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顽童踢馆 中国艺术圈最敢说真话的人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Feminine,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上世纪80年代,50岁的她发现台北故宫的馆藏出了问题,“问题不是大师的名下有没有假画,而是大师的名下有没有一张是真的。”她指出迄今发现的200多幅元画家吴镇作品中,只有3幅半是真迹。从此,她被台北故宫封杀,再不能提画,也鲜少参与学术会议。

    “学术界里,大家从不跟我讨论真假问题。” 这是因为徐小虎打破了大家一贯的做法,她不再通过画上大师的钤印和藏家的题字,以及收藏章、裱褙样式,或者后人的见闻录来辨别真伪,而注重作品本身,通过不同时代画家画图的结构变化和用笔的差异来进行作品的断代、鉴定,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位不怕得罪任何艺术界巨头的‘小朋友’,1934年出生在南京。她的祖父是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是段祺瑞的心腹大将,曾于1919年收复外蒙古。她的父亲徐道隣是民国宪法的先驱,在德国留学的时候,认识了她的母亲芭芭拉。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父母结婚。

    3岁时,为了躲避战火她跟着母亲到了柏林、随后又到意大利,8岁时全家人再度回到重庆,住在歌乐山上的一个小泥巴屋里,没有电灯没有瓦斯。但她想:这是我的祖国,是我在意大利日日思念的地方。

    她的祖父、父亲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姑姑也是著名的昆曲家。“他们3岁就开始背书了,唐诗、宋词,我却是到了中学的时候才读的《孟子》,所以这不能比。”

    徐小虎后来又跟着母亲、弟弟妹妹从上海去了美国。尽管许多时候生活在其他地方,但中国文化始终是她一生所爱。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小时候的徐小虎与父母。

    徐小虎的性格活泼好动,热受创作,在读书时期,都是以‘玩’为乐,画画、舞蹈、音乐、写作,不是为了要拿成绩单,只是舍不得放弃那些太棒的充满创意的学习。

    然而,那么爱玩的徐小虎,50年代的时候,在班宁顿学院学习,期间嫁给了老师,还生了孩子,但无阻她一边当妈妈一边玩。

    徐小虎常说自己是‘顽劣’之人。少年时代,她就拒绝循规蹈矩,特别在经过13年班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创意培养和活力的熏陶后,她更加不怕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意见,因而与老师冲突不断,最终导致被开除。

    “在牛津的那4年,比较多的时间花在了旁听希腊考古课,学习现代希腊语,骑脚踏车奔到船房里头去划船,参加赛船队,几乎天天练船,偶尔和其他学院赛船,好玩得不得了。”

    徐小虎在30多岁时开始向在纽约的王季迁学习鉴定画的学问。王季迁曾师从著名画家顾麟士、吴湖帆,一生过眼古代书画上万件,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和创作者之一。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徐小虎与王季迁维持了8年的艺术对话。

    徐小虎与他学习了8年,她刨根究底地问出了中国笔墨中的奥秘,也为她日后颠覆传统鉴定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之后她到了加拿大,在一个维多利亚的小美术馆的东方部工作了5年。

    因为当时台北故宫可以提画,“我想我要问的问题应该可以得到回答,就辞职去了台湾。”小虎对家人说,这次是去做妈妈一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直接无碍地看画作,面对着原作看。

    在台北故宫提画是在一个很特别的房间里,戴着口罩、手套。每天可以提15张,那年提画她去了6次。一年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国书画史问题不是大师的名下有没有假画,而是大师的名下有没有一幅是真的。这个不是叛逆,这个是真实的问题。

    她看了许多名画家的著作,都没有看到真迹。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现在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有这么多假画,源于收藏者太贪心了,他们总觉得古书画比新书画有更高的金钱价值,把书画如同房子看待,其用途是用来做买卖的,不是用来观赏、爱惜的。这样呢,皇帝的钤印等于赞同,专家之言就等于真迹,就能保证能以更高价钱卖出去。以大师名字的古今来论作品的高下,正是这种想法误导了全世界热爱中国绘画的人。”

    徐小虎对故宫的画作出如此劲爆的评论,自然就不受欢迎,之后她就被拒于门外,不能再参加会议和提画了。

    “大人都爱面子,这个面子其实是假的。只要是说出一句‘我错了,现在改正’,那多好,表示我们在进步。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东西被理解错了,然后我们又进了一步,又进了一步,谢天谢地。但这个面子就怕承认自己会犯错,面子坚持自己是从来没错的,好可笑,好可怜……”

    徐小虎把研究报告写了出来,由于论调推翻所有以往的说法,自认大概不会有人接受、出版,没料到香港大学竟然会愿意把它出版,所以她非常高兴,惊讶、感激。“书出版以后我就觉得:好了,我的责任达到了,找到的东西全部交出来了,可以死了,没有任何遗憾了。”

    没想到过了十几年,这本书在中国非常红。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徐小虎的生涯的确是有点流浪性的。但所去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化都非常丰富有趣,“所以不像一个很可怜的乞丐,觉得自己非常非常的幸福。心底一直会想念中国,对中国有一种很特别的,一种精神上的敬爱,这个是擦不掉的。”

    小虎是过去时代的代表,生在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社会里面,所以一直以父亲、丈夫的需求为自己的需求之上,“如果丈夫要写他的博士论文,我就别想去弄自己的,就得等一等。”

    1955年,小虎21岁生了第一个孩子,1971年,16年后生了第五个孩子。那个时候刚好有了避孕药,就可以不生孩子了,大家就都自由得多了。

    当年去王季迁那儿学习的时候,她把小孩子就留在家里,请丈夫管,自己去纽约。

    “婚姻是一个大事情,两个人应该是平等的。我事后才知道,男女俩什么都是可以做的,除了生孩子是吧?两个人都可以扫地,可以赚钱,可以教育孩子,帮孩子穿衣服,送孩子上学,让家变成个小的合作社,男女平等地共存、共生、共产、共享、共助与共护。”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现在我会告诉女孩子们:如果有男生跟你说‘我爱你’,OK。如果他说‘我需要你’,你就再观察,假如他说 ‘没有你我不能生存’,你就得跑,跑得越远越好。有这种需求的人,他里头有个大漏洞,这个不行。”

    “很多女人有很大的能量与潜能,但在大男子主义下不能做她可以做到的事情,是太糟蹋大家的天分,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态度问题,也是很多女性最要紧的事情。”

    80岁以后到尼泊尔修行,她感受到生活又重新开始了。 “我还是像一个12岁比较调皮的学生,在尼泊尔,在这个心灵的世界里头学习,好精彩。”

    每天大概5:30起床做课,吃过早餐,8:00开始做‘法’的研究,睡觉之前再学一点尼泊尔文。可是有时候这些知识很难懂,会很累,所以她说自己晚上睡觉马上就会睡着。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在尼泊尔修行。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我一辈子有经过不同的宗教经验,这次是在了解生命的本身是什么,它牵涉到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植物,整个大地彼此的互动共存,所以我天天在学习,天天在成长。”

    疫情期间,我们被逼着坐在家里,徐小虎认为这是一个特好的机会。“我们平常是买都买不着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现在可以停下来,可以珍惜这个宝贵的时间,可以开始学习做一个更好、更健康、更愉快的人,以善,以爱,帮助与照顾整个世界的一切生命万物。”

    当你的每一呼每一吸,都是为了大家的开心、方便,想着一切生命万物的安全、愉快,你就会感觉到你的心扩大了,包含着所有的生命,非常大,非常稳定,非常满足,感激得不得了。这也是徐小虎这几年天天学习所获得的最大收获。

    *(photo:Feminine)
    *(photo:Feminine)

    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