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维吾尔作家消失在新疆拘禁营,这部小说替他发声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NYTimes,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2010年,帕尔哈提·吐尔逊在新疆。(photo:NYTimes)
    2010年,帕尔哈提·吐尔逊在新疆。(photo:NYTimes)

    帕尔哈提·吐尔逊非常渴望自己的小说《后街》(The Backstreets)能在美国出版。这将是第一部用英文出版的维吾尔小说,他认为这个讲述了一个人在压迫环境中挣扎的残酷故事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但是本书的译者、研究维吾尔文化和中国监控的知名学者达伦·拜勒曾经犹豫要不要这么做。译文在2015年就已经完成,但对中国西部偏远地区新疆的维吾尔人的镇压令让他为吐尔逊和他的维吾尔合译者担忧。他担心用英文出版这本书可能会增加他们的曝光率。

    这场针对穆斯林为主的少数民族的镇压运动始于2016年,而后不断升级,其中数以百计的维吾尔知识分子在中国被拘禁。研究人员表示,多达100万或更多的维吾尔和哈萨克人被送入政府称为职业培训项目的教化营。文化身份或信仰的表达受到严重限制。联合国表示,这些拘禁可以被视为“危害人类罪”。

    2018年,吐尔逊和拜勒的合译者——一位要求匿名的维吾尔男子——都成了消失在拘禁营里的人。《纽约时报》向拜勒和该书的出版商确认了这位合译者的身份,但为保护他免受政府报复而隐去他的姓名。

    拜勒说,由于这两人被拘禁,现在是时候出版这本书了。

    “他们的声音和工作理应得到认可,”他说。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周二出版的《后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雾霾弥漫的首府城市的故事,一个无名叙述者试图摆脱农村的贫困,到一个阴森的政府部门找到一份工作,在这个由中国最大民族汉族主导的地方,成为装门面用的少数民族人士。他被疏远,独自在街上游荡,慢慢地陷入精神疾病,在种种记忆、仪式和梦想里寻求慰藉。

    “它描述了帕尔哈提的内心世界,”生活在美国的著名维吾尔诗人塔希尔·哈穆特·伊兹吉尔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认识了吐尔逊。

    小说中压抑的气氛超越了虚构的范畴。

    20世纪50年代,成千上万汉族人涌入新疆,开发那里的丰富石油和矿产储备,他们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来“开发西部”,相当于中国版的“昭昭天命”。根据人口普查,到2020年,新疆2000万居民中有1090万是汉族人。但随着这些定居者积累财富,国家政策和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使许多维吾尔人无法开公司或找到工作;即使生活费用飙升,许多人也只能从事低收入劳动。

    一名维吾尔作家消失在新疆拘禁营,这部小说替他发声(photo:NYTimes)
    一名维吾尔作家消失在新疆拘禁营,这部小说替他发声(photo:NYTimes)

    拜勒在小说前言中写道,吐尔逊出生于1969年,童年在新疆阿图什市附近的一个村庄度过。14岁时,他成为第一批入读位于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的维吾尔学生。这所大学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生培养为党内官员。伊兹吉尔说,《后街》的灵感来自他作为学生以及后来在政府工作期间,在汉人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生活的经历。

    在第一次与拜勒就《后街》的翻译工作见面时,吐尔逊说,他有五个维吾尔同学在大学期间精神崩溃,促使他在写作中把异化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拜勒说,他还提到了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这本小说中对雾的描述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街》中弥漫着有毒的雾霾,汉人对主人公的冷漠态度,使得小说中荒凉的环境显得更加恶劣。

    “雾在小说中象征着各种相关的东西:困惑、神秘、梦想、困惑、死亡,以及作为永恒惩罚的救赎失败,”哲学家、散文集《比死更糟——维吾尔种族灭绝反思》(Worse than death: Reflections on the Uyghur Genocide)的作者买买提明·阿拉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这是对模糊和不确定的隐喻,抓住了维吾尔人现实的本质。”

    和主人公一样,吐尔逊毕业后在一家政府机构找到了工作。伊兹吉尔说,作为一名民族艺术研究人员,他工作中最好的一面是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吐尔逊发表了探索性爱和自杀等主题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与《古兰经》教义相抵触,这使他在新疆维吾尔穆斯林社区中显得格格不入。

    在1991年用维吾尔文出版的中篇小说《弥赛亚的荒凉》中,他深入探究了耶稣的教义。1999年,他的小说《自杀的艺术》也以维吾尔文出版,其中有关于性、精神疾病和自杀念头的坦率段落。这引起了著名维吾尔作家和评论家牙里坤·肉孜的愤怒,他发表严厉的评论,称吐尔逊是异端。

    接下来的几年里,吐尔逊在中国很难找到出版方。他的一些作品是2013年在一个维吾尔文学论坛上的首次发表的,其中包括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后街》。

    《后街》中的主人公像念咒语一样,自言自语地重复着一句话:“这座城市里没有人认识我,所以我不可能和任何人成为朋友甚至敌人”,反映出了吐尔逊被忽视的经历。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个繁忙十字路口的监控摄像头。(photo:NYTimes)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个繁忙十字路口的监控摄像头。(photo:NYTimes)

    拜勒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教授。2014年,他在新疆做民族志研究时第一次听说了《后街》。他对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维吾尔男性的经历特别感兴趣。

    多年来,新疆的民族暴力事件持续上升。国家新闻机构经常报道维吾尔人制造的袭击事件,其中许多人对汉族主导的政府实施的政策感到不满。在2009年的骚乱中,当局称近200人被维吾尔人杀害,2014年在一座市场和一座火车站的两次袭击造成约40人死亡,国家加大了对维吾尔人的镇压力度。

    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监视,拆除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标志,摧毁清真寺,推动对穆斯林妇女的节育措施,并将他们的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些措施还包括收集维吾尔人的DNA样本。

    拜勒不想让吐尔逊被噤声,但大规模的监视和压迫运动让他对出版《后街》持谨慎态度。

    “它有所有这些后殖民、去殖民、反种族主义的主题,”他谈到这部小说时说。他说,这部用英文出版的书将“给帕尔哈提带来比以往更多的审视”。

    这本书的合译者也身处险境。

    拜勒说,合译者来自新疆南部的一个村庄,喜欢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并通过VPN访问未经审查的新闻和美国电影。在《后街》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痛苦,拜勒在一篇为文字无国界(Words Without Borders)撰写的文章中写道。

    当局经常搜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维吾尔人社区,为了避免引起当局不必要的注意,拜勒与合译者在一家小餐馆工作。拜勒说,他们喝着甜茶、吃着拉条子和手抓饭,分析小说中那些婉转曲折的句子。合译者解释了诗中引用的维吾尔族村庄的习俗,例如使用歌曲来衡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需时间。拜勒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吐露了自己在城市找工作时所遭受的骚扰。

    2017年,也就是拜勒离开新疆两年后,这位合译者告诉他以后不能再直接联系,因为这会引发审查。当局已开始将知识分子送往拘禁营。吐尔逊和他的批评者肉孜都成为了攻击目标,尽管他们的观点相左。

    台北中央研究院现代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乔舒亚说:“他们被监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政府针对维吾尔人的行动与个人信仰、意识形态和行为无关。帕尔哈提的罪行是生来是维吾尔人。”他将吐尔逊的几首诗翻译成了英文。

    大约在吐尔逊失踪的时候,拜勒通过另一位研究人员听说,合译者已被带到一个拘禁营,但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被指控犯罪。2020年,维吾尔倡导团体和新闻媒体报道说,吐尔逊被判16年徒刑。

    听到这个消息,拜勒决定是时候出版吐尔逊的书了。“没有理由再拖延了,”他说。

    吐尔逊的老朋友伊兹吉尔说,如果这位小说家在拘禁中幸存下来,知道他的诗已经传到了世界各地的读者手中,他将会非常高兴。伊兹吉尔说,吐尔逊一直非常关心维吾尔人的待遇,但伊兹吉尔希望他朋友的小说能首先被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

    “不太需要寻找政治意义,”他说。“他是一位独特而无与伦比的作家。他用维吾尔语写作。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