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绝对不是抗压性不够,才会容易想不开!陪病7年的她,道出多数人误解的3大真相

  • 发表时间:
    , 文章来源:StormMg,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造成忧郁症的原因非常多,会因每个人的性格与历程,呈现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示意图/取自PAKUTASO)(photo:StormMg)
    造成忧郁症的原因非常多,会因每个人的性格与历程,呈现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示意图/取自PAKUTASO)(photo:StormMg)

    「忧郁症的人都是因为抗压性不够,所以才会因为这点挫折就想不开。」在遇到忧郁伴侣之前,偶尔会听见亲友或同事提出对于忧郁症的见解。

    当时的我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只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历程或罩门,对不同的人事物有程度不一的敏感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跟忧不忧郁有什么关系吗?

    与伴侣相处6、7年的我,近期偶然间再次听到「忧郁症是因为抗压性不够」的见解。长期地向伴侣提问与对话,让我学习不少,这次我有意识地听出了别人言语中的个人投射。

    由感而发的本篇,记录了「伴侣的忧郁倾向,是否真的与抗压性太低有关?」的观察,期望提供一点灵感给需要的陪伴者,接下来将进入我粗浅的3点分享:

    1. 伴侣挫折时的想法

    伴侣一次工作后回家,神情木然且不发一语,这是一次低潮来袭。在沈默许久后,我们开始对话,她大致描述了事情的经过,我仔细倾听着伴侣在意的地方。

    伴侣认为自己在与他人互动时,应该要表现得更好。「还可以这么说」、「我应该这样反应会比较好」事后不断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认为自己的表现很失败、很不讨喜、很无趣,因此陷入了情绪的漩涡之中。

    「那是什么感觉呢?觉得自己很失败、很不讨喜或无趣?」我问。

    「我不喜欢自己今天的表现,觉得很挫折。我就是有想要的样子!但我当下反应不过来,我知道我应该要表现得好。」伴侣回答。

    2. 我捕捉到的含义

    上面这段再普通不过的对话,我想连结并回应到「抗压性低」的见解上。

    不知道是不是我脑补了,我认为伴侣的回应是积极的,暂且不论想要「更好」是出于什么因素(想得到他人认可或想做完美的自己)。

    总之,我并没有在伴侣身上感觉到想放弃抵抗、被压在地面上摩擦的被动软弱感,也就是提出「抗压性低」的人,语调上想呈现的那种消极退缩的风向。

    正因为听出了她在追求着更好、更符合自己或他人理想的模样,让我明白了真正压垮她的不是脆弱退缩的念头,而是脑气自己不能够「更好」的这份自我否定。

    3. 忧郁症是因为抗压性不够吗?

    在伴侣的例子中,我认为不是。

    前面提到,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也有各自的敏感带(内心的地雷),因此不需要特地将忧郁联想到抗压性够不够的面向上。

    透过实际提问与伴侣的回覆,我认为忧郁症不全然是「抗压性低」能概括的。撇除生理性因素,在心理方面产生挫折与情绪的动力,并非只单因被他人、外境伤害,才会感到难受与痛苦。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无法放过自己,才会深陷在无法释怀的纠结之中。

    或许每个人对「抗压性」的定义不同,但有鉴于目前遇过提出这番见解之人,后释的语意和补充的想法,不难发现言论大都围绕在符合他们个人的逻辑里。他们认为:只有心智不够坚强、玻璃心的人,才会因为遇到小挫折而走不出来。如果抗压性很高,就不会在意这种小事。

    每种说法都各有立场、皆有道理。「抗压性」本身也是中性的词汇,在此并非要评判谁对谁错,只期望透过一个故事、一段想法,提出相处上理解与共融的可能。

    总结

    之于我而言,待人处事最基础的友善,也包含了不轻易对他人下评断。

    任何事情的起因或许都不是单一的,若只是为了让事情符合自己逻辑,并且擅自以片面的见解评论他人,我想不仅对有忧郁症状、忧郁倾向的人有失理解,以此对待没有忧郁困扰的人也只是非常狭隘且平面的认识。

    忧郁倾向会因每个人的性格与历程,呈现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当然,适合的陪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与伴侣的相处方式可能是误打误撞,也可能是真的归整出了让某些情境能够有效沟通的方法。只期望能够提供需要的人一点灵感,祝您平安。

    作者介绍|闲人 Kuiza

    喜欢对话、强留一些小事的闲人。纪录伴侣的忧郁时刻、一起直面个人极限与突破的过程。不想改变他人价值观,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时提供一点灵感。

    透过提问理解他人观点,认为事情是中性的,直至当事人赋予其意义为止|

    本文/图经授权转载自方格子(原标题:陪伴忧郁伴侣:「抗压性低」才会得忧郁症?)

    责任编辑/林俐