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不足 中国不得不“动态清零”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RFA,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2年3月21日广州白云山机场的检测人员在工作。(photo:RFA)
    2022年3月21日广州白云山机场的检测人员在工作。(photo:RFA)

    过去一周以来,中国新冠疫情的本土感染病例陡增,并波及到众多省份。面对民众不满封城和医疗资源紧张,当局也对相关诊疗方案作出了调整,但仍然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变。而随着奥密克戎变种病毒的强势来袭,中国的防疫政策是否会发生重大转变?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通报,全国31个省份上周日的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为2027例,无症状感染者2492例,绝大部分是本土病例。其中,吉林省的新增确诊病例占全国的四分之三,吉林省和上海市的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占全国的一半。此外,福建、河北、辽宁等省份也报告了大量病例。

    在多地同时爆发疫情的情况下,国家卫健委上周对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作出重要调整,允许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不再收治到医院治疗。与此同时,当局还下调了患者出院时的核酸检测标准,并缩短了出院后的隔离期。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大病救助专案前高管任瑞红表示,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当局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当局不作出这样的调整的话,那么中国医疗系统马上就会面临崩溃的局面。中国的基础医疗设施非常薄弱,基础医护人员也很少,无法承受在全国各地都出现大量病例的情况下,还像此前那样对他们进行严格隔离所带来的负担。”

    尽管如此,北京当局并没有在短期内放松“清零”政策的意图。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周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场会议上说,要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中国医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近期在微博上发文说,由于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例,全国各地显得有些慌乱。他指出,尽管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已经非常低,但如果中国迅速开放,会引起大量人群在短时间内感染,仍将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不但如此,中国现有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仍有相当高的比例由于担心疫苗副作用,尚未充分接种,一旦普遍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本台记者在采访了多名医学专家、审阅了相关数据后发现,中国之所以始终坚持“动态清零”的大方向,正是因为国内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承受一场大流行病带来的巨大负担。

    原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敦厚指出,尽管病毒毒性已经大大降低,但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大规模感染仍会导致医疗系统瘫痪。这不仅会延迟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时间,也会耽误患有其他重病者的治疗时间。

    他说:“目前还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即使重症患者比例很小,但如果感染人数多了,中国的医疗设备仍然不够。”

    中国调整诊疗方案看看数据怎么说?

    上海的防疫人员全副武装。(AFP)(photo:RFA)
    上海的防疫人员全副武装。(AFP)(photo:RFA)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每万人口的病床位数达到约43张,高于美国的28张,但仍不及大部分欧洲国家;截至2019年,中国每万人口的医生数量约为22人,略低于美国2018年数据中的26人,但在亚洲国家中仍然处于中上游水平。

    乍一看,中国的医疗资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匮乏。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资源的分配极度不平衡。

    直属于中国国家发改委的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沈立去年就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说,中国医疗资源的空间配置不均衡仍然存在。他针对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构建的中国城市医疗卫生竞争力指数,提出了三大问题,分别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匹配、部分都市圈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对中国医疗体系有着深入了解的任瑞红说,中国目前完全不敢尝试一些西方国家提出的“与病毒共存”的概念,因为两者间存在根本差异:“很多欧美国家的医疗体系是商业化运作的,也很发达,再加上人口基数确实不大,而美国人住得也比较分散。但中国基本上是以大中型城市为主,人群密集到令人无法想象,出行也主要依赖于公共交通。因此,一旦出现疫情大规模暴发,我们可以想象感染人数的增幅会非常大。”

    沈立的上述论文举例说,中国最好的100家医院集中分布在21个城市,而北京、上海、广州的百强医院就占到了全国的近一半。他还指出,很多地级市人口很多,但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比如广西玉林、江西宜春、广东揭阳三地的常住人口都达到了五、六百万,位列全国的六、七十位左右,但它们各自的医疗卫生竞争力指数都不及0.06,还挤不进全国前250名,两项指标的排名差竟超过两百名。

    这意味着,中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可能无力在短时间内收治大量新冠肺炎感染者,这显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就医秩序混乱。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FR)全球卫生问题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认为,中国政府难免会担心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当局最为担心的就是,一旦突然放开防疫政策,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医疗体系的瓦解,甚至可能会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构成威胁。”

    他还表示,一旦疫情大面积爆发,人均ICU(重症监护室)床位数也是一个衡量医疗资源充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记者发现,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发达国家更是相差甚远。

    复旦大学的几位学者去年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说,中国最后一次进行ICU资源普查是在2015年,数据陈旧且未经官方公布,获取较为困难。他们根据历年的数据预测,中国去年每十万人口的ICU床位为4.37张。

    记者注意到,这个数字仍然远不及一些欧美国家十几年前的统计结果,包括美国的34.7张和意大利的12.5张。当病例此前陡增时,即便在这些医疗资源相对充裕的西方国家,ICU也是“一床难求”。这让人难以想象,如果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出现,会造成怎样的混乱。

    常住深圳的自由职业者任铭对本台表示,中国政府两年多以来一直强调国内疫情整体处于“可控”状态,而一旦疫情“失控”,民众很可能会惊慌失措:“中国的官方宣传过度地让人觉得,只要他们感染了新冠肺炎,就没有那种‘与病毒共存’的意识,导致更多的民众产生过激反应。他们只要觉得自己被感染了,马上就会往医院跑,这就会过多地占用医疗资源。”

    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上月底发文说,“动态清零”是中国在特定时期内的防疫对策,不会永远不变。当局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

    但外界不难发现,受多种因素制约,中国在调整防疫政策上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华盛顿报道 编辑:何平 网编:郭度

    当局最怕社会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