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狂下体内湿气排不掉,湿疹、汗疱疹容易找上门!中医师揭4个地雷饮食习惯,想改善先戒掉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StormMg,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汗疱疹是类似湿疹的皮肤病,通常在皮肤上出现丛生而厚实的小水泡。(示意图/取自flickr)(photo:StormMg)
    汗疱疹是类似湿疹的皮肤病,通常在皮肤上出现丛生而厚实的小水泡。(示意图/取自flickr)(photo:StormMg)

    连日梅雨炸弹,全台都受到大雨袭击,大雨过后竟有人发现手指、脚趾侧开始出现小水泡,周围皮肤泛红,并且有灼热感,尤其搔痒难耐,感到十分困扰,于是求助于中医师。经过诊断发现是罹患汗疱疹,发生汗疱疹除了跟体质、压力季节变化有关以外,也可能因为接触性过敏而引发。

    1名从事清洁打扫工作的蔡小姐,近来因大雨不断,不料发现自己的手足指侧及手背,出现串生颗粒状的小水泡。并且病灶的周围皮肤泛红,还有轻微灼热感,数日后搔抓后水泡便破损,周围肤色更显得红灼热,局部搔痒难耐,就医后被诊断为汗疱疹。

    汗疱疹好发于手指侧缘、手掌及足底,容易长小水泡

    卫生福利部台北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赖博政表示,汗疱疹是类似湿疹的皮肤病,通常在皮肤上出现丛生而厚实的小水泡,发病的原因与机转并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和体质、情绪、接触过敏原等有关。汗疱疹是急性且容易反覆发作的病,好发于手指侧缘、手掌及足底。在夏季尤其是雨季较常见,此疾病的特点是极为搔痒,不定时发作,小水泡会逐渐融合变大,搔抓后破皮,久则脱屑。

    中医:汗疱疹发生与体内湿气有关,湿热郁结在肤表容易发生汗疱疹

    赖博政中医师指出,中医早期就有类似的记载,明代古书《外科正宗》就曾提到汗疱疹又称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随生紫白黄泡,此脾经风湿攻注,不久渐大,胀痛不安……」,可以说是描述的十分贴切。

    中医是如何看待汗疱疹呢?赖博政中医师表示,中医认为汗疱疹发生的原因,与人体内部湿气有关系,《黄帝内经》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一切水分在体内布输与中医的脾息息相关。湿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尤其在夏天梅雨季节过后,天气闷热,湿热就容易郁结在肤表,更容易得到汗疱疹。

    倘若饮食不节制,经常暴饮暴食,进食时间不固定,或是常喝冷饮,过度食用油炸、辛辣、滋腻等重口味食物,时间一久后,肠胃消化吸收的功能必定受到影响,而这一些饮食习惯容易造成水湿代谢受阻,多余的湿气便无法顺利排出。

    预防汗疱疹:健脾胃、帮助水分代谢

    应该如何排除湿气、预防汗疱疹呢?赖博政中医师表示,日常生活中有些不起眼的食物可以健脾胃,帮助水分的代谢,预防汗疱疹,可说是有小兵立大功的功用。其中最具代表的中药材包括茯苓、薏苡仁:

    茯苓

    在市场常见的四神汤、茯苓糕等,取的就是中药材常用的茯苓。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避免过多湿气累积,而且,茯苓作用缓和,没有特别偏性,各种体质均可食用。

    薏苡仁

    薏苡仁也是常见的中药材,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也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但须注意的是薏苡仁较寒,若体质较虚寒,在食用上较需注意,不宜过量。

    避免汗疱疹3要诀

    最后,赖博政中医师提醒,若要避免汗疱疹,除了可以多食用上述食材,平时还应养成以下良好的生活习惯:

    1. 接触皮肤的衣服,最好是棉质衣物,因为比较容易吸汗,若是流汗过度应适时更换。

    1. 在家时穿拖鞋而不要赤脚踩地行走,避免直接和地板接触。

    2. 梅雨季外出可多备干净、干燥的鞋袜,替换掉被雨水浸溼的鞋袜,能保持皮肤的干爽舒适。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华人健康网(原标题:梅雨炸弹湿气排不掉,竟诱发汗疱疹!中医:茯苓、薏苡仁健脾胃,水分代谢好帮手)

    责任编辑/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