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嗨“乌克兰美女”,这事反转了?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MyZaker,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最近俄乌局势的急剧恶化,引发全网关注。

    不光热搜一刻没有消停,有不少网民也开始追起这场 " 直播 "。

    谁也没想到,炮火笼罩之下的现代战争,渐演变成了一群人的狂欢,被编成各种段子在网络疯狂流传:

    比如俄乌开展导致的 A 股市场大跳水,被称为 " 乌冬面 "。

    因为过度关心战事乌心工作,被称为 " 乌心工作 "。

    更有甚至,把战争类比游戏,称乌克兰开启地狱副本。

    *(photo:MyZaker)

    战争变得不再残酷,而是多了一份戏谑的色彩。

    被疯狂玩梗的,除了 " 普京疯狂星期四 ",还有 " 乌克兰美女 " 系列,活跃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

    " 优先收留 18~25 岁的乌克兰美女 "

    " 我只关心乌克兰美女能不能安全进口到中国 "

    耳熟吗?

    耳熟就对了。在电竞比赛期间,就出现过 " 收留 xx 战队女粉 " 的梗。每当男艺人翻车时,各种 " 收留心碎女粉 " 的言论直接扎堆冒了出来。

    如果电竞赛事,娱乐圈那点事儿,还能说句玩梗适度。

    那么在战争的背景下的烂梗,蝉主就只能说一句:

    非蠢即坏。

    " 乌克兰美女 " 梗,口嗨而已?

    如今 " 乌克兰美女 ",成了一个特殊的符号。

    他们在各个评论区,列明自己对乌克兰美女的收留条件。一句 " 战争无情,人有情 " 的背后,满是恶臭。

    *(photo:MyZaker)

    对着空气口嗨还不够,还得当面对着乌克兰人说。

    一位叫 " 波琳娜 " 的乌克兰博主,一连发布了 12 条视频,记录了一个普通乌克兰人在战争下的避难生活:

    去超市抢购食物,取钱,躲进防空洞。

    *(photo:MyZaker)

    视频中,波琳娜对着镜头不断表示,不要战争,呼吁和平。

    然而评论区依然充斥着各种言语骚扰和恶臭的 " 乌克兰美女 " 梗:

    " 你家被偷了,来我这避难吧 "

    " 看看丝袜 "

    " 跳舞博主变战地博主 "

    " 你好,俄罗斯的波琳娜 "

    更有甚者,在评论区 @俄罗斯博主,让两人进行直播 PK:

    " 现实打不过,网上还打不过吗 "

    *(photo:MyZaker)

    言语之间满是戏谑,令人迷惑。

    在舆论的加持下,# 别拿战争开玩笑 #冲上了微博热搜。相关话题下,是网友们不休不眠的键盘车轮战。

    一边是大众对烂梗的口诛笔伐。

    *(photo:MyZaker)

    一边是玩梗者的 " 口嗨无罪 "。

    *(photo:MyZaker)

    有关乌克兰因为中国网民的言论,反华情绪高涨的消息,在网上被大肆渲染。直到今天,官媒亲自下场打假,让这件事得以告一段落。

    然而,这些口嗨 " 乌克兰美女 " 的人,真的冤枉了吗?

    早在一开始,整件事就已经变味了。回到战争梗这件事上,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玩战争梗?

    毛姆曾说过一句话:"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你的炫耀欲,和你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玩梗的人,他们大多上不了战场。端着键盘直呼 " 打得好 ",可问起原因,甚至说不出个 123。于是乎,他们只能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把目光放到更弱势的另一方——

    乌克兰女性。

    " 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智愤怒抽刀向更弱智 "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玩过战争梗,就等于参与了 " 战争 "。最后还不忘要用一句," 玩梗而已,用得着上纲上线 " 试图堵上你的嘴巴。

    你反战,你圣母。

    他恶臭,他是人间清醒的 " 娱乐家 "。

    殊不知,在这些千篇一律的烂梗背后,剥夺女性主体参与者的地位,把她们变成 " 资源 ",本质上是对女性的一种降级。

    过度的战争梗,只会麻痹我们,从而忘记战争的本质——

    残酷。

    无法得到尊重的乌克兰女性

    为什么我们如此反感 " 乌克兰美女 " 梗?

    因为它的背后,隐藏了一个难过的事实。

    最近,蝉主刷到一则新闻,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引起了澳大利亚一对夫妇抱怨耽误在乌克兰代孕。因为他们的孩子在一家乌克兰医院,而他们则在 1000 公里外的波兰。

    乍一看,有些离谱。

    但这就是乌克兰血淋淋的现实。

    *(photo:MyZaker)

    过去的乌克兰,一直以来都有着 " 欧洲谷仓 " 的称号。然而在 2020 年,乌克兰人均 GDP 只有 3700 美元。

    俨然,乌克兰已经成为欧洲最穷的国家。

    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让乌克兰成为了现实版的女儿国,为了挽救经济,开始大肆鼓励色情产业和代孕产业。在乌克兰,代孕是合法的,价格也相对于其他国家更便宜。一次代孕,中介可以拿到 4w 美元左右,而孕母可以拿到 1~2w 美元的报酬。

    尽管报酬低,风险高,但这却是乌克兰人将近三年的收入。

    *(photo:MyZaker)

    如果说代孕妈妈还有得选,那么,通过代孕出生的孩子又是何其无辜。一旦婴儿有健康问题,代孕妈妈只能得到 200 美元,而孩子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现实——

    他们在这里出生,却不被承认。

    因为有缺陷,代孕家庭不接受。

    对代孕妈妈没有体会十月怀孕为人母的过程,因为对她来说,这样的孩子只是一个商品。

    *(photo:MyZaker)

    最后,这些孩子只能由乌克兰的福利机构照顾。因为没有国籍,无法被乌克兰承认。

    在 7 岁之前,如果没有家庭愿意领养她,她就会失去康复训练的机会,被送至残疾人福利院,并在 18 岁的时候被送到养老院。

    这是他们的一生。

    而在乌克兰,这样的被当垃圾一样丢掉的 " 订制婴儿 ",还有很多。

    *(photo:MyZaker)

    除了代孕,一些女性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从事色情行业。她们白天是超市收银员,晚上在街头等待猎艳的客人。

    一些皮条客甚至和乌克兰警察达成协议,通过上交 " 黑税 " 来 " 保平安 "。一家名为 Femen 的机构开始着手性工作者的解救,试图通过裸体游行推动立法,呼吁外国人不要将乌克兰视为性都。

    在纪录片《乌克兰不是妓院》中,为我们揭露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从事色情工作的年轻女孩,被 HIV 感染的高达 17%,乌克兰是欧洲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

    *(photo:MyZaker)

    甚至滋生出了更可怕的产业,人口拐卖。

    她们中大部分人失去了人身自由,一辈子都回不了国。运气好的,即使这些女孩被解救,但因为长期的性剥削,她们的身患多种疾病,生活依旧困顿无比。

    在 " 欧洲子宫 " 和 " 欧洲 J 院 " 的骂名下,乌克兰女兵也无法幸免。

    由于男女比例失调,乌克兰部队的女兵人数占了接近 13%。对她们来说,哪怕战死沙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赢得社会对女性的尊重。

    即便如此,在乌克兰的阅兵仪式上,人们却鲜少关注武器装备,而是把目光盯向乌克兰女兵。无论何时,金发碧眼、腿长胸大,都是乌克兰女性甩不掉的关键词。

    家庭暴力、被迫卖淫、女性无权,依然是乌克兰女性的普遍现象。她们在为自己的不平等作出努力,而我们却没有脱下那副有色眼镜。

    对战争梗的麻木,是战争娱乐化的开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成了战争狂热人士打嘴炮的重灾地。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揭示:

    "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不难发现,跟过去一场战争需要僵持好几年不同,真正的现代化战争显然更加不讲武德,各种大杀伤武器、无差别的轰炸,几个小时就能让战争下定局。

    *(photo:MyZaker)

    由于事发突然,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中国公民滞留乌克兰。

    他们或许是求学,或许是工作打拼。然而,比起耳边时不时的炮火声,他们更害怕是家里人联系不到自己。

    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在乌克兰成家的中国人,也将面临是否回国的选择。

    一边是自己妻女,一边是局势的突然恶化,一家人都陷入到情绪恐慌当中。拍摄过程中,天空不断有导弹飞过,透过窗户就能看街道上的装甲车。

    没有嘶声力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悲伤的平静。

    *(photo:MyZaker)

    尽管如此,依然有人把这,视为乌克兰美女的代价。

    *(photo:MyZaker)

    如果说身在乌克兰的中国人还有回国这一条退路,那乌克兰人呢?他们要么逃亡其它国家,要么躲进自家的地下室。但大多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前往地铁或者防空洞等避难场所。

    无论是征召到一线参战的战士,还是留守后方的普通民众,战争的后果,是恐惧虑、流离失所,甚至是家破人亡。这种苦难不应成为旁观者欢呼起哄的笑料,更不应成为某些人口嗨意淫的对象。

    战争从来都没有消失,只不过我们身处和平的国家。因为战争不在自己身边,就变得冷漠和麻木,甚至为战争而欢呼,这都是人性之恶。

    无论这场战争的最终局势走向是什么,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

    战争打响,受害者

    (伊拉克战争中的小女孩)

    *(photo:MyZaker)

    当这些舆论的 " 子弹 " 无关痛痒的飘向社交媒体时,看似我们离战争更近了,其实更远了。或许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

    战争不应该被美化,更不应该当做玩梗的对象。

    我们可以讨论战争,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低俗看客。少一点恶臭梗,保持基本的悲悯和善意,是对生命和人性最基本的尊重。

    对战争的反感与厌恶,不等于圣母,善意和良知不应该被嘲笑。哪怕只有 1% 不自知的恶意,也需要我们去正视。

    因为比起战争本身,对战争的麻木,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