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聊天室 | 都毕业那么久了,我们为什么仍热衷于讨论高考作文?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JieMian,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来源:视觉中国(photo:JieMian)
    来源:视觉中国(photo:JieMian)

    041期主持人 | 林子人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作为一场对千万学子和他们的家庭未来命运有重要影响的考试,高考可以说是吸引全民注意力的年度焦点事件,高考期间,相关话题在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比如高考第一日,语文考试作文题又不出所料地引起广泛讨论。众多离高考其实已经很遥远的成年人都在跃跃欲试般分析如何破题、立论,而感叹“幸好自己已经毕业不然大学都没得上”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其实是一个蛮有趣的现象:翻翻社交网络上的高考话题,许多参与者其实都不是考生,都毕业那么久了,为什么我们还是热衷于讨论高考?每次看到别人以过来人的身份给考生分享高考心得、人生经验,我都会忍不住想说这些话的人以及正在考试的孩子分别是什么感受。

    01 我们的高考记忆

    潘文捷:

    高考前夜恰逢邻居丧事,那位邻居原本事业上德高望重,业余爱好游泳,六月份在海岛游玩时溺水去世,他家也失去了顶梁柱。于是我三天里每天伴着唢呐和哭声复习入眠,清晨去往考场时也能看到这家人疲惫的样子。我想象过很多次高考会什么样,但这是始料未及也终身难忘的。这件事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想起人生无常,同时也尽量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难题。

    叶青:

    我最深刻的高考记忆跟考试本身倒是无关。因为镇上没有考点,我们得去市里参考,学校统一替我们订宾馆。我去得迟,本来只能和同年级的陌生同学住一间,好在一位深知我社恐属性的同班男同学居然主动跟我换房间,让我免受两日尴尬之苦,自在地备考,可以说能考上大学多亏了他。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尹清露:

    我来提供一点物种多样性吧。我们高中是外国语学校,有保送名额不用高考的那种,最后出保送名单的时候我刚好掉出圈外,我妈没辙,操心劳力地让我转学去了当地的A校准备高考,据说能提不少分儿。转学后的第三天中午,我正在和新同学吃麻辣烫,突然接到班主任电话说某某同学要去德国留学,放弃保送资格啦,你进圈啦!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打车回到母校(当时身上还穿着A校校服),那名慷慨地把名额让给我的女生拍拍我肩膀说:“尹清露,你可得谢谢我哈,”说完就走了。

    我到现在也不懂这件事预示着什么,我到底是逃过一劫,还是错失了高考这件人生大事?我只知道上帝的确会抛骰子,而那些爱你的人(比如我妈)和无意中影响了你的人(比如那名女生)就是这颗骰子的不同面向。

    02 文字长期与大多数人生命相伴,所以我们喜欢讨论高考作文而非数学题

    潘文捷:

    大家爱聊高考作文除了因为作文分数最高,还因为文科是文字形式看起来简单易懂,甭管内行外行都可以插嘴说一两句。时常在逛公园的时候听到大爷在侃如何评价女皇武则天,或者制定什么政策可以拿捏美国,却很少听到别人讨论量子力学或者人体下肢肌群。文科学好学对不走上“逆练”的道路其实并不简单,但它就是看起来人畜无害,没门槛接地气,人人都有指点一二的底气,如果要聊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第三小问如何解答,是不是就有点儿炫学的意味了。

    姜妍:

    高考第一天的时候在朋友圈看到阿子(胡续冬的太太)说,往年这一天总会有媒体打电话过来找胡子,问他愿不愿意写一写当年的高考作文。确实如此,以前在报社工作,每年高考语文题一出来,就能看到文娱时评的编辑在忙碌,到处约人写作文。我觉得是不是可以从文捷的观点反向思维,恰恰因为语文或者说说文字书写是会长期与大多数人生命相伴的原因,所以我们更热衷于讨论作文,而不是一道数学题?假如真的在媒体上讨论高考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道大题的出题和解题思路,会有多少读者要看呢?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高考作文好和文笔好肯定没有直接挂钩关系,事实上在我们一路受到的教育历程,也是一路被规训的过程,可能越早进入到体系当中,就越早要接受这种规训。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上小学的时候,你会发现小朋友很多造句写得非常妙,但是在老师那里是拿不到分的。比如用“一边……一边……”造句,小朋友说“奶牛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被否掉以后,小朋友说“我一边吃豆子一边放屁”,当然还是通不过,小朋友就很疑惑,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随着年纪慢慢长大,小朋友早晚有一天会学会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但也希望他心里还能存有一些儿时的天真童趣。

    叶青:

    语文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是我永远的痛。阅读理解为什么会有标准答案,我真的不理解,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是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么,为什么我的哈姆雷特就是错的呢……作文也同理,题干虽然都写着“谈谈你的理解”,但这是个陷阱,但作为一名常年跑题者,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谈谈我们预设好的几种理解中的一种”,你得揣测出题人的意图,这抹杀了写作中尤为重要的一点:真诚。尽管词藻再优美、格式再工整,不诚实的文字除了折磨写作者,拿到高分外,还有什么意义吗?

    03 议论文考的是逻辑说理能力,但作文教育一直教的是如何炫耀“知识”

    徐鲁青:

    高中老师曾分享自己高考阅卷心得,那神态宛如传授惊天秘籍:“看了几千份卷子,我发现高考作文高分很重要的一点,”他环顾四周,顿了顿,“字要写得好看。”这就好比考上公务员的秘诀是身高165,单位升上副主任的关键是乒乓球打得好(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我妈以前勉励我用的)。一个题外话,中国人似乎对字写得好不好有巨大执念,一手好字不单说明是“读过书的”,还能推出做人不会太差,于是十多个暑假里我总是被要求抱着字帖练个不停。某种意义上我觉得高考作文和这些事都很相似,你知道它想考什么,你不得不努力交出它想要的东西,但你也心知肚明,这套标准并没有太多道理可言。

    我印象里高中大多数作文都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意义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说理能力,但我的作文教育却一直在教我们如何炫耀“学识”。老师总是给我们发一大堆材料书,里面集齐了名人名言和人物故事,还会叮嘱我们少引用爱迪生或者林清玄,多找找小众一点的名人,比如小泽征尔这些听上去很高级的。直到大学写论文时我还有很多基础问题没解决,比如引用论证到底能多大程度增强论点的说服力,比如某处地方是否有必要引用理论,为什么用这个而不是那个,很遗憾高中作文只教了如何骗阅卷老师我读过很多书。

    尹清露:

    高考作文和文笔的关系在我心中一直是玄学。学生的写作能力肯定是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要在极短时间内、针对特定题目不跑题且结构清晰地撰写800字,文笔到底能占多大比重呢?似乎考察更多的是临场反应力、素材迁移能力,还有揣测出题人意图的能力,而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对于题目本身的理解,这让高考作文成为很多人的噩梦,想起那些快要交卷但还没凑够字数的恐惧,发誓这辈子不再写任何文章。相比之下,在考场外的网友好像反而拥有更多自由空间,去对题目做出有意义的阐释。

    另外就是鲁青说的,高中作文不太教逻辑说理,也不强调信息来源的严谨性等问题,这挺可惜的,我曾经看到过某本国际高中写英语作文的教材,他们就会很注重“信息来源-整合-形成自己的论据”的闭环结构,而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对这一点产生足够的意识。我觉得这种能力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发表观点也很有帮助,可能我们就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教育,以至于许多交流都变成了无谓的扯皮和骂战。

    *(photo:JieMian)
    *(photo:JieMian)

    林子人:

    除了高考作文题以外,我还注意到有历史博主把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的题目拿出来讨论,感叹说历史专业的学生恐怕都拿不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这是因为,你对历史的了解一旦超过高中教科书的内容,就会发现很多以前你觉得“一锤定音”的结论其实大有商榷空间。正如鲁青和清露所说的,等上了大学,真的需要就一个研究课题写出从自己的研究观点出发的,逻辑清晰的论述时,才发现高考语文作文的那种“解题”方法作用很有限。

    我想这大概是我们毕业那么久依然热衷于讨论高考作文的原因。如果说发表观点的成年人们真的是出于对后辈的关怀而非蹭热点或自我夸耀,我相信那背后的动机是一种真诚的担忧和提醒:要成为一个成熟明理的成年人,我们都需要不断提升和精进自己。这不止是指不断积累知识——如果徒有知识却无分辨和判断能力,那就和两脚书橱无异——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讲理。我们要考虑任何重要问题的许多不同方面,均衡地寻找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努力地拓展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都能有理有据,即使面对质疑也不至于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