI技术复活她,让她给孩子们说上一段春节祝福语?”

    这是阿亮最近经常会接到的来自客户的需求,他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出售AI“复活”亲属的服务。

    生成式AI的爆发,不仅开启了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也让“AI数字永生”这门小生意找到了生存空间。

    实现“AI数字永生”,主要在于三项关键技术:文生图软件、语音合成系统、数字人生成技术。

    头像制作是第一步。商家一般使用Midjourney等主流AI绘画软件生成逝者的虚拟头像,并不断输入提示词以细化五官甚至皱纹等面部特征。接着将经过降噪、人声增强等处理的录音放入语音合成系统中,软件便可任意输出想要的语音内容。

    最关键的一步则是生成数字人。只需在D-ID等拟真人视频生成软件上传制作好的语音和头像,便可和与真人性格、样貌等极为相似的逝者展开面对面般的对话。

    “有定制需求的人太多太多了,每一个需求的背后都是一个悲伤或感人的故事。”“超级头脑”团队创始人张泽伟表示。“超级头脑”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出这类产品的小型团队。

    “复活”订单有很多种,目前已从“数字人形象”“定制音色”等较为常见的产品,发展到了“数字遗照”“AI疗愈”等更专业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其中,“数字遗照”指的是基于AI技术制作的真人数字照片,除了克隆相关人物的形象和声音,底层还搭载大语言模型,可进行实时交流。而“AI疗愈”则是在完成人物克隆后,由真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换”上该形象,与客户进行视频聊天。

    产品可按机器驱动和人为驱动来分类。机器驱动的纯文字回复价格多为每两周100元,成交量最高的AI数字分身视频要价298元。而需要真人支持的“AI疗愈”类产品售价每次也要几百元,高达上万元的产品则会完整克隆人的样貌、声音、思维三个部分。 定价高低主要取决于用户对数字人呈现效果的要求。

    张泽伟最初免费帮别人提供类似服务,但之后找上门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让团队活下去才开始推出收费产品。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与其他AI应用一样,用AI来完成“复活”也需要承担算力、硬件、人力和营销等等高额成本。这当中,人力和算力成本是最大的。

    “前期一直都在亏本。”张泽伟说。

    据界面新闻了解,“超级头脑”团队花了至少半年才扭亏为盈。为了节省高额的人力成本,5名核心成员都同意不拿工资。但即便如此,每月仅算力成本至少也要10万元。

    从大厂离职创业的阿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抛开人力成本,自去年11月以来,他已经投入了近10万元,直到现在仍在亏本运营。

    除了算力成本,用户所付的费用中还包括制作数字人的时间成本。

    通常委托人需要向商家提供一张高清照片、30s左右的声音或视频文件,素材越丰富,数字人和真人的样貌、声音的相似度就越高。如果算上前期沟通加后期制作,平均一单需要7到10天才能完成。

    据张泽伟透露,目前其所在团队已经做了600多单,有上千名客户来咨询过相关情况。

    但他们并非“来者不拒”。由于很多老人或突然离世的人并未留下符合条件的视频资料,又或者是数据不全、照片模糊等,很难复刻出让人满意的数字亲属。

    与用户沟通需要占据相当多的精力,这背后有防范委托人拿数字人去做一些不法之事的考量。目前多数商家的做法是,明确了解委托人的诉求、与克隆人的关系,以及后续如何使用,避免产品被用于任何违法违规的途径。

    以声音克隆为例,商家会要求委托人先发送一段文字,再从声音克隆模型中输出一段语音文件。这也意味着,商家可以提前对文字内容进行甄别。

    受制于法律风险、心理障碍等多重因素,目前“AI复活亲属”仍面临诸多争议,业界也多是处于谨慎探索阶段。

    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昀锴表示,“相较于数字人,AI复活逝者这一领域的问题更为复杂。”

    他解释称,在法律上“复活”逝者的权利由近亲属共同所有,这也意味着缺少近亲属的共同决定,这种“复活”是未经许可并且有较大侵权嫌疑的。一旦将逝者形象用于诈骗等非法目的或因管理不当造成其他损害事件,还可能触犯刑事责任。

    尽管数字复活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但心理和伦理上还存在多重障碍。这也在考验着从业者,如何在遵从亲属意愿和维护逝者尊严的前提下,提供一种既能慰藉人心又能被广泛接受的产品形式。

    “据我所知,过去一年国内买过相关付费服务的不超过一万人。”阿亮认为,尽管“复活”亲人实现了不同空间生命的延续,但现阶段大部分人在心理上很难立刻接受这项技术。

    这一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萌芽阶段,既无相关监管条例,也缺少行业标准。“复活”逝者在给亲属提供情感慰藉的同时,还面临着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挑战。如何在技术进步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该商业模式能否进一步壮大的关键课题。

    不过,这项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值得被重视,它不仅实现了人类数字意义上的“永生”,也让人们有了更多向逝者认真道别的机会。

    再见,不再意味着“永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